有時候,我們的語言乍聽之下像是一句無害的自嘲,但其實,那是我們拿來保護自己的小盾牌。
「我從小就這樣。」
「我昨天就想買了。」
這兩句話我說得很自然,語氣裡帶著一點笑,但心裡的潛台詞可能是:
「你根本不懂,請不要貼標籤。」
「別干預我的節奏,我知道自己在幹嘛。」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有點驚訝——原來我的語言那麼有戒心、那麼聰明,而且,還挺有禮貌的(笑)。
場景重現:
📘 場景一:買書,被說「妳是不是一焦慮就買書?」
我的回答是:「我昨天就想買了,今天只是繼續看而已。」
🎥 場景二:問問題,被說「妳幹嘛這麼焦慮?」
我的回答是:「我從小就這樣。」
這兩句話乍看是輕描淡寫,其實是我在保護自己的內在節奏。
第一層潛台詞:快速防禦 + 結束話題
說「我從小就這樣」時,其實我在說:
- 我不打算跟你解釋太多,因為你也不是真的想理解。
- 這不是情緒失控,是我一貫的處理節奏。
- 不需要你干涉,謝謝。
這種話聽起來好像在聊天,其實已經默默設好界線。
是一種很乾脆的 自我保護語言模式。
第二層潛台詞:帶點自嘲,讓人知難而退
「我從小就這樣」這種說法,也像在輕輕推開對方的評價慾望——
你如果真要貼我標籤,那我就先自己貼好了。
「是啦,我就是這樣的人,改不了,也不想改。」
這種語氣裡有點認命、有點幽默,也有點無奈,
但它的功能很清楚:我不打算把你拉進來解釋這一切。
第三層潛台詞:建立穩定的自我敘事
其實,這也是我在回應一種潛在的危機感:「我不想因為你的一句話,動搖我對自己的理解。」
所以我說:「我從小就這樣。」
是在告訴自己:
- 我不是情緒突然爆發的人
- 我不是失控的人
- 我一直都這樣,很穩定、很有邏輯
這是我在為自己建立一種 連續性身份。
不讓一時的誤解,動搖我對自己的主體認知。
再看另一句:「我昨天就想買了」
看起來只是補充資訊,實際上這句話也是一種潛台詞防衛戰:
潛台詞1:「我不是臨時失控,是早有打算」
你以為我情緒化?其實我只是行動派。
我行事有計畫、有節奏,你看到的只是一個片段。
潛台詞2:「不要用情緒解釋我的選擇」
別再用「焦慮感」來分析我。
我不是那麼容易被單一情緒推著走的人。
潛台詞3:「也許你才是焦慮的那個」
有時候,對方急著分析我的行為,其實是因為——
他/她自己感受到了一種不安,
需要透過貼標籤來穩住自己。
所以,我回應得很平靜,但心裡也許默默地想:
「到底是誰焦慮啊?你自己吧~」
這些語言,是內在主權的「溫柔防衛術」
我們有時候太有禮貌,太會配合,但在那份社交表面下,我們的潛意識其實很清楚:
- 什麼話該回應
- 什麼標籤該拆除
- 什麼界線該不動聲色地畫出來
而這些語言,不吵不鬧,卻有驚人力量。
「原來我的內心這麼沒禮貌,哈哈」——但說不定,正因為我外在太有禮貌,內心才這麼有個性!
我後來發現,我的潛台詞有點壞,但也挺可愛
你懂個屁…
- 場景一:「我從小就這樣」=終身免責聲明版你懂個屁
- 場景二:「我昨天就想買了」=24小時內的臨時切割版你懂個屁
「你懂個屁」這句話,我從來不會說出口。但我的語氣、我的邏輯、我選擇的字句,會把它完整表達出來。
而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因為那表示——
我沒有讓對方的誤解進到我心裡,我用我的方式,把我的節奏守住了。
結語提問|你說的那句話,是為了什麼?
下次當你回一句「我就這樣啊」、「我早就想好了」時,不妨停一下,問自己:
這句話,是防衛?是界線?還是認同?
它保護了我什麼?又隱藏了我什麼?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的語言其實比想像中更有設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