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文]
你是不是在網網上找過,冥想究竟有什麼效果?然後得到許多很AI的帖子?
AI的好處是,你可以問它出處,只要它答得出來,我們就可以找出原文,自己判斷究竟它是對是錯。好像是這樣哈?可是,原論文一出,首先要跨越語言的障礙。幸好AI在翻譯上同樣給力,所以拿到一篇全中文的論文已經不是難事。
真正的阻礙是什麼?
我認為,真正阻止非科研人員判斷一篇論文是否可信最大的阻礙,是判斷一個研究的設計是否有效。
當一篇論文提出,科學證明,冥想有ooxx效果時,我們得問以下幾個問題:
“效果“的定義是什麼?
如何測量效果?
用的是哪一種冥想?時長多少?相對於用藥,就像問劑量多少一樣,每天幾次,每次多少,使用幾天?
有沒有對照組?
統計是否有效?通常指是否有足夠的受試者。
只有能詳細回答以上這些問題的論文,才有參考價值。
你也許想問,那麼計較幹嘛?我知道冥想多少有用,至少沒什麼壞處啦!
但是,今天如果你是醫生或心理諮詢師,想要考慮要不要讓已經有抗藥性的憂鬱症患者嘗試冥想,仔細研究冥想究竟對改善憂鬱症,尤其是會不會有反效果,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就算你不是醫生,在面對有人說冥想有效,有人對冥想嗤之以鼻的網路世界時,如果你想除了分享自身經驗外,還要擁有一個客觀獨立的意見,從現在開始,用提到的幾點來檢查有興趣的論文,就可以逐漸地提升和鍛鍊自己的判斷力。
舉個例子:
參考文獻:
🎯 《正念認知療法用於治療抗藥性憂鬱症的隨機對照試驗》
Eisendrath SJ, Gillung E, Delucchi KL, Segal ZV, Nelson JC, McInnes LA, Mathalon DH, Feldman M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Psychother Psychosom. 2016;85(2):99-110. doi: 10.1159/000442260. Epub 2016 Jan 26. PMID: 26808973; PMCID: PMC4756643.
效果:改善抑鬱症狀
定義:醫學確診抑鬱症病人,在完成指定練習後,其抑鬱症狀有顯著改善。
測量:這些抑鬱症病人,HAM-D17指數在練習八周正念冥想(MBCT)後,平均下降37%
HAM-D17: 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醫學測量抑鬱症嚴重性量表
冥想方式:8週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團體學習長度每週3小時以上,平均總共27.5小時。
對照組:相似年齡範圍,相似抑鬱程度的病人,同樣做八週的其他健康改善練習,包括音樂,運動及飲食計劃改善,其HAM-D17量表數值僅有25%改善。
統計:一共有173位受試者,符合統計有效數量。
從這篇論文裡,可以一一找到對應的內容,顯示這是一篇嚴謹設計過的論文,內容值得參考。當然,全面性從音樂,運動和營養上改善健康也帶給抑郁症病人一定好處,但MBCT帶來的改善更勝一籌。
不合格的論文例子就不舉了,沒必要得罪人。
還想再重點聊聊對照組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合適的對照組,是大部份不合格論文犯的錯誤。對照組必須符合RCT: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意思是,受試者要隨機加入實驗組或控治組,否則容易產生所謂的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就是常見的,一個病患如果很相信一位醫師,那他就算開給病人維他命,患者也可能會痊癒。
試想,一位本來就相信冥想效果的人,如果加入冥想組,效果比起一位本來對冥想沒有特別想法的人如何?所以,隨機將受試者分配在實驗組或對照組,可以平均掉這種影響。
雖然對患者來說,對自己的病情有效,管他什麼效應!但如果你是醫師或心理治療師,你的內心就得門清。
以上檢驗雖然有點麻煩,但這時候又可以找AI幫忙了!可以輸入“請幫我就以下幾點,分析xx論文是否合格?”讓AI幫忙分析一篇論文是否值得參考。
當然,我會分享的論文,都是我手動檢驗過的,可以放心的參考。然而,如果只有少量甚至只有一篇報導的話,也要小心了!不是這篇論文不能信,而是科研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能被重複驗証。見到第一篇,可以期待在更多的證據出來的情況下,開始相信一個主張或結果。然而,如果十年內還不能被重複證明,就要小心了!當然,也不是沒有十年後才有人重新檢視的例子。
也不知道這種科普文有多少人能耐心看完還應用?滿期待看見多少人會點開來看,甚至真的找篇論文出來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