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永遠做不完?你缺的不是意志力,而是一套「個人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raw-image


我們許多人或許都有一種深刻的共感,那便是生活像一只不斷加速的倉鼠輪,我們在上頭奮力奔跑試圖追上工作進度學習要求健康目標以及人際關係的期待,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轉,而那份對於生活失控的挫敗感便油然而生。一個人究竟該如何在全職工作之餘,還能不斷學習進修,同時確保充足的睡眠與規律的運動,然後還要維繫與摯愛的關係,最後甚至奢望能擁有那麼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嗜好時間。


這聽起來像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一個現代人集體面臨的無解難題。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某個領域的落後,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我得更努力一點」、「我需要更有紀律」,我們下定決心,制定計畫,然後用一種近乎悲壯的姿態,試圖用意志力這根脆弱的槓桿,去撬動整個沉重的生活。但結果往往是在幾天的慷慨激昂後,一切又悄然回到原點,只留下更深的自我懷疑與無力感。


如果這幅景象對你而言並不陌生,那麼問題的答案或許不在於「如何更努力」,而在於一個更根本的思維轉變。我們真正缺乏的,可能不是那份時常不請自來的意志力,而是一套設計精良能讓理想行為自動發生的「個人系統」。這篇文章,想和大家一起探索的,正是如何從那種與自己內耗的掙扎中解放出來,為我們的人生,打造一個更聰明更有效率的作業系統。


拋棄掙扎:為何我們的意志力總是「不給力」?


在我們日常的語境裡,意志力幾乎是一種神話般的存在,它被視為成功者標配的美德,一種能夠克服所有懶惰與誘惑的超能力。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用意志力填滿油箱,就能驅動自己駛向任何目的地。但這種信念,卻是讓我們持續在原地打轉的關鍵誤區。因為我們賴以維生的意志力,並非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恆定能源,它更像手機的電池,一種會隨著使用而快速耗損的珍貴認知資源。


多數人的行為模式,通常始於一個模糊的「意圖」,好比說「我應該多運動保持健康」或是「我需要把那堂線上課程看完」。當我們更有行動力一點時,會將這個意圖轉化為一個具體的「計畫」,像是「我計畫從今天起,每天下班後去健身房一小時」或者「我規定自己每週要花三個晚上來學習」。聽起來很棒,計畫本身無懈可擊。但這個模式的致命傷在於,它完全建立在一個脆弱的假設之上,那就是「執行計畫時,我們的身心都處於理想狀態」。


現實卻是,我們下班時往往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只想癱在沙發上;又或者臨時出現的家庭聚餐或朋友邀約,輕易地就讓我們的完美計畫瞬間瓦解。計畫的執行與否,完全取決於我們當下是否有足夠的「動機」與「意志力」去克服這些內在的疲憊與外在的阻礙。當電池電量不足時,再好的應用程式也無法啟動。於是,失敗成了常態,而每一次的失敗,都在加深我們「我就是個沒有毅力的人」的負面自我認知,形成一個難以掙脫的惡性循環。


「系統化思維」提出的,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典範轉移。它的核心精神,不在於如何「增強」意志力這塊肌肉,而在於如何「減少」對這塊肌肉的依賴。它不問「我該如何逼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是問「我該如何設計一個流程,讓這件事自然而然地發生」。這是一種從「對抗心智」轉向「設計心智」的躍遷。一個好的系統,就像是為我們的目標鋪設了一條精心計算過坡度的軌道,我們只需要給予最初的輕輕一推,後續的行動就能在最小阻力的路徑上滑行,而不是每天都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推上陡峭的山坡。這種「流程驅動」取代「意志力驅動」的思維,正是我們取回生活主導權的第一步。


系統的藍圖:如何設計一個「爛天氣也能運作」的計畫?


理解了系統化思維的核心精神後,下一個問題便是,我們該如何著手,為自己混亂的生活,畫出第一張系統藍圖?這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它不像寫一份待辦清單那樣簡單直觀,而更像是一場結合偵探洞察與工程師思維的動態創造。其中,有兩大核心原則,如同DNA的雙螺旋結構,緊密交纏,共同構成了所有有效系統的骨架。


第一個原則,是「全盤考量」,我們必須學會扮演一位悲觀的預言家,或者說,一位專業的「失敗偵探」。傳統的計畫思維,是向著陽光奔跑,眼中只有成功的願景。而系統化思維則要求我們反其道而行,在動手之前,先主動地、鉅細靡遺地去「預期計畫會失敗」。這不是在散播負能量,而是一種極為理性的風險控管。我們要做的,是像偵探一樣,回到過往每一次失敗的「犯罪現場」,仔細勘查所有蛛絲馬跡。


為何上次的健身計畫只持續了三天?是因為下雨懶得出門,還是因為健身房太遠?為何上次的早起計畫以失敗告終?是因為前一晚追劇停不下來,還是因為起床後無事可做又躺了回去?我們需要誠實地,甚至殘酷地,列出所有曾經絆倒自己的石頭,因為它們極有可能,就是我們新系統地基下必須被清除的障礙物。


在專案管理領域,有一個強大的工具叫「事前驗屍」,在專案啟動前,就先假設它已徹底失敗,然後回推所有可能的原因。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它讓我們從對成功的盲目樂觀,轉向對失敗的務實預防。


第二個原則,是「為可重複性而建」,這意味著我們設計的系統,其檢驗標準,不在於它在我們精神飽滿、狀態絕佳的「最好之日」能否運作,而在於它在我們疲憊不堪、心情煩躁的「最糟之日」是否依然能被啟動。這才是系統韌性的真正考驗。這個原則的核心,是極力「降低行動的摩擦力」。


任何一個需要我們深呼吸、咬緊牙關、對自己精神喊話才能執行的步驟,都意味著它的摩擦力過高,違反了為可重複性而建的初衷。一個為了增進閱讀習慣的系統,如果在最好之日的計畫是「深度閱讀學術論文一小時」,那麼在最糟之日的計畫,可能僅僅是「拿起放在床頭的書,讀完一頁」。目標不在於單日的成效最大化,而在於「不中斷」這個行為鏈。因為一旦鏈條斷裂,要重新連結,就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為可重複性而建,就是確保鏈條的每一環,都細緻到幾乎不可能斷裂。


這兩個原則並非獨立運作,而是需要我們在其中不斷地來回擺盪、動態修正。當我們運用「全盤考量」發現一個潛在的障礙時,就需要運用「為可重複性而建」的思維去尋找一個低摩擦力的解方。而當我們設計出一個看似輕鬆的方案後,又必須立刻切換回「全盤考量」的偵探視角,去審視這個新方案可能會引發什麼新的問題。這是一個持續迭代、螺旋上升的過程,目標是找到那個能巧妙繞過所有已知障礙的優雅路徑。


實戰演練:跟著高手的思路解決「下班後沒力學習」的困境


紙上談兵終覺淺,為了讓這套抽象的思維流程變得更具體,我們可以跟隨一位高手的思路,看他如何運用「全盤考量」與「為可重複性而建」的雙螺旋,來解決一個極為普遍的困境:「作為一個忙碌的上班族,如何實現下班後持續學習的目標」。


這個案例的主角,是一位正在準備特許會計師考試的年輕專業人士,他白天有著繁重的工作,這對他的時間與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驗。

  • 初始計畫 1.0:他的第一個計畫非常直觀,就是「每天下班回家後,立刻開始讀書兩小時」。這是一個典型的「意圖轉計畫」的產物,看起來合理且充滿決心。
     
  • 發現障礙 (啟動「全盤考量」):計畫執行不到一週,便宣告失敗。他開始扮演失敗偵探,勘查現場後發現了幾個關鍵障礙:
     
    1. 通勤消耗:下班時段的交通擁堵,讓他的通勤時間變得漫長且充滿壓力,回到家時已經身心俱疲。
       
    2. 環境轉換的誘惑:家是一個放鬆的地方,沙發、電視、家人都在召喚他休息,要從這種狀態切換到高度專注的學習模式,需要消耗驚人的意志力。
       
    3. 生理節律:晚餐後,血糖的變化自然會讓人感到睏倦,這讓飯後學習的效率大打折扣。
       
  • 迭代方案 2.0 (啟動「為可重複性而建」)
    意識到「回家再讀」這個計畫的摩擦力太高,他開始尋找低阻力的替代方案。他想到:「與其回家對抗種種誘惑,不如我直接留在公司讀書?」。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公司環境天然具備工作氛圍,而且可以完美避開下班的尖峰車潮,讀完書再回家,路上暢通無阻,心情也會比較愉快。這個方案顯然比1.0版本更具可重複性。
     
  • 發現新障礙 (再次啟動「全盤考量」)
    正當他以為找到完美解方時,系統思維要求他立刻對方案2.0進行壓力測試。他問自己:「這個新方案,可能會搞砸在什麼地方?」。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浮現了:如果他留在公司讀書到很晚,意味著他的家人,尤其是負責準備晚餐的太太,需要延後全家的晚餐時間來等他。這不僅可能引發家庭矛盾,也讓他感到虧欠。一個好的系統,不能只考慮自己,還必須將與之互動的「他人系統」納入考量。
     
  • 迭代方案 3.0 (再次啟動「為可重複性而建」)
    既然「下班後」這個時間區塊充滿了不可控的變數,那麼是否可以考慮其他時間?他想到了「早上」。他可以比平時早起兩小時,在家人還在睡夢中,整個世界最安靜的時候,完成一天的學習進度。這個方案的摩擦力看起來也很低,早晨的頭腦最清晰,也不會有人打擾。
     
  • 發現最終障礙與解方 (最終的循環)
    再次啟動偵探模式。早起方案的最大障礙是什麼?答案是「睡眠不足」。如果只是單純早起,而不提早睡,那他只是把疲勞從晚上轉移到了白天,整個系統會在幾天後因為體力透支而崩潰。於是,問題的核心,從「如何找到時間學習」,轉變為「如何確保自己能提早就寢」。這個問題的解方,就指向了一系列關於「夜間儀式」的設計,像是設定一個「數位日落」時間(晚上九點後所有螢幕關閉)、睡前閱讀取代滑手機、調整燈光等等。


經過這一連串的循環,他最終抵達的,是一個遠比初始計畫複雜,卻也遠比初始計畫穩固的「系統」。這個系統可能看起來像是:「為了實現早上六點起床學習的目標,我必須在晚上十點前上床睡覺,為此,我必須在九點半開始我的睡前準備,包括…」。


這就是系統化思維的威力,它不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找到答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障礙,都不再是令人沮喪的句點,而是一個引導我們走向更優解方的珍貴線索。羊羹我自己在處理一些複雜的寫作專案時,也經常掉入類似的陷阱,以為只要設定「每天寫三千字」的目標就好,但最終發現,真正有效的系統,是關於「如何創造一個能讓我在早上九點,心無旁鶩地坐到書桌前的完整流程」。


讓系統「活」起來:撕掉應急的OK繃,治療問題的根源


透過前述的雙螺旋循環,我們已經能夠為自己打造出一套初步有效的個人系統。這套系統或許能夠解決當下最棘手的問題,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一個暫時的平衡點。但要讓這套系統不僅僅是「能用」,而是能「長久存活」,甚至「自我進化」,我們還需要導入一個更為進階的原則,那就是學會辨識並撕除那些治標不治本的「OK繃」,進而去治療問題真正的根源。


所謂的「OK繃解方」,指的是那些能立即緩解症狀,但卻沒有處理潛在病因的短期方案。它們在系統建立的初期非常有用,甚至是必要的,因為它們能讓我們快速看到成效,建立信心。打個比方,在我們剛才討論的學習案例中,如果一個人發現在學習時難以專注,他可能會採用「番茄工作法」,用一個計時器來強迫自己專注25分鐘。


又或者,如果他總感覺下午精神不濟,他可能會安排一段15分鐘的「強力小睡」來充電。這些都是典型的OK繃,它們確實有效,計時器能提供外部結構,小睡能恢復精力。但它們並未回答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無法專注?我們為什麼會總是疲勞?


OK繃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們會讓我們的系統變得越來越臃腫和複雜,並且為我們的成功增添了許多不必要的前提條件。當你的專注力完全依賴一個計時器時,萬一有天你忘了帶,或者身處一個不方便使用計時器的環境,你的整個學習系統是否就此停擺?當你的精力必須靠午間小睡來維繫時,如果某天中午有無法推脫的會議,你下午的狀態是否就注定崩盤?一個過度依賴OK繃的系統,就像一台裝了太多外掛程式的電腦,雖然功能繁多,但運行緩慢,且極不穩定,任何一個小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崩潰。


一個真正優雅且強固的系統,追求的是簡潔與效率,它會不斷地自我審視,尋求移除那些不必要的依賴。這個進化的過程,就需要我們運用一種名為「根本原因分析」的技巧,其中最簡單實用的,莫過於源自豐田生產方式的「五個為什麼」追問法。當我們發現自己在依賴某個OK繃時,就對自己連續追問至少五次「為什麼」,直到挖出問題的真正根源。

  • 「我需要靠番茄鐘才能專注。」(問題/OK繃)
  • 為什麼1:「因為我很容易分心。」
  • 為什麼2:「因為我會忍不住想去滑手機看訊息。」
  • 為什麼3: 「因為我的大腦似乎習慣了不斷尋求新奇刺激。」
  • 為什麼4:「因為我平時花了太多時間在零碎的社群媒體與短影音上。」
  • 為什麼5(根本原因):「因為我的注意力廣度,已經被現代數位生活嚴重破壞了。」

經過這一連串的追問,我們就將問題從表層的「需要工具輔助」,挖掘到了深層的「注意力品質下降」。同樣地,對於「需要小睡」這個OK繃,追問下去的結果,很可能指向「夜間睡眠品質不佳」或「長期睡眠債務」這個根本原因。


一旦找到了根本原因,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整個系統進化中最關鍵的一步:將「解決這個根本原因」本身,設定為一個全新的、優先級更高的目標,然後將這個新目標,重新代入我們之前學會的「全盤考量」與「為可重複性而建」的雙螺旋流程中,為它量身打造一套全新的子系統。於是,在我們繼續使用番茄鐘這個OK繃來維持日常產出的同時,我們啟動了一個名為「重建深度專注力」的新專案。


這套新系統可能包含「每天一小時的無干擾閱讀練習」、「數位安息日(每週選一天完全不用社群媒體)」等流程。同樣地,在我們依賴小睡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執行一個「提升睡眠品質」的系統,內容可能涵蓋「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優化臥室光線與溫度」等等。


這個過程,就是系統的自我療癒與成長。OK繃給了我們時間與空間,讓我們能一邊維持日常運作,一邊從容地進行更深層的修復工程。而當根本問題被解決後,那些OK繃自然就可以被輕輕撕去,我們的個人系統也因此變得更為簡潔、強大、且充滿韌性。它不再是一堆彼此牽制的複雜規則,而是昇華為一種內化的、毫不費力的生活習慣。這,才是系統化思維追求的終極境界。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系統化思維的智慧:擁抱不適,才能迎來真正的自由


談到這裡,我們似乎已經勾勒出了一幅通往高效與平衡生活的美好藍圖。從理解意志力的局限,到掌握設計系統的雙螺旋工法,再到學會為系統進行深層的進化與維護。然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心理層面,是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的,那就是「不適感」。建立一套新的個人系統,尤其是在初期,往往會帶來一種難以言喻的不舒服,而如何理解並應對這種不適感,正是決定這趟旅程能否持續下去的關鍵。


這種不適感,源自於「改變」本身。我們的舊習慣,無論它們多麼低效或有害,都像一雙穿了多年的舊鞋,它們不一定好,但我們的大腦已經完全適應了它們的形狀與我們腳步的節奏。而任何一個新系統的導入,都像換上一雙全新的、材質更硬挺的鞋。即便我們知道新鞋的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長期來看對我們的腳更有益,但在最初的磨合期,那種陌生感、束縛感、甚至輕微的疼痛感,都是在所難免的。我們的神經系統會本能地抗拒這種改變,它會不斷發出訊號,誘惑我們換回那雙雖然破舊但卻無比熟悉的舊鞋。


當我們決定要提早一小時睡覺,去支持隔天的早起計畫時,那種必須在黃金時段告別影集或遊戲的不適感是真實的。當我們開始練習戒除滑手機的習慣,那種面對空白時間的空虛與焦慮感也是真實的。許多人在這個階段就放棄了,他們將這種初期的不適,錯誤地解讀為「這個新方法不適合我」。但羊羹我覺得,這恰恰是方法開始起作用的信號。不舒服,正意味著我們在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意味著我們過去的神經迴路正在被挑戰,而新的、更強韌的迴路,正在被建立。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框架我們對於「舒適」與「不適」的理解。這從來都不是一場「不舒服的新方法」對抗「舒服的舊生活」的零和遊戲。事實上,這是一場「短期的、有目的性的、可控的改變之痛」,去對抗那種「長期的、瀰漫性的、無止盡的停滯之痛」。維持舊狀,看似舒適,但那種舒適的代價是什麼?是日復一日看著目標遙不可及的焦慮,是面對生活一團亂麻的壓力,是感覺自己生命不斷空轉的失望與自我譴責。這種慢性的精神內耗,難道不也是一種更為深刻、更為磨人的「不適」嗎?


相較之下,為了建立系統而付出的不適,是建設性的。它像手術後的復健,過程雖然辛苦,但每一步都讓我們離康復更近。當我們為了早睡而放棄一些娛樂時,我們換來的是隔天清醒的頭腦與高效的產出。當我們忍受戒斷數位產品的空虛時,我們換來的是重新凝聚的專注力與內心的平靜。每一次我們選擇擁抱這種短期的不適,都是在為自己未來的「舒適」與「自由」進行投資。


最終,系統化思維所追求的自由,並非隨心所欲、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那種自由往往是混亂與放縱的代名詞。它追求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由——從「需要用意志力去煩惱要不要做某件事」的狀態中解放出來的自由。當你的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深度學習、儲蓄理財都已經成為一個個自動運行的系統時,我們寶貴的認知資源與心力,就不再需要耗費在這些日常的掙扎上。我們可以將它們,真正地投入到那些需要創造力、同理心、與深度思考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上。這套方法,最終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變成一個個精準運行的機器人,恰恰相反,它是要將我們從日常運作的機械性中釋放,讓我們能更完整地,去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個人系統的問答


  • Q1:為什麼單靠「意志力」和「下定決心」很難讓我們達成目標?
    • A: 因為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會被消耗的認知資源,就像手機電池。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各種阻礙與誘惑,完全依賴意志力去對抗它們,就像指望一顆電池能用一整天一樣不切實際。當我們疲勞或壓力大時,意志力電量最低,也就最容易失敗,這會導致挫敗感與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
  • Q2:設計一套有效的個人系統,最核心的兩個步驟是什麼?
    • A: 核心在於一個動態的雙螺旋循環。第一步是「全盤考量」,像偵探一樣,主動預想所有可能失敗的原因與障礙。第二步是「為可重複性而建」,確保你的系統設計是為了你狀態最差的那天,而不是最好的一天,目標是極力降低行動的摩擦力。我們需要在这兩個原則之間不斷來回檢視與修正。
  • Q3:當我的系統建立起來後,要如何讓它變得更好、更持久?
    • A: 關鍵在於學會區分「OK繃解方」與「根本原因」。許多短期有效的方案(像是靠計時器專注)只是治標的OK繃。我們需要用「五個為什麼」等方法,追問下去,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像是注意力被破壞)。然後,將「解決根本原因」設定為一個新目標,為它再建立一套系統。這個過程能讓我們的個人系統不斷進化,變得更簡潔、也更強大。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謝分享很不錯的思考邏輯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54會員
38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14
我們是否都曾陷入一種「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卻對成果感到心虛?羊羹我過去也時常在無效的勤奮中消耗,直到後來才發覺,問題從來不在於意志力,而在於我們不懂得如何駕馭自己的大腦。希望能幫助大家辨識出那些消耗心神的「假性努力」,找到真正能累積價值的高效學習方式,不再讓寶貴的時間與心力付諸流水。
Thumbnail
2025/07/14
我們是否都曾陷入一種「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卻對成果感到心虛?羊羹我過去也時常在無效的勤奮中消耗,直到後來才發覺,問題從來不在於意志力,而在於我們不懂得如何駕馭自己的大腦。希望能幫助大家辨識出那些消耗心神的「假性努力」,找到真正能累積價值的高效學習方式,不再讓寶貴的時間與心力付諸流水。
Thumbnail
2025/07/09
收藏了無數文章、懂了很多道理,卻總覺得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學習的困境,問題往往不在方法不夠多,而是忽略了那套看不見的內在運作系統。這次,羊羹我試著將這個「學會如何學習」的內在系統拆解開來,從心態地基、處理引擎到調節方向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讓努力真正開花結果的施力點。
Thumbnail
2025/07/09
收藏了無數文章、懂了很多道理,卻總覺得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學習的困境,問題往往不在方法不夠多,而是忽略了那套看不見的內在運作系統。這次,羊羹我試著將這個「學會如何學習」的內在系統拆解開來,從心態地基、處理引擎到調節方向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讓努力真正開花結果的施力點。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接續上篇(4之3)──第三步,斷開舊綑綁,建立新鏈接。(改換群聚圈,拓展新人脈)第四步,擘劃人生願景,開創全新賽道。按照一般人的正常想法,擘劃願景應該是要放在第一步,做事一定是先有一個願景,才能規劃出往後的實現步驟,然後再腳踏實地朝著目標邁進,怎麼會將之放在最後呢?
Thumbnail
接續上篇(4之3)──第三步,斷開舊綑綁,建立新鏈接。(改換群聚圈,拓展新人脈)第四步,擘劃人生願景,開創全新賽道。按照一般人的正常想法,擘劃願景應該是要放在第一步,做事一定是先有一個願景,才能規劃出往後的實現步驟,然後再腳踏實地朝著目標邁進,怎麼會將之放在最後呢?
Thumbnail
大部分具有強烈內驅力的人,都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廢寢忘食,夙夜匪懈,彷彿時間上只有這個目標對他來說具有意義 「不瘋魔不成活」,許多藝術創作者、創業家或對自己要求高的人都會容易陷入這種狀態,以前的我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睡眠、休息甚至家人、陪伴都不重要,只有自己心中那個想達成的目標
Thumbnail
大部分具有強烈內驅力的人,都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廢寢忘食,夙夜匪懈,彷彿時間上只有這個目標對他來說具有意義 「不瘋魔不成活」,許多藝術創作者、創業家或對自己要求高的人都會容易陷入這種狀態,以前的我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睡眠、休息甚至家人、陪伴都不重要,只有自己心中那個想達成的目標
Thumbnail
最在意的事情,總是會一再出現,好像怎麼都離不開。明明感到疲累又厭煩,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好一段時間分不清是堅持努力,還是逃避擺爛,總之,我沒有離開。
Thumbnail
最在意的事情,總是會一再出現,好像怎麼都離不開。明明感到疲累又厭煩,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好一段時間分不清是堅持努力,還是逃避擺爛,總之,我沒有離開。
Thumbnail
接續上篇(4之1)──第一步,了解自己的處境和想法。(識別侷限,尋求跳脫)第二步,放大眼界,發現新機會。當你透過自我反思,找出受侷限的因素後,接下來就要正式進入想辦法突破的跨越階段。此時會出現兩個困難,一是根本想不出任何辦法,動彈不得;二是不確定想出來的辦法是否可行,裹足不前。
Thumbnail
接續上篇(4之1)──第一步,了解自己的處境和想法。(識別侷限,尋求跳脫)第二步,放大眼界,發現新機會。當你透過自我反思,找出受侷限的因素後,接下來就要正式進入想辦法突破的跨越階段。此時會出現兩個困難,一是根本想不出任何辦法,動彈不得;二是不確定想出來的辦法是否可行,裹足不前。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每天耐心的去做自認為可以做一輩子的事,然後等待。但也並不是說這一段等待時間就可以拿去肆意揮霍或者大吃大喝,一樣有安排好的備位要做的事。大原則是,決定了不去做的事情後,就會在那些可以做的事情裡,任意選擇來做。給自己一些空間,但又不至於偏離軌道太多。聽到一位名人說的話是:完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每天耐心的去做自認為可以做一輩子的事,然後等待。但也並不是說這一段等待時間就可以拿去肆意揮霍或者大吃大喝,一樣有安排好的備位要做的事。大原則是,決定了不去做的事情後,就會在那些可以做的事情裡,任意選擇來做。給自己一些空間,但又不至於偏離軌道太多。聽到一位名人說的話是:完
Thumbnail
  做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常常會發現自己「哪裡不足」,除了自我價值感覺低下之外,總是在庸碌的生活下感受到【時間不夠】,但是總是說不上來我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樣的工作、做了什麼事情。   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管理時間的方式,照做了大概才三天之後,我發現我根本不適合那些網路上那些農場文的方法,也很少有
Thumbnail
  做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常常會發現自己「哪裡不足」,除了自我價值感覺低下之外,總是在庸碌的生活下感受到【時間不夠】,但是總是說不上來我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樣的工作、做了什麼事情。   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管理時間的方式,照做了大概才三天之後,我發現我根本不適合那些網路上那些農場文的方法,也很少有
Thumbnail
找回真正的自由,重拾自信和道愛的能力 在每日的生活中,我總不知不覺浪費了許多時間,雖然過的渾渾噩噩,有時還是會有想嘗試的事物、想達成的目標,但是卻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因為害怕遭遇失敗而變得更加挫折、自卑,更想要逃離為了活出價值而不斷努力的生活,說白了,就是不願給自己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找回真正的自由,重拾自信和道愛的能力 在每日的生活中,我總不知不覺浪費了許多時間,雖然過的渾渾噩噩,有時還是會有想嘗試的事物、想達成的目標,但是卻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因為害怕遭遇失敗而變得更加挫折、自卑,更想要逃離為了活出價值而不斷努力的生活,說白了,就是不願給自己成長的機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