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駕馭你的大腦:停止無效努力,從理解「認知負載」開始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在書桌前枯坐整個下午,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抄滿了重點,教科書的頁面也被螢光筆畫得五彩斑斕,但當闔上書本試著回想時,腦中卻只剩下一片模糊的印象與沉重的疲憊感。


那種「看似努力,實則心虛」的感受,彷彿投入的大把時間都蒸發在空氣中,成為一種對自我消耗的無聲控訴,這其實就是大腦正在「空轉」的明確信號。


我們習慣用時間來衡量努力,卻很少檢視努力的「品質」。我們以為學習的敵人是懶惰,但更多時候,真正的敵人是一種偽裝成勤奮的「無效活動」。這背後的核心關鍵,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我們對大腦運作方式的陌生,特別是一個名為「認知負載」的底層機制。理解它,就是學會駕馭大腦、讓每一分心力都投入在刀口上的起點。


你的努力為何無效?認識學習的真相:「認知負載」


「認知負載」這個詞聽起來有些學術,但它的本質極其直觀就是我們在進行一項心智活動時,所感受到的「費力程度」或是「大腦的運轉功耗」。當我們說一件事很「燒腦」,是在描述一種高認知負載的狀態。


學習的本質,就是大腦接收外部資訊,並在內部進行一系列複雜加工、連結、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需要消耗心智資源,也就是說,有效的學習必然伴隨著較高的認知負載。


這個簡單的原則,幫助我們劃分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型態。第一種是大家所熟悉的「被動學習」,這類活動的特徵是認知負載極低,幾乎不需要大腦進行深度加工。


好比說,反覆地閱讀同一段文字、逐字逐句地重抄筆記、或是單純地聆聽一場與自己毫無互動的演講。在這些情境下,我們的眼耳或許在接收資訊,雙手或許在忙碌,但大腦的核心處理器卻處於低功耗的待機模式。


過去羊羹我在試著學習各種語言時也曾以為,逐字抄寫單字時放慢速度可以更仔細地去理解發音、記憶拼寫,但後來才發現抄寫過程中泰半的時間,我的大腦其實是放空的,這種低品質的重複,除了帶來虛假的安全感外,對長期記憶的幫助微乎其微。


與之相對的,是「主動學習」,這類活動會刻意調高認知負載,強迫大腦去思考、去掙扎、去建立連結。像是讀完一個章節後,不看原文,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重點複述一遍;或是學習一個新概念後,立刻去思考它能應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甚至是將複雜的知識,嘗試簡化並教會一個完全不懂的人。


這些活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們的「費力」,這種費力感代表著大腦正在高速運轉,建構著更深刻、更穩固的神經連結。所以,一個最基礎的自我檢測標準就此浮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感覺毫不費力、輕鬆愜意,那很可能就代表著,這段時間的投入,其實是無效的。


「無聊」就是警訊:如何診斷你的學習狀態?


既然費力是有效學習的指標,那麼反過來說,當我們在學習中感覺到「無聊」、「單調」甚至「昏昏欲睡」時,就必須對此高度警覺。這些感受並非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來自大腦的直接回饋,它們就像儀表板上亮起的警示燈,清楚地告訴我們:目前的學習模式出了狀況,認知負載正處於危險的低水位。


不過羊羹我覺得,「無聊」這個警訊背後,其實隱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成因,學會判讀它們,才能對症下藥。第一種成因,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方法被動」。當學習活動本身過於機械化、缺乏變化與挑戰時,大腦會因為無事可做而感到無聊。


好比說連續兩小時都在做同樣形式的數學練習題,或是用同樣的方式背誦歷史年表,大腦很快就會適應這種單一的刺激,並進入節能模式,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這時的解方,就是主動變換學習方式,引入更高的認知挑戰,打比方說,從單純的計算,轉變為嘗試出題給自己,或是將條列的歷史事件,繪製成一張有因果關係的心智圖。


第二種「無聊」的成因,則更為隱微,它源自於「挑戰與能力的失衡」。在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Flow)理論中,當一個人的技能水平遠高於他所面對的挑戰水平時,就會進入「無聊」的狀態。


這能完美解釋許多人在求學過程中的共同記憶,好比說,國高中的英文課,老師為了配合班級的平均程度,教學進度相對緩慢,對於某些程度較好的同學來說,課堂內容就構不成足夠的挑戰,於是大腦便因為「技能過剩、挑戰不足」而感到極度乏味。


然而,同樣是英文這個科目,當我們出社會後,開始接觸更地道、更複雜的原文書或商業信件時,挑戰水平大幅拉高,與自身能力重新匹配,學習反而又變得充滿樂趣。這告訴我們,學習的動力與效率,存在於一個動態的「最佳挑戰區」內,太難會引發焦慮,太簡單則會導致無聊,學會監測自己的感受,並主動調整學習內容的難度,讓自己始終維持在那個需要踮起腳尖才搆得著的狀態,是擺脫學習倦怠感的關鍵。


矛盾的「刻意練習」:為何頂尖高手都在做「很無聊」的事?


談到這裡,一個棘手的矛盾點便浮現了。如果無聊是學習的警訊,那該如何解釋「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這個被公認為通往頂尖之路的訓練方法呢?


畢竟,無論是鋼琴家反覆練習音階、運動員成千上萬次地投籃、還是棋手不斷鑽研固定的棋譜,這些活動從表面上看來,都具備了「重複」與「單調」的特質,甚至可以說,它們看起來非常無聊。


要解開這個矛盾,就必須剖析兩種截然不同的「無聊」狀態,它們的表象或許相似,但底層的認知機制卻有著天壤之別。第一種是我們反覆提及的「被動的無聊」,其核心是「認知負載過低」,因為任務太簡單、太機械,導致大腦閒置而分心。第二種,則是刻意練習中所伴隨的「專注的枯燥」,它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甚至痛苦,不是因為不費力,恰恰相反,是因為它「極度費力」。


根據最初提出此概念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的研究,真正的刻意練習,絕非無意識的機械式重複,它必須包含數個嚴苛的條件,像是擁有一個極度明確具體的目標、在練習過程中保持最高強度的專注、能獲得即時且有效的回饋、並且持續在個人能力的極限邊緣進行挑戰。


讓我們來做個對比,一個學生心不在焉地抄寫課文,與一位書法家為了掌握特定筆畫的力道而反覆臨摹同一個字,兩者雖然都是重複書寫,但前者的認知負載極低,大腦處於待機狀態;後者則將所有心智資源,高度壓縮並聚焦在控制肌肉、感知紙筆摩擦等極其微小的細節上,認知負載極高。


因此,刻意練習的「枯燥感」,並非來自於大腦的無所事事,而是源自於將所有認知資源,全部投入到一個極其狹窄的改善點上所產生的巨大「認知壓力」。它辛苦、消耗極大且毫無樂趣可言,卻是技能得以精進的唯一途徑。


所以當下一次在學習中感覺到乏味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我是因為太輕鬆而感到無聊,還是因為太費力而感到枯燥?」如果是前者,那代表我們可能已陷入被動學習的陷阱,需要立刻增加難度或改變方法。如果是後者,並且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了突破某個具體的瓶頸而奮鬥,那或許正說明了我們正走在一條通往精通的、雖然艱辛但卻無比正確的道路上。


不只避免無效,更要追求高效:如何聰明地「費力」?


經過前面的討論,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學習時要盡量讓自己「燒腦」,追求高認知負載的狀態。但這個結論其實只對了一半。如果盲目地追求高負載很可能會陷入另一個效率陷阱。這裡必須要補充一個至關重要的但書,那就是並非所有的高認知負載,都是對學習有益的。


打個誇張點的比方,試想一個人單腳站立在獨木橋上,一邊玩著雜耍,一邊還有人拿著一條魚不斷拍打他的臉,在這種極端情境下,他試圖閱讀一本關於量子物理的教科書。毫無疑問,這個人當下的認知負載絕對是破表的,他的大腦正為了維持平衡、接住拋出的球、忍受臉上的魚腥味而全力運轉。


可是這份巨大的心智努力,對於理解書中內容有任何幫助嗎?答案顯然是沒有。這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區別:心智努力的「品質」與「方向」,遠比其「總量」來得重要。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為了更精準地理解這點,認知心理學家將認知負載進一步細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內在認知負載」,它由學習材料本身的複雜度所決定,好比說理解微積分的內在負載,天生就比學習基礎四則運算要高,這是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


第二種是「外在認知負載」,這就是我們必須極力消除的「壞負載」,它來自所有與學習目標無關的干擾,像是嘈雜的環境、設計混亂的教材、令人分心的手機通知,甚至是我們內心飄移的雜念,都屬於此類。前面那個被魚打臉的例子,其負載就幾乎全由外在負載所構成。


第三種,也是最關鍵的一種,被稱為「增生認知負載」,這才是我們應該極力最大化的「好負載」。它專指那些我們的大腦為了真正理解、整合、內化新知識所付出的高品質心智努力,進行歸納、推理、連結舊經驗、建構心智模型等活動,都屬於這個範疇。


所以,一個學習高手的真正目標,不該是盲目地「最大化」整體的認知負載,而是要學會成為一個高明的「認知資源管理者」,其核心策略就是,透過各種方法盡可能地「最小化」外在負載,以便將省下的所有寶貴心智頻寬,全部投入到能促進知識生成的「增生負載」上。


成為心智的導演:駕馭專注力的實用工具箱


既然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位能聰明調控認知負載的導演,那麼除了心法,還需要一整套具體可行的工具。當我們進入「主動學習」狀態,為了建構深度連結而開始發散思維時,最常遇到的困境,就是思緒像脫韁野馬般難以抓回,原本有意義的「增生負載」,很容易就失控變成耗費心神的「外在負載」。以下幾個工具,能幫助我們為創意思考建立一個溫柔而堅定的「結構」。


第一個工具,是傳統時間管理法的升級版,可以稱之為「心流計時法」。許多人可能對番茄工作法很熟悉,也就是固定工作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的循環。但這種僵化的計時方式,有時反而會打斷正要進入佳境的心流狀態。


心流計時法則更為彈性,它的做法是,當開始一項任務時,啟動一個正向計時器,然後持續工作,直到感覺到專注力自然下滑或想分心時才停下來,這段時間可能四十分鐘,也可能一個半小時。接著根據剛才的工作時長,安排一個合理的休息。這個方法完全尊重個人當下的心智節奏,讓我們能最大化每一次深度專注的效益。


第二個工具,是「問題驅動的鷹架法」。許多時候思緒會失控,是因為我們的學習目標太過模糊。與其設定一個像是「來了解一下宋代歷史」這樣開放的目標,不如在開始前,為自己設計一到三個具體的「核心問題」,好比說,「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對其經濟與軍事分別造成了哪些深遠的影響?」並將這個問題寫在最顯眼的地方。


這個核心問題就會成為我們思緒的「錨點」,當發現自己開始鑽研一些無關的細節時,便可以立刻回頭檢視,目前的思路是否有助於回答這個核心問題,從而有效地將發散的思維拉回主航道。


第三個,也是羊羹我個人非常依賴的工具,是「創意停車場」筆記法。在高度專注的過程中,大腦中難免會冒出各種與當前任務無關,但本身卻很有價值的想法,像是「啊,等等應該回覆那封郵件」、「這個理論或許可以用在另一個專案上」、「突然好想查一下某部電影的結局」。


我們之所以分心,往往是害怕這些靈感一閃即逝,於是大腦便會緊抓著不放。創意停車場的作法,就是在筆記本或任何數位工具上,開闢一個名為「停車場」的專區。當任何雜念冒出時,花個幾秒鐘,快速地把關鍵字丟進這個停車場,然後立刻回到原來的任務上。這個簡單的動作,等於是向大腦做出一個承諾:「這個想法很棒,我已經幫你安全地保管好了,晚點再來處理。」這能給予大腦極大的安全感,讓它得以放心地「清空記憶體」,重新專注。而這個停車場,其實可以與我們常用的待辦清單(To-do-list)做整合,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將所有想法都先統一捕捉進待辦清單這個「總收件匣」,然後在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整理,將真正的「任務」留下,並把「點子」或「雜念」歸檔到別的清單,如此便能享受捕捉的便利,又不至於汙染了主要的工作列表。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高效學習的問答


Q: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很努力,學習效果卻總是不好?

A: 很可能是因為我們長時間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這種學習方式的「認知負載」極低,雖然花費了大量時間,但大腦並未真正費力去處理和建構知識,造成了「假性努力」的錯覺。有效學習的關鍵,在於投入高品質的「心智努力」。

Q: 學習時感覺到「無聊」就代表學錯了嗎?

A: 「無聊」是一個重要的警訊,但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學習方法太被動,導致大腦閒置。第二,是挑戰遠低於自身能力,大腦因缺乏刺激而感到乏味。解方分別是「改變學習方法增加挑戰」與「提升學習內容的難度」,讓自己處於最佳的學習區間。

Q: 如何在深度思考時,避免思緒飄得太遠而分心?

A: 關鍵不是阻止思緒發散,而是要為它建立結構。可以嘗試三種工具:用「問題驅動法」設定思考的錨點;用「創意停車場」快速捕捉並安放無關的雜念,讓大腦得以放手;或是採用「發散-收斂」的循環工作模式,給予創意一個安全的探索空間,再用收斂的階段將其整理成有價值的結論。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72會員
42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09
收藏了無數文章、懂了很多道理,卻總覺得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學習的困境,問題往往不在方法不夠多,而是忽略了那套看不見的內在運作系統。這次,羊羹我試著將這個「學會如何學習」的內在系統拆解開來,從心態地基、處理引擎到調節方向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讓努力真正開花結果的施力點。
Thumbnail
2025/07/09
收藏了無數文章、懂了很多道理,卻總覺得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學習的困境,問題往往不在方法不夠多,而是忽略了那套看不見的內在運作系統。這次,羊羹我試著將這個「學會如何學習」的內在系統拆解開來,從心態地基、處理引擎到調節方向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讓努力真正開花結果的施力點。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職涯必須保持學習,不過現實上卻是很多工作下班就累癱了,可能好好吃飯睡覺都有難度,更別說難得的周末空檔很需要一些能夠自我放鬆的行為,例如追追劇打電動這些,比較正面的就是得去健身運動,或是得好好陪伴家人等,今天就比較想從個人經驗來分享,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跟心得。 #首先還是要有學習的認知
Thumbnail
職涯必須保持學習,不過現實上卻是很多工作下班就累癱了,可能好好吃飯睡覺都有難度,更別說難得的周末空檔很需要一些能夠自我放鬆的行為,例如追追劇打電動這些,比較正面的就是得去健身運動,或是得好好陪伴家人等,今天就比較想從個人經驗來分享,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跟心得。 #首先還是要有學習的認知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Thumbnail
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