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看了這麼多書,卻總感覺沒學進去?拆解高效學習的內在原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raw-image


之前在學堂投資理財的課程裡提到,我們總會遇到一類朋友,他們能將各種經濟理論、財報分析說得頭頭是道,甚至連複雜的技術線圖都能解釋得有模有樣,彷彿下一位股神巴菲特。但當我們無意間問起他的投資組合時,卻發現他的帳戶裡空空如也,從未真正買過一張股票,更別提經歷過市場多空洗禮。


知識的學習,有時候也驚人地相似。我們收藏了無數篇關於高效筆記法、時間管理術的文章,購買了許多評價極高的線上課程,我們在知識的理論層面積累了大量的「軍火」,卻在現實世界中感受不到自己技能或認知水平的實質提升。我們懂得很多,卻似乎什麼也沒真正學會。


這種普遍存在的困境,這種知道(know)跟做到(do)之間的巨大鴻溝,根源究竟在哪裡。過去大家習慣把原因歸咎於意志力薄弱或是沒有找到所謂「對的」學習技巧。但多年的觀察與實踐下來,羊羹我發覺問題的核心,往往不在於我們蒐集了多少外在的工具或方法,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這件事的「內在過程」——那套在我們大腦中默默運作、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思維系統。


這套系統決定了我們是把知識當成短暫過客,還是能將其化為血肉、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利器。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帶大家一起拆解這套內在系統,看清它運作的原理,並提供一套能實際操作的優化路徑,讓我們不再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成為知識真正的主人。


地基篇:為何「心態」是一切學習的起點?


在深入探討任何具體的學習方法之前,我們必須先處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那便是我們面對學習、困難與未知時的內心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心態」。如果這個地基不穩固,任何後續建立的華麗技巧都可能隨時崩塌。


學術上對心態的劃分,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杜維克提出的「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這兩者的核心分野,並不在於一個人是否聰明或努力,而在於他如何詮釋「困難」與「錯誤」的意義。


一個抱持固定型心態的人,傾向於相信人的智力與能力是天生固定的,就像身高或眼睛的顏色一樣難以改變。在這種世界觀下,每一次的挑戰都像一場審判,而每一次的錯誤都像是一紙判決書,無情地宣判著自己「就是不夠聰明」或「沒有這方面的天賦」。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價值,他們會下意識地避開那些可能讓自己犯錯或顯得笨拙的場合,寧可待在舒適圈裡做重複且擅長的事,也不願冒險去嘗試新領域。


成長型心態則恰好相反。抱持這種心態的人,相信能力是透過後天努力、策略調整與持續學習而逐步發展的。他們的世界觀裡,能力不是一個被固定的名詞,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詞。


於是,「困難」不再是威脅,而是鍛鍊能力的機會;「錯誤」不再是恥辱,而是通往正確道路的寶貴線索。因為犯錯的意義被徹底改變了,他們反而更願意去擁抱那些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他們打從心底明白,那種燒腦的、不舒服的感覺,正是大腦神經元在建立新連結的證據,是成長正在發生的訊號。


這種心態上的根本差異,直接導致了行動上的巨大分歧。回到文章開頭那個投資新手的比喻,他之所以遲遲不敢下單,正是固定型心態的完美展現。他害怕真實的金錢損失會證明自己過去的學習都是白費,會證明自己「不是這塊料」。


為了避免這個可能的「最終審判」,他選擇了停留在理論的沙盤推演中,不斷蒐集更多的資訊、學習更多的模型,試圖找到一個「保證不會犯錯」的完美時機。但這種追求零風險的行為,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它讓他徹底隔絕了從真實市場波動中學習的可能,最終導致了技能與心態上的完全停滯。


許多學習者也陷入同樣的陷阱。他們花費大量時間比較哪種筆記軟體更好、哪種學習法最高效,他們在「準備學習」的階段投入了不成比例的精力,卻遲遲不敢開始真正的學習行動,因為他們害怕自己選錯了方法、害怕投入的時間沒有回報、害怕產出的成果不夠完美。這種對犯錯的極度恐懼,讓他們寧可原地踏步,也不願踏出可能走錯的第一步。


那麼,解方是什麼。是不是要我們開始熱愛失敗、擁抱錯誤,甚至刻意去製造一個讓自己不斷犯錯的環境。羊羹覺得這種想法似乎有點本末倒置,甚至帶了點自虐的傾向。經過不斷的思考與實踐,我發覺一個更實際也更健康的觀點是,我們追求的不該是「愛上犯錯」,而是學習如何為自己建立一個「可控的試錯環境」


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在我們踏出第一步之前,先清晰地認知並管理好行動可能帶來的「下行風險」。我們不是要閉著眼睛往前衝,而是要戴著夜視鏡謹慎前行。


打個比方,矽谷的軟體新創公司在推出一項全新服務時,他們不會等到所有功能都盡善盡美才上市,那樣可能耗時數年,且市場早已改變。他們會採用一種叫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策略,也就是先用最少的資源,開發出一個只具備最核心功能的陽春版本,然後就立刻把它推向市場。這個 MVP 肯定充滿了各種不完美,也注定會收到大量使用者的批評與抱怨。


但這正是他們的目的。他們透過一個可控的、不至於讓公司直接破產的「錯誤」,來換取市場最真實、最寶貴的回饋。他們不是在追求第一次就完美,而是在追求用最低的成本,最快地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便進行下一次修正。這就是一個極佳的「可控試錯環境」。


將這個概念應用到學習上。如果我們想嘗試一個全新的筆記方法,我們不需要在一場攸關畢業的期末考中賭上一切。我們可以先在一堂無關緊要的選修課、或一個週末的自我學習項目中去試用。這個場景的「下行風險」是可控的,最壞的情況不過是「這次多花了一點時間,但效果不如預期」。這個損失,我們完全可以承受。


當我們為自己設定好這樣的安全網,那個名為「害怕失敗」的心理枷鎖,就會被大大削弱。因為最壞的情況已經被我們預想、被我們接受,甚至有了應對方案。行動的障礙清除了,我們才能真正地放鬆下來,去客觀地感受新舊方法在思維運作上的真實差異,而不是全程被「萬一搞砸了怎麼辦」的焦慮情緒所綁架。心態的地基穩固了,我們才能在上面安心地建造高效學習的大樓。


引擎篇:如何從「死記硬背」走向「真正理解」?


當我們的心態準備就緒,願意踏出嘗試的第一步後,下一個要面對的,就是學習這件事的核心——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如何處理資訊的。這就好比一輛賽車的引擎,它的運作方式,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學習速度與品質。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讀完一整頁的書,闔上眼的瞬間,腦中卻一片空白;或是在一場演講中頻頻點頭,覺得收穫滿滿,但隔天同事問起內容時,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這種學過就忘的現象,其實不是我們的記憶力有問題,而是我們啟動了錯誤的「處理模式」。


認知心理學將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粗略分為兩種層次:「淺層處理」(Shallow Processing)與「深度處理」(Deep Processing)。


淺層處理,顧名思義,就是資訊只停留在表層。像是我們反覆朗讀一個英文單字,只記住了它的發音與拼寫,卻不清楚它的使用情境;或是我們背誦歷史課本上的年份與事件,卻不了解其前因後果。在這種處理模式下,新知識進入大腦後,就像一座座孤立的資訊島嶼,它沒有和我們既有的知識體系建立任何有意義的連結。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非常注重效率的器官,它會判定這些孤立的、沒有被使用的資訊是「無用雜訊」,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其清除,以便騰出寶貴的認知資源。這就是為什麼遺忘會發生得如此迅速。


深度處理則是一套截然不同的運作邏輯。它的核心精神不是「記憶」,而是「連結」與「整合」。當新資訊進來時,大腦會像一個積極的偵探,主動去探尋這條線索與其他案件的關聯。它會去問:「這個新概念,跟我以前學過的哪個理論有相似之處?它和那個看似無關的領域,能不能做個有趣的類比?它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它的出現,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透過這一連串的提問與比對,新資訊不再是一座孤島,而是被巧妙地編織進一張巨大而緻密的知識網絡中。這張網絡,在學術上被稱為「基模」(Schema)。因為這個新節點與網絡中的眾多舊節點緊密相連,大腦會判定它是極具價值的關鍵資訊,從而不僅會牢牢記住它,還會在未來遇到相關問題時,能迅速地從網絡中將它提取出來。那些我們眼中的「學霸」或「專家」,他們之所以能對知識信手拈來、觸類旁通,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擁有過目不忘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們長期且無意識地,都在用深度處理的方式來建構自己那張獨一無二的知識之網。


那麼,下一個關鍵問題便是,我們要如何刻意地啟動這個「深度處理」的引擎。這可以透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理解,也就是「吸收→理解→內化→創造」的四個階段。


多數人的學習,往往停留在前兩個階段。「吸收」就是我們閱讀、聽講的過程,而「理解」則是搞懂了內容的字面意思。但真正的學習分野,發生在能否從「理解」跨越到「內化」。而這座橋樑,我觀察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兩個字——「使用」


知識如果只是儲存在大腦裡而不被拿來使用,它就像一潭死水,很快就會蒸發或變得混濁。只有在「使用」的過程中,知識才會變成活水,不斷流動、自我潔淨,並與更大的水系(我們的知識網絡)匯流。這個「使用」的動作,本身就是達成深度處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強迫我們的大腦進行更高強度的認知活動。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具體來說,有幾種強效的「使用」方法,是每個人都能在日常學習中實踐的:


第一種,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方法,是「教給別人」。這也就是知名的「費曼學習法」的核心精神。當我們試圖將一個複雜的概念,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聽時,我們就無法再依賴那些專業術語或含糊的表述。


我們被迫要去蕪存菁,抓出最核心的骨幹;我們被迫要去尋找貼切的譬喻與類比,以便對方能感同身受;我們被迫要將原本散亂的資訊,重新組織成一個有頭有尾、邏輯清晰的敘事結構。這個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場極其深刻的深度處理,我們為了讓別人搞懂,結果自己反而學得最透徹。


第二種方法,是「解決一個真實問題」。純粹的理論學習,往往讓人覺得飄渺而缺乏動力。但當我們為學習賦予一個具體的目標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打個比方,一個軟體工程師要學習一個新的程式語言,如果他只是按部就班地看完官方文件、記下所有語法規則,這多半是淺度處理,很快就會忘記。


但如果他的目標是「用這個新語言寫一個程式」,那學習的性質就徹底改變了。他必須主動去查找如何處理網路請求、如何解析網頁內容、如何模擬使用者點擊,在解決這些真實問題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碰壁、除錯,並被迫去理解每一行程式碼背後的「為什麼」。語法不再是需要死記的規則,而是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透過這個專案,他所建立的知識,是立體的、實用的,並且與一個成功的經驗緊密綁定,自然難以忘懷。


第三種方法,也是我個人覺得最被低估但極其強大的一種,就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提問,特別是提出一個能挑戰既有認知、探索知識邊界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極高層次的「使用」。一個淺度的問題可能是:「什麼是基模?」這只是在要求一個定義的重複。


但一個深度的問題可能是:「基模這個概念,跟資料庫裡的『關聯式資料模型』,在結構上有沒有本質的相似性?如果把人類的記憶類比成資料庫,這個類比的優點與極限各是什麼?」


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對兩個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然後主動去建立一個跨領域的連結,並對這個連結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這個提問的過程,就是在主動地編織知識網絡。它強迫我們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有時候,一場與 知識淵博的同伴或導師的思辨式對話,其學習效果遠勝過數小時的埋頭苦讀,原因就在於高品質的問答,是最高效的深度處理催化劑。


總的來說,深度處理的引擎不是靠「想」就能啟動的,它需要靠「做」來點燃。透過教學、創造與提問,我們將知識從靜態的「名詞」轉化為動態的「動詞」,也唯有如此,它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方向盤篇:如何動態調整,讓學習方法持續進化?


如果說「心態」是地基,讓我們敢於上路,「深度處理」是引擎,提供我們前進的動力,那麼接下來要談的,就是確保我們能駛向正確目的地,並在路上不斷優化性能的「方向盤與儀表板」——也就是所謂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能力。


這或許是整個學習系統中,最需要刻意練習、也最能體現一個人學習成熟度的環節。自我調節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回饋機制,讓我們能夠持續地觀察自己的學習狀態,並依此動態地調整我們的學習策略。它讓我們從一個只會「使用」方法的學習者,晉升為一個能夠「設計」與「迭代」方法的學習工程師。


這套系統的運作,可以被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精實三步驟:「線索→監控→調整」


第一步是「線索」(Cue)。這意味著我們要先知道該「注意」些什麼。如果一個駕駛對車子一無所知,那麼引擎發出的異響、儀表板上亮起的警示燈,對他來說都只是無意義的雜訊。同樣地,如果一個學習者對學習的內在原理一無所知,他也無法判斷自己的學習狀態是好是壞。


這也是為什麼理解前面提到的深度處理等概念如此重要,因為它們給了我們具體的「線索」。現在,我們會知道要去注意:「我現在的思考,是傾向於孤立地記憶,還是整合地連結?」這個線索的存在,是所有調節的起點。


第二步是「監控」(Monitoring)。也就是在線索出現時,我們能即時「察覺到」它的能力。光知道線索還不夠,我們還得培養敏銳的觀察力。這就像一個有經驗的廚師,在烹飪過程中會不斷地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嚐,他隨時在監控食物的狀態變化。


學習者也需要培養這種「心智上的味覺」,在閱讀或聽講的過程中,隨時監控自己的專注度、理解程度以及思維模式。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連續五分鐘都在反覆重讀同一段話,卻還是有看沒有懂時,這就是一個強烈的監控信號,告訴我們目前的策略可能出了問題。


第三步是「調整」(Adjusting)。這是整個循環中最關鍵的行動環節。當我們監控到問題信號後,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採取行動,去改變當前的學習方法。承上個例子,當我們發現反覆重讀無效時(這是一種典型的淺度處理),「調整」就意味著我們要立刻停下這種低效行為,切換到一個更可能觸發深度處理的策略。


好比說,我們可以試著把那段話的重點,用自己的話寫一遍;或是為那個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找一個具體的例子;又或者,直接針對不懂的地方,提出一個精準的問題。每一次成功的調整,都代表著我們的學習工具箱裡,又多了一項實用的工具。


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循環,在現實中卻有一個巨大的執行障礙。這個障礙,是一種普遍存在卻常被忽略的心理現象,可以稱之為「被誤解的努力假說」


這個假說描述的是,當我們嘗試一個新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時,初期往往會感覺比舊方法更費力、更緩慢、也更不順手。譬如,從被動地看別人解題,切換到主動地自己動手解題,後者顯然困難得多。從輕鬆地重讀筆記,切換到燒腦地進行自我提問,後者需要投入更高的認知能量。這種「必要的困難」,其實是大腦在建立新神經連結時的正常現象,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但我們的大腦天生厭惡複雜與不確定性,它會本能地將這種「費力感」錯誤地解讀為:「這個新方法沒有用,甚至更糟。」於是,我們很可能在嘗試了幾次之後,就因為覺得「太累了」、「沒效率」,而退回到那個雖然低效、但早已習慣成自然的舒適圈裡。我們因為誤解了努力的真正意涵,而親手關上了通往進步的大門。要成為一個好的自我調節者,首要任務就是學會正確地詮釋這種「費力感」,要能告訴自己:「感覺到困難,很好,這代表我正在用對的方式學習。」


羊羹我覺得,這種自我調節能力的有無,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可以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比。大家所熟悉的「補習班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外包服務」。學生付錢給補習班,換取名師幫大家整理好的完美筆記、猜好的必考重點、規劃好的複習進度。老師代替學生完成了大部分的「監控」與「調整」工作,學生只需要跟著指令走就好。這在短期內或許能有效提升考試成績,但長期來看,學生可能也因此喪失了建立自己內部調節系統的機會。


一個真正懂得自我調節的學習者,則會將補習班提供的這些材料,視為有待加工的「半成品」,而不是可以直接吞下的「成品」。他拿到名師的講義後,不會只是把它背下來,他會去問:「老師選擇用這個架構來組織知識,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如果換成我自己來教這個單元,我會用同樣的順序嗎?老師畫星星的這個重點,跟我自己對這個章節的理解,是否一致?」他把外部提供的權威資訊,轉化為啟動自己內部調節循環的「線索」,他批判、他重組、他驗證,最終將知識的主導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這種能力,無論是在學生時代,或是在資訊快速迭代的職場,都是一個人能否持續進化的核心關鍵。它讓我們不依賴外在的權威,而是成為自己學習之路的領航員。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高效學習的問答

  • Q: 當我因為害怕把事情搞砸,而遲遲不敢開始學習一項新技能時,該怎麼辦?
  • A: 關鍵不在於強迫自己「愛上犯錯」,而是要學習為自己建立一個「可控的試錯環境」。先用最小的成本去嘗試,預先想好並接受最壞的結果,以此降低行動的心理門檻。記住,目標不是追求第一次就完美,而是用最低的風險去換取最寶貴的真實回饋。


  • Q: 為什麼我總覺得學過的東西很容易忘記,該如何讓知識記得更牢?
  • A: 遺忘往往是因為我們只進行了「淺度處理」。要讓知識變成長期記憶,核心是啟動「深度處理」,也就是將新知識與既有知識建立連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使用」它,像是試著把這個概念教給別人、用它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或是針對它提出一個更深入的好問題。


  • Q: 我嘗試了一個新的學習方法,但覺得好困難、好費力,這是不是代表這個方法不適合我?
  • A: 這種「費力感」很可能不是方法無效的警訊,反而是成長正在發生的積極信號。這被稱為「被誤解的努力」,高效的學習方法往往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初期感覺困難是正常的。我們需要學會正確詮釋這個信號,堅持下去,才能突破瓶頸。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8會員
40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2025/06/28
我們或許都有過類似經驗,花大半天做的精美筆記,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羊羹我過去也一直在這個無效努力的循環中打轉,後來才發現,問題或許不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搞錯了筆記的真正意義。這趟探索將分享一套完整的思考體系,讓我們一起從辛苦的抄寫員,蛻變為聰明的知識建築師。
Thumbnail
2025/06/28
我們或許都有過類似經驗,花大半天做的精美筆記,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羊羹我過去也一直在這個無效努力的循環中打轉,後來才發現,問題或許不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搞錯了筆記的真正意義。這趟探索將分享一套完整的思考體系,讓我們一起從辛苦的抄寫員,蛻變為聰明的知識建築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你是否有閱讀恐懼症,覺得看書無趣、浪費時間?是否常常覺看書抓不到重點?覺得書越讀越煩、閱讀越累?或是你很愛讀書,卻總覺得怎麼書都看不完? 如果你有這些症頭,或許是你讀書的方法錯了。也許你可以試試這本《零秒速讀法》,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看書。
Thumbnail
你是否有閱讀恐懼症,覺得看書無趣、浪費時間?是否常常覺看書抓不到重點?覺得書越讀越煩、閱讀越累?或是你很愛讀書,卻總覺得怎麼書都看不完? 如果你有這些症頭,或許是你讀書的方法錯了。也許你可以試試這本《零秒速讀法》,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看書。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探討快速學習的方法的書籍。從制定學習地圖、建立可擴充式筆記系統、設定功利目標,以及進行強化練習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探討快速學習的方法的書籍。從制定學習地圖、建立可擴充式筆記系統、設定功利目標,以及進行強化練習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本書是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我將書中提到幾個點列出,並寫些自己的心得,因為課外事情部分,我本身比較有動力,所以以下介紹,我會著重在用於課內學習
Thumbnail
本書是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我將書中提到幾個點列出,並寫些自己的心得,因為課外事情部分,我本身比較有動力,所以以下介紹,我會著重在用於課內學習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