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今天中午吃飯的話題圍繞在「睡不好?」
簡單小市調,有8成的夥伴都有睡眠問題!
不是失眠的、淺眠、易醒、醒來就睡不著…千種理由。最常見的就是滑手機滑到睡著!
我只知道,如果讓大腦的神經元習慣這樣的連結,要刻意「長出」新的神經連結迴路「蓋過」舊的壞習慣才行!
回到這本書《你發生過什麼事?》乍看是關於創傷、療癒的書籍;實際上是滿滿的腦神經科學,並以此為基礎的個案觀察與分析。
我夠好嗎?我配嗎?我值得嗎?有人會愛我嗎?
一直很喜歡Oprah,這本書What Happened to you? 與醫學博士/醫生合著,探討「創傷如花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摘錄前四章滿滿的筆記,提醒自己要更溫柔待人、好好生活、認真吃飯跟早點睡覺;)
🧠Ch1|理解世界
要理解現在的你為什麼這樣,「你發生過什麼事?」絕對事關鍵問題的。
#橡子裡藏著一顆橡樹
大腦是讓人類思考、感受與行動的器官;你原始的適應跟保護記憶都還在大腦裡。你很容易受到驚嚇,任何一點聲光…也容易睡不好。都是大腦裡的原始碼作祟。
#大腦模型(參考圖2的調節樹)
Cortex(皮質)創造思考、語言、價值觀、時間跟希望
Limbic(邊緣系統)獎賞、回憶、情感連結、情形
Diencephalon(間腦)亢奮、睡眠、食慾與動作
*(CRNs )自主神經系統(交感/副交感)
神經內分泌系統(HPA軸=下視丘、腦垂線、腎上腺軸。皮質醇)
Brainstem (腦幹)體溫、呼吸、心跳…爬蟲腦,腦幹無法分辨時間,感官訊號出現就有壓力反應。
壓力反應啟動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腦上層系統關閉。花一段時間冷靜…去調整壓力反應系統,降低強度和敏感度。
所有的經驗處理,大腦組織習慣先產生行動與感受、在協助框架出他們將如何思考。
幼童聽不懂語言,但讀得懂語氣。氣場,也就是環境中的基調。大部分的溝通都是非語言的。
🧠Ch2|尋求平衡
壓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某個需求或困難導致我們失去平衡,偏離調節的「設定值」。
#我的身體隨時都在跟我說話
當感覺到失調、焦慮、沮喪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應方式。其中共同的元素就說「節奏」;節奏有調節regulation的效果。
當身心靈平衡的狀態時,會用wellness
平衡,是健康的核心。調節,是不斷學習。
當我們從他人那裡得到接納、溫暖的信號
安全與被接納、被獎賞…產生關係…正向循環
這些產生情感的經驗,會創造出嬰兒的世界觀
穩定、愛護的照顧者建立寶寶的內在觀點,相信人很安全、可以預期跟充滿關愛。
大腦是製造意義的機器、永遠在嘗試理解世界
「善良投射」極富感染力,以充滿愛的方式回應
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習慣提高警覺、尋找威脅
延伸到課堂上,卻有可能導致過動或注意力不足ADHD。
當你個子太小打不贏也跑不掉。大腦跟身體會開始準備承受傷害。心跳減慢,身體釋放內建的止痛劑—類鴉片肽。脫離外在世界跑到內在世界,時間變慢了,你感覺自己好像在電影裡,或是漂浮在空中看自己…這個現象就是「解離」Dissocistion。
過度敏感的解離能力,可能會變得「討好」
你順從別人的想法,為了逃避衝突而做事
為了確保與你互動的人感到愉快,做出調節
無法分辨自我的盡頭與痛苦的開頭
如果理應關愛、保護你的成人就是痛苦、混亂、恐懼或虐待的源頭?
最健康的方式是透過人際關係、情感連結帶給我們的調節與獎賞。
我們必須理解創傷受害者比較容易上癮,是因為他們的壓力基準線不一樣。情感連結能抵銷上癮行為的誘惑力,這才是關鍵。
🧠Ch3|被愛的方式
需要安全、穩定的關愛。
大腦有許多了不起的特性,其中最神奇的,就是能順應個人世界而改變,神經元與神經網路受到刺激時可以改變結構。
我們都希望得到重視,我們做的事、說的話,以及我們是怎樣的人。
歸屬感跟被愛是人類經驗的核心。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愛,太常被搬出來,重點在於你得到怎樣的照顧,你的特定需求如何得到滿足。
每一次的人際互動,都有那麼一瞬間,我們會想知道,你有沒有看我?有沒有聽我說話?
愛的黏性,通常發生這種微小時刻,感受到另一個人全心全意的陪伴,徹徹底底的用心。
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是一個分布很廣的網路,主要在皮質,當人們想到他人、自己、回憶過去或規劃未來時,這個網路會變得活躍。
#感覺安全與感覺害怕的人
他們在思考、學習、感受與行為上都很不一樣;他們腦袋裡的神經迴路很不一樣。
🧠Ch4|創傷光譜
創傷就像發生船難,你必需重建內在世界
其中一個步驟就是要回去看那艘毀壞的船
以前的世界觀。
學術界一直很難定義創傷,部分的難題在於「不好的事」是很主觀的感受。考量三個關鍵
Event
Experience
Effect
理論上,童年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越多,成人後的健康風險越大。通常創傷會以下面三種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
1.創傷經驗再體驗。突然想起創傷事件的相關影像或念頭,做夢或做惡夢。這些症狀可視爲大腦努力在理解世界。
你在殘骸中走動,尋找還能用的東西,尋找自己的碎片,重建新的世界觀。這過程需要時間的,需要多次造訪殘骸。
2.逃避症狀。倘若兒童在親密關係中受到虐待(例如父親或母親),他們會覺得親密關係有威脅…往往渴望情感連結,卻在接近他人時感到焦慮、困惑、無法承受。倘若無法避免親密,他們會破壞那段關係。
3.負面認知與情緒
悲傷、對任何事物都無法感到喜悅、罪惡感……基本上是一種身心俱疲的感覺。
恐懼有可能繼承嗎?
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基因,但並非每個細胞「啟動」的基因都一樣。基因本身不會改變,但是可以啟動或關閉。
當一個人感到壓力、憤怒,沮喪,或其他調節不良的感受,輸入的訊息會發生短路,導致訊息效率不佳或扭曲變形。
如果無法給予某種程度的調節,就很難與其他人產生連結;如果沒有連結,讓對方理解的機率就非常低。在對方完成調節之前,企圖講理,反而會增加雙方的挫敗感。
與人相處時感到安全的另一個關鍵,是與此人之間過往相處的正向經驗。安全跟熟悉,才有可能讓患者感到安全,說出情緒上最艱辛的經驗。
所有人際互動中,每個人都會進行複雜運算:這個人安全嗎?他是敵是友?他會傷害我還是幫助我?他打算做什麼?他想要什麼?
#重新連結與理解
這本書,給我很多能量。從腦神經科學出發,用淺顯易懂的故事解釋:當我們處於壓力中,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皮質會暫時關機,留下的是本能的逃跑、僵住或討好反應。這不是軟弱,而是人類為了活下來所發展出的保護機制。
大腦截止目前的演化進度(抱歉,還有點慢),不是「想清楚再行動」,而是先感覺、再反應,然後思考。留在我們身上的固著行為、莫名情緒、多數源自於早年經驗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
大腦有特定的調節程序碼。無法調節就容易失衡;失衡的經驗會「塑造」我們的神經系統,影響睡眠、食慾、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感。
如果你吃不下、睡不好,可以試著閱讀這一本書;可能是艱困的腦科學「哄睡」你、也可能是一場安靜的腦內散步,帶你理解你、成為你、然後,成為慢慢變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