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的矯正學校對象是接受「感化教育」的未成年少年,採取以教育取代懲罰的方式。
尤其是當聽到孩子說:「大不了就再關久一點,反正我覺得在外面自己也容易失控、脫序;在機構裡有人約束,好像比較不容易爆衝。」每每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讓我感到心疼。
我常在內心想著,他們在這裡所學習的環境、人際互動,乃至於對次文化的適應能力,其實早已足以支撐他們去適應外面的世界。
有了這些想法之後,我開始思考:要怎麼試著引導他們對未來做些規劃?也想讓他們了解,什麼對自己是好的、是有幫助的……
在督導的時候,我提到了這些想法。督導只是看著、靜靜的聽著我說,最後問我:「這是你的期待?還是個案的期待?」
當下我突然愣住了,也才意識到:這是我的期待,因為我並沒有和孩子核對過。
督導沒有再多說什麼,只是提醒我:「再去看看這些期待的背後,還有什麼。」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我再次感受到,助人工作的專業,是需要不斷回到自己內在歷程的。
督導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可以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但卻讓我學習到:真正的專業,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也呼應了師父常說的一句話:「別把自己的想要,當成別人的需要。」
現在回想,如果不時常覺察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就很容易分不清,到底是自己的渴望,還是真正來自他人的需要。更嚴重的,是可能會演變成一種「溫柔包裝過的暴力」,用自己認為什麼才是好的方式,去介入他人的生命。
心理助人工作的專業之所以需要督導的協助,是因為我們在服務的過程中,常常需要「看見自己」。
唯有見到自己,才能真正見他人、見眾生,並且不再錯謬地看待這個世界。
#天の堂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