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場翻雲覆雨二十年,談判桌上氣場全開,她是眾人眼中業績頂尖、目標導向「電子業的Top Sales」。但誰能想到,五十歲那年,她突然換下套裝、放下業績報表,走進幼兒園教室,一腳踏入特殊教育的領域,開始學著如何「把屎把尿」、如何安撫情緒潰堤的孩子,甚至如何用眼神、語調、等待,重新學習「說話」。
她的綽號叫「寶貝」,也彷彿是她用生命回應那些孩子最美的呼喚。
▎一場「禱告之後」的轉身
「我從沒想過會轉行,更沒想過會來到特教。」
寶貝說,這一切不是規劃,而是一場際遇,一場帶著信仰的召喚。
當時的她正全職照顧年邁的父親,工作告一段落,人生暫時停在了一個靜默的十字路口。直到有一天,教會的一位姊妹問她:「我們幼兒園有缺人,要不要來試試?」
她遲疑。她沒學過教育,沒帶過特殊兒,唯一的育兒經驗是自己孩子的成長記憶。「但我跟上帝禱告,」她說,「如果這是祂的旨意,那就讓我進去。如果不是,那我也安然接受。」
結果,原本的第一人選臨時婉拒,第二順位的她就這麼被命運選中,走入了一段誰都意想不到的嶄新旅程。
▎第一天上班:孩子在地上打滾,我在心裡震撼
沒有任何預備,沒有任何幼教專業背景,她手裡拿著八個孩子的醫療與發展評估表,卻像在讀一門陌生的語言,自閉症、唐氏症、發展遲緩、語言障礙……每一頁都像一個新的宇宙。
「第一天上班,一個四歲的小男生不肯進教室,從門口直接滑壘進來,在地上打滾,還用肩膀撞牆。我從沒看過這樣的情緒反應。」她回憶起來,至今仍覺得像一場驚心動魄的洗禮。
她的第一個反應不是責備,而是走過去、蹲下來、輕聲地說:「別怕,這裡是安全的。」
那一刻,她明白,這份工作,不需要口才和快狠準,它需要的是耐心、陪伴,還有一顆柔軟的心。
▎從數字到心跳:這不是轉職,是重生
在電子業,她談判、分析、拚績效,待人接物八面玲瓏,目標清晰明確;但在特教現場,每天的任務是等待、觀察、重複、等待更多……是另一種生命的節奏,和她過去熟悉的節拍南轅北轍。
「過去的我,是高效率、快速反應,但這裡,我什麼都不會。」她笑說,曾經的自己在工作上太有成就感,甚至有些自以為是。但這五年來,是她人生最謙卑的時刻。
她學會放慢腳步,看懂孩子眼神中的需求,感受他們不善言語背後的訊息。
有一次冬天,下雨後孩子襪子濕了,她想趕快幫他換上乾襪子,結果對方一臉憤怒、腳亂踢。「我當下也生氣,我是為你好啊!」直到同事緩緩地解釋給孩子聽,從濕與乾、冷與暖一一說明,她才頓悟,在特教的世界,沒有說明就沒有安全,沒有理解就沒有合作。
「我不是不夠專業,是我不夠同理。」她這麼說。
▎這一行,不靠專業進來,靠愛留下來
寶貝承認,這五年,她常常在下班路上紅著眼眶。「不是難過,是太感動,或者太累……但最常是因為孩子的笑,讓我覺得值得。」
有個孩子第一天上學就哭了一整天,結果幾週後,他在睡前對她說:「我要睡芳芳老師旁邊。」
還有個孩子看到她,總會笑,從大門口一路笑進教室。媽媽說:「他整路都不笑,看到妳才笑。」
那不是什麼大成就,但卻像一顆顆溫熱的小光點,照亮她人生的黃昏時光。
▎她的名字叫「寶貝」,因為她把孩子都當寶貝
她說,在特教現場,你不能只是工作,你得用心活著。
這裡沒有KPI,沒有獎金制度,沒有升遷規劃;有的,是孩子不會講話卻會笑,是突然打你的孩子轉頭對你說「謝謝」,是你蹲下身來時,終於聽見這世界最真誠的聲音。
「我每天上班前都會禱告,請上帝給我智慧與力量。我知道我不夠,但祂知道怎麼幫助我。」
▎給社會的呼喚:理解,是最溫柔的支持
她說,特教孩子的家長是社會裡最勇敢的一群人,卻常常孤單。因為他們的孩子不能安靜地坐在餐廳裡,會在電影院大聲嚷嚷,或在公園突然奔跑撞人,但他們不是沒教,是教再多,也可能無法「正常」。
「我們需要的,是社會的理解。」她說。「多看一眼的包容,少說一句的批評,對這些孩子和父母而言,是巨大的恩典。」
▎轉行不是因為失敗,是為了更貼近靈魂
有人問她:從電子業轉到特教,過去的專業有幫上什麼忙嗎?
她笑了笑,說:「幾乎沒有,是完全歸零。」
但她眼裡的光告訴我,那分「歸零」,反而讓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她說:「以前的工作,讓我賺錢;現在的工作,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後記:
寶貝老師不是特教本科出身,也沒有育兒大師的頭銜;她只是,一位曾經在商場闖出亮眼成績,而如今甘願蹲下身子陪孩子畫畫、擦鼻涕、安撫恐懼的媽媽。她每天擦著不同孩子的汗與淚,卻說:「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
這世上最美的勇氣,不是爬上高峰,而是願意放下光環,進入別人的低谷。
而她,正是那道進入低谷的光。
🎧【收聽南希不設限的完整專訪 Podcast】
https://player.soundon.fm/p/de08cf6b-4369-4548-a30e-60c77faa9a86/episodes/ecac39b7-2da5-4b88-acb4-8d2befc1a01d

by Nancy 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