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觀察 A、B 兩個團隊的任務運作,總覺得 B 團隊有層無形的阻力。任務內容寫得再清楚,資源再充足,一到關鍵節點就卡住,有人「先觀望」、有人「只做最低限度」,甚至有人乾脆「不問不說」。
結果,大家最後都不想做,只能負面抱怨「沒人沒資源」。那一刻我意識到,業務推不動的關鍵,在於大家「如何看待這件事」。
近代管理學提醒我們,主管的角色還有一塊叫做「心態教練」。雙迴路學習帶我們看見沒說出口的前提與價值觀、心理安全感則讓我們明白,如果提問會被覺得麻煩,再重要的任務也動彈不得、成長型心態讓我們把試錯當成進步訊號的驅動力、而 GROW 模型則是把責任感還給當事人。
- 「如果 100% 成功,畫面會長什麼樣?」
- 「目前哪一段最卡?你在擔心什麼?」
- 「除了現在做法,還有哪些替代方案?有沒有更小目標可以先試?」
- 「我們是不是假設先做這個會拖慢?如果反過來看呢?」
- 「你根據哪些事實得出這個結論?還有別的解讀嗎?」
這些提問的價值,在於引導我們把焦點從冰冷的「步驟」轉向溫暖的「人心」。
當我們開始這樣看事情,變化其實很微小,卻極為關鍵。有人開始主動提出可能的替代做法,有人說出他其實擔心的是客戶抱怨,甚至有人在會議前先做了功課。
任務本身沒有變得更簡單,但「看待任務的方式」被鬆動了。卡住的,不再只是那個步驟,而是那層無形的心理阻力。
對我來說,這是主管最難、也最常被忽略的職能:「在任務跑起來之前,先讓心態跑起來」。
越高層級的主管,越是要擔任「心態教練」。它不是教條式的指導,而是看見卡住背後的想法,用對話把那塊石頭搬走。
或許有時候,換個角度,從「心」開始,為團隊的心態解鎖,才是任務真正能動起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