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策略執行:從《轉型再成長》看人力資源管理如何驅動組織轉型

以人為本的策略執行:從《轉型再成長》看人力資源管理如何驅動組織轉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年底回顧幾本策略的書籍,前陣子看到大家非常推薦李吉仁老師的《轉型再成長:策略架構與執行力》,想從老師的5C架構,重新理解策略框架。

沒想到看了第二遍以後,發現這本書與其他策略管理書籍的不同,在於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策略規劃和執行過程中的重要性,並且將人力資源管理視為推動企業轉型成長的核心引擎。

因此我從HR的角度來解讀這本書,說明「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與人力資源管理如何在策略中扮演關鍵角色:


一、「人」是策略執行的關鍵

《轉型再成長》提出的 C-SOP 架構便是最佳例證。老師認為此架構旨在凝聚內部對變革轉型策略、組織結構調整、管理模式的優化、核心價值觀與行為形塑的共同認識,順利推動企業轉型。

其中,「組織偕同」和「興業領導」兩個要素,明確點出「人」在組織轉型中的重要性:

組織偕同(Organization)

強調組織內部人員的協作和整合,透過調整組織結構、流程、績效管理等,讓組織成員都能朝著共同目標努力,達成策略與組織的一致性,利於策略的執行。

興業領導(People)

強調願景式領導者在推動創新和成長中的作用,特別是具備辨識價值、創造機會、探索新機會並將其轉化為組織成長動能的「興業經理人」的素質和數量,對於企業能否持續成長至關重要。

二、全方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驅動組織轉型

《轉型再成長》從不同策略執行面向深入探討人力資源管理,並佐以具體的架構和方法,說明如何打造高策略執行力的組織:

組織設計

組織結構並非一成不變,應配合策略目標進行動態調整。包含垂直面向的組織權力配置(例如集權或分權設計)以及水平面向的跨部門協調控制機制(例如專業分工和資源整合)。

組織設計的目標是在專業分工效益和整合綜效之間取得平衡,找到淨效益最高的運作模式。

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的重點並非僅止於評核結果,而是透過目標設定、績效指導和反饋,促進組織能力提升。

老師特別強調「發展導向的績效管理」,包含設定明確的任務指標、策略指標和個人發展計畫,並定期進行績效指導和反饋,促進員工成長。

人才培育

強調「人才是資本,而非僅是成本」,公司必須要有制度化的人才培育架構。人才發展是主管的當責,需要人資單位和事業單位緊密合作,共同尋找和培育人才。

書中提出的 4D 架構:定義人才樣貌、辨識潛力人才、規劃人才發展和部署運用人才,協助組織有效管理人才庫。

領導力發展

興業經理人的素質與數量將會影響企業的成長,所以培養興業領導力對於企業持續成長至關重要。領導能力模型的VAM & 5P架構非常值得參考。

過去成功的企業家因為靠自己打拼成功,無法意識到培育領導人的重要性,導致企業接班人才嚴重不足。

三、打造與策略相符的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影響策略布局、組織結構和領導發展能否改變的重要因素。 企業需要發展與策略相符的組織文化,才能有效支持企業轉型和成長。

重新檢視核心價值的適合性

組織文化是成員共同相信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深深影響著組織的行事風格。 當企業進行策略轉型時,必須重新審視現有的核心價值觀是否仍然適用於新的策略方向,並做出必要的調整。

例如,若企業要推動數位轉型,就需要強化「創新」、「敏捷」等價值觀。

強化支持策略變革的行為規範

除了價值觀,行為規範也是組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需要明確哪些行為規範有助於推動策略變革,並透過獎勵、培訓等方式強化這些行為,讓員工在日常工作中體現新的文化理念。

例如,若企業要提升客戶導向,就需要鼓勵員工積極傾聽客戶需求、提供優質服務。

高層的承諾與長期支持

企業高層要以身作則,帶頭實踐新的文化理念,並持續投入資源支持組織文化的建設,才能引領員工對於企業文化的重視

總之,《轉型再成長》這本書跳脫了傳統策略管理書籍僅著重於策略規劃的框架,它更進一步地探討如何將策略規劃有效落實到執行層面,這也是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策略規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有效執行,企業必須思考如何透過人力資源管理,讓組織結構、關鍵流程、績效管理、人才培育、領導力發展和組織文化與策略目標保持一致性,才能真正落實策略,確保策略執行的成功。

因此,人力資源管理不應只是被動地配合策略,而是要扮演主動的角色,引導企業將策略規劃轉化落地,並透過人力資源管理,建立一個以人為本、能夠有效落實策略目標的高效能組織


avatar-img
衛斯理 Wesley的沙龍
129會員
143內容數
HR La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