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職於補教業的近期有感
最近工作改換跑道,任職於補教業,教授英文學科的老師,教了這幾個月,親身體驗、觀察到了一些現象,忍不住又有了些許感觸與想法。
誠心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讓學生、孩子們多一點喘息空間,讓他們能夠於自適的領域,盡情探索與揮灑。
而不是「別人家小孩都可以,所以你也要100分第一名、一中女中、台大、台積電。」結果在人生某個節點才發現,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我是誰」、「我喜歡什麼」、「做什麼事會讓我感到快樂」這些對於人生,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二、孩子不是你的財產物
孩子、成人,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另一個人的財產、不是所有物、不是權力與擁有物的延伸,更不是做無謂比較與權衡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勉強。
人不會是他的擁有物、語言、名字、符號之總和。
家長們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但事實上,孩子們並不會輸在起跑點,況且起初根本就沒有起跑線,那些條條框框都是體制、機制下的無形框架與束縛。
更為諷刺的現象是,在起跑點時,家長的期望、僵化的體制就已將名為功利主義之刃掐架於他們頸部,仍未有批判性思維與知識力量的孩子們束手無策,僅能乖乖就範,最終失去對一切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樂趣。
做任何事情前都先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有什麼好處?」
然而,為何做任何事一定都要求實質收益與物質回饋呢?
難道做一件事的意義不正是這件事、這個行動、這個實踐本身嗎?
難道做一件事的理由不能是「沒幹嘛,只因為我很快樂」嗎?
熱情、快樂、成就感,而我認為這才是一件事能夠持續做得長久的核心。
三、「不擁有,正是存在之始」
長期閱讀精神學家佛洛姆的各本著作,他曾於自身著作提及:「對於符號與實體一無所有的人,亦指那些放下執念、佔有、貪念的人,實際上他已經擁有了一切。而不擁有、不佔有,正是存在之始。」
佛洛姆又於自身經典著作【擁有還是存在】一書中說道:
「一個活躍、生氣勃勃的人,如一個不斷變大的容器,水不斷注入,但永遠無法充滿他。」
如同東方哲學-道德經說的【無】與佛法說的【空】,無獨有偶地,西方哲學-解構主義大師德希達說的【間】(GAP),我們也正如一只「空的容器」,如同一只杯子,它之所以能發揮其自身最大的功能,正是它盛裝處的「空」。
騰出空間,才能展現其價值,一切即開始流轉。
身為容器,就讓一切生命之流流經我們,途中試著也不去刻意佔有、爭奪、抓取、執著,就僅是體驗與經歷它所流經的過程,感受它的炙熱與冷冽、繽彩與黯淡。
四、「一直想都是問題,只要做了就會有答案」
在過程中挫敗、迷失了,就依著自己的直覺走看看吧!
走錯方向也好,因為走錯不代表挫敗與失去。
而是我們多了一條線索,知道「走錯了」這個重要訊息,這正使我們不斷調整修正,就能離目標之路更接近了一點。
反觀,迷路時最忌諱的就是: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語與負面訊息給恫嚇,使人躊躇不前,停滯於原地。
停滯不前是最糟糕的方案,或許我們是害怕思慮不夠周詳,將導致輕率的一步,即會讓我們永劫不復、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其實一切就只是幻想,自己嚇自己,根本沒那麼嚴重。
更加令人不敢面對的事實是,這只不過是自身放大失敗的嚴重性、戲劇化了失敗所帶來的傷害程度,其目的是為了掩蓋對未知的恐懼,我們只是沒有勇氣直視現實、 接受自身的脆弱、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停滯不前既無法讓我們修正途徑,更無法走到目的地,最終即迷失在生命長河之中,抑鬱怨聲地虛耗這一生。
我想我們比好多人擁有大把的時間,也遠比想像中的自己還來得強大,
因此不管好壞,不要害怕,行動吧!
【一直想都是問題,只要做了就會有答案。
相信自身的決定,並讓行動帶領我們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