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與靜默之間,找到內在的聲音
有一種情緒,不會大聲吶喊,也不會讓你瞬間崩潰, 但它會靜靜地停駐在日常的縫隙裡,無聲無息地,讓人感到空。 那叫「寂寞」。 不是沒有人陪,而是「無法被理解」的孤單。 不是沒事可做,而是「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的失落。 馨俐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下班回到家,開著燈、點著香,坐在餐桌前吃飯——面對的是一個空盤子與一張空椅子。 手機很吵,心卻很靜。 朋友很多,懂的很少。 她習慣說「我很好」,但夜深時總懷疑: 「我的聲音,還有誰聽得見?」

🍂 寂寞,是創作最深的土壤
在靜默中生活久了,她開始不再期待人群的熱鬧,也不再把自己的情緒交給別人安慰。她試著在寂寞中尋找與自己對話的方法。 她重新開始手抄經文、泡茶、採集落葉,把生活變成一種「練習」——練習在孤單中活著,也練習讓靜默發聲。 某個午後,她拓下一片山中掉落的梧桐葉,葉脈乾裂,邊緣破損,像是無人照看的老人。 她把那片葉子拓在素白宣紙上,周圍留空,拓印後,整張紙像是「沉默」本身。沒有多餘的色彩,只有存在。那一刻,她竟感覺到一種深刻的安定。 她領悟: 「靜默,不是空白。它是一種慢慢浮現的聲音。 當你不再急著讓別人懂,你會開始懂自己。」
🌙 在靜默中,聽見自己沒說出口的心願
有一次,一位中年女子走進馨俐的手作坊,神情平靜卻眼神無光。她說自己已經十年沒有畫畫,因為孩子大了,丈夫外派,她的生活彷彿被抽空了重心。 馨俐遞給她一片苔蘚拓下的石紋,說:「如果世界安靜了,你想對自己說什麼?」 那位女子沉默許久,在拓印紙下方寫了: 「我還在這裡,只是被忘記了。」 那一張拓印作品,被她帶回家裱起來,掛在臥室的牆上。 一週後,她寄來一封信說:「那是我這十年,第一次聽見自己的聲音。」🪶 孤獨,是與靈魂對話的機會
在這個世界,我們太習慣回應別人,卻很少停下來回應自己。 而寂寞,就是那個提醒我們「回來」的時刻。 創作,並不總是來自熱鬧、靈感與激情。 它有時來自你安靜坐下,聽見窗外風聲的那一刻。 來自你打開筆記本,對自己說:「嗨,我還在。」 寂寞不是懲罰,而是靈魂邀你一場深度對話的門票。 馨俐曾寫道: 「靜默,是一種深層的愛——對自己的關照, 不是聲音越多才算豐富, 而是能不能在安靜裡,讓心開出聲音的花。」
小語:
「若你正在經歷寂寞,別急著填滿它, 讓它陪你坐一會兒,聽聽它說了什麼, 也許那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自己。」——馨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