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個人中心學派觀點(補充)
這堂課延續上一堂未講完的個人中心學派,進一步介紹「有機體的評價歷程(OVP)」與「有條件價值(COWs)」。當COWs變得廣泛,而OVP變得失能時,個體會產生內在分裂與不一致的感受,這也是焦慮的來源。
焦慮:理情行為治療觀點
Ellis認為,情緒主要來自我們的信念、評價、解釋,以及對於生活情境的反應。換句話說,焦慮可說是源於「非理性信念」,這些信念通常包含「一定、必須、應該」等詞語。Beck則將類似概念稱為「認知扭曲」。十多年前,曾有老師推薦我閱讀Rogers的《成為一個人》,但當時實在難以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後來,我轉而學習結構較清晰的認知行為取向,市面上多數談論「習慣」的書籍也大多基於認知行為理論。實際上,習慣的另一面也可視為制約反應。
然而,當認知行為學派在實踐中遭遇瓶頸時,我認為或許能從人本取向中找到新的方向。人本取向與存在主義和後現代思潮也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更深入的內涵,應該將在暑期班中講解。
哲學諮商中的LBT(Logic-Based Therapy)發展自REBT。Cohen在《這麼想就對了》一書中,指出哲學與心理學的差異:
- 哲學家看事情的方法是從前提推出結論。
- 傳統的心理學傾向用因果關係來看事情。
哲學取向看的不是因果律,它的做法是找出各種破壞性推論的錯誤前提,並加以分類。這正是我把我的哲學取向稱之為以邏輯為基礎的治療法(Logic-based therapy, LBT)的原因。它改變了心理學的任務。以邏輯為基礎的治療法不再尋找造成自我毀滅的行為和情緒的原因,相反的,它檢視我們推理中的危險前提。—《這麼想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