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看一些短影片時留意到一則內容是關於職業倦怠,內容講述打工人上班提不起勁,或總覺得煩躁疲倦想請假。我順手點開網友的評論,在許多類似「我也是一樣!」的回覆中,我看到一則評論,他說:「職業倦怠是因為太有責任心!」當時我立即想到在七月中前,我的主管一直維持著不想上班的負面狀態長達近兩個月,因為這期間她需要負責公司各項重大認證與稽核,但在相關資料整理中,有部份的提交內容並不屬於她的工作範圍,她卻因為責任感或是不想要因推拖拒絕,造成整體工作效率降低而任勞的接下,然這些認證稽核是每年的例行公事,多年來不斷地重覆積壓也讓她身心疲憊,甚至萌生想要辭職解脫的念頭,我想這是就該名網友所指的因責任心而產生的職業倦怠吧!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大多數人承受著或多或少的工作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讓我們保持緊張感,更容易專注投入來達成要求;但倦怠感卻是長期承受不適合我們生理機能的高度壓力,是壓力管理不當下的產物。當我們的身心已超出負荷無法處理時,會反彈顯示在我們生活品質、人際互動與心理情緖上。以內在反應來說也許會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精神渙散,或對他人的情感付出覺得厭倦、難以承受,每天總是很無力看不到希望等。顯示在外的行為可能有暴飲暴食或食不下噎的情況,需使用葯物、菸酒等物品來放鬆心情,或是情緖暴躁易怒及會利用一些無意義的嗜好來逃避現實壓力(比如長時間滑手機)。

圖片來源:PEXELS
當然不是有上述這些症狀就一定是因為長期承受高度壓力所產生的倦怠反應,若想更清楚的了解相關症狀,在米莉.巴列斯特羅斯所著作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中,作者幫助大家列出許多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患有以下三種倦怠類型的方式,包含過勞型倦怠、社交倦怠與無聊型倦怠。過勞型倦怠就不再加以贅述,許多把工作或是家庭(他人)的責任列為優先,忽視自己內外需求的人很容易引發過勞型倦怠,我主管便是一個典型,這情況大家也比較熟悉,我特別想重點訴說的是社交倦怠與無聊型倦怠。
社交倦怠不是指疲倦與人交際來往,是指那些太過「迎合」,深怕一個不注意就會影響到自己人際關係的人,而這情況在討好型人格身上很常見到,書中即提及一個名詞「自我防礙」是造成社交倦怠一大重點,以白話來解釋就是許多壞事其實都是我們自己腦補出來的。例如今天朋友約我吃飯但我不想出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個理由婉拒即可,比如我要加班或我已與人有約之類的就此帶過,但自我防礙的人卻是會想「如果我今天不跟他們出去是不是下次就不會再約我了?」「他們會不會有什麼重要的事要說,如果我不去是不是就會錯過了?」人的大腦很神奇,只需一個念頭就可以編織許多不同線路的故事,但多思多慮的去編造一些尚未發生的事只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社交是為了豐富人生,增加閱歷所聞,同時也可以給予心靈上的安慰與支持,但若這份社交已將耗盡自己的精力或是因過份滿足他人的需求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那麼就需要檢視一下該如何去改善這樣的狀態。
那麼無聊型倦怠是什麼?大家經常把無聊掛嘴邊,但有人曾仔細了解過無聊這兩個字到底有什麼含意嗎?具體來說無聊是指心情煩悶或精神空虛,沒有可以寄託或感興趣的事物。 這情況可能發生在生活缺乏目標、沒有樂趣,或是周遭環境缺乏刺激時,與此同時情緖上就可能會感到空虛、煩悶或提不起勁等,然後在遇到一些無聊卻又必須做的事時就很容易會有「精神抽離」的情形。我在之前的工作崗位上有長達七年多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工作內容對我來說變得毫無困難,我可以花兩、三個小時解決完工作上的事,然後剩下的六個小時看小說追劇滑手機;一開始覺得這樣的工作簡直是天堂,慢慢地卻開始覺得空虛不對勁又似乎沒有特別的理由需要離職去做改變,只是偶爾想到時就會跟朋友抱怨過完年想要換個工作,但年復一年我依舊像根木頭坐在同個位置,每天過著重覆又無聊的日子,逐漸感到茫然看不清未來的方向。然而最恐怖的是這樣的生活就像在溫水裡煮青蛙,當我有所發覺時已經過了好些年,麻痺的生活讓我很難克服重新面對改變後的未知,害怕接觸外面陌生的世界,這種情況除非是個人有堅定的未來規劃或是外在的劇變因素,不然很難下定決心逃離
Burnout is nature's way of telling you, you've been going against your grain.
倦怠感是自然界告訴你,你一直在違背自己的本性。山姆·金恩
在後疫情世代產生了許多數位遊牧民族,少部份公司也逐漸願意將工作時間與空間放權給員工,讓他們遠端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WFH),好處是員工不用每天都需提早出門至公司打卡,然後下班時身體早已疲憊不堪,還得花上時間返回家中;再來是可以在家裡偷點懶都不會有人發現。但壞處其實也是不少,其中一點一些WFH的人應該可以感受到,即是生活與工作慢慢融合在一起,我們變成「生活在工作中」,這不是樂於工作,而是我們就活在工作裡,不再有明確的上、下班分界線。倦怠就像死於被無數次的紙割傷,是我們多次以各種微不足道的方式犧牲生活品質後所造成的疲憊與不快樂。

我們人生好壞很重要的一環是要學會如何化解倦怠感,何時該離開該改變也是需要選好時機,《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中除了提及三種倦怠類型,也有五大管理倦怠的支柱,包含心態、個人關懷、時間管理、設定界限與壓力管理,以內在與外在的細項協助我們去檢視是否在某些方面已超出負荷。不要輕看壓力也不要小瞧倦怠,負面的情緖波動會造成我們生活上許多不愉快,部分心理疾病一開始也是因為一些小小不起眼的壓力或是倦怠逐漸累積而成,我們需要的是健康、平衡的生活,覺得疲累想改善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朋友們,可以試著從閱讀這本書以及聆聽本集聊樂key的內容開始,先了解後再來著手改變,以達成快樂平衡的人生。
本集YOUTUBE收聽連結 👇 👇 👇 👇 👇
【閱讀聊樂KEY】 Podcasts 頻道
解放你的知識焦慮,重拾閱讀自由
翻開書,本來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閱讀沒有低消,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書本闔上後,還記得住的便是對你最重要的KEY!
節目主持人: 小翔 & Silvia
聯絡我們: chatkeyout@gmail.com
Podcast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l Spotify l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