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在關係裡遇到這樣的場景:
你跟某人有過衝突,你感到受傷、不悅。
但別人卻說:「他其實人不錯啦」、「他應該不是故意的吧?」你不免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太敏感?我是不是小題大作?我是不是應該原諒他?
但等等。
這些說話的人,真的知道你當下的處境與心情嗎?
前陣子,我跟外單位的同事 A 有些不愉快。
事後,隔壁同事 B 說:「其實我覺得 A 還不錯啦。」
我當下直接回:「你覺得他不錯是你的事;但他對我不客氣,是我的事。我現在就是不爽,為什麼我要因為你對他的好感,來改變我對他的看法?」
講完那段話,真的很爽。
不是因為我嗆了誰,而是因為——我終於沒有背叛自己的感覺。
關於這個,心理學有兩個名詞,分別是「情緒正當性」與「認知失調」。
① 情緒正當性:你的感受,是合理的。
這個概念的重點是:所有情緒都是對的,因為它們真實反映了你當下的內在狀態。
它不是在評斷你情緒的對錯,而是在肯定情緒本身的「存在價值」。
比如:
- 你覺得生氣,是因為你被傷害了。
- 你覺得不舒服,是因為界線被踩到了。
- 你覺得委屈,是因為期待落空了。
這些情緒,不需要經過別人認可,才算「成立」。
不被理解,不代表你錯了;被誤解,也不代表你要否定自己。
② 認知失調:你不需要為了配合別人,而扭曲自己。
當你內心很清楚「我真的被冒犯、不開心」,卻一直聽到別人說「他很不錯啊」、「你是不是想太多」,久而久之你會陷入一種心理上的拉扯,叫做認知失調。
一邊是你真實的感覺,一邊是外界給你的訊息。
你想要被接納、想要當個「好相處」的人,就很可能開始否定自己、強迫自己妥協。
這麼做看似懂事,實際上會讓你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甚至最後麻木。
你可能開始搞不清楚,什麼是「我的真感受」,什麼只是「別人希望我感受的樣子」。
那要如何保持情緒正當性、同時又避免認知失調呢?
我想,「建立心理界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建立心理界線
心理界線的本質其實很簡單:「我負責我的感受,你負責你的。」
別人對某人有好印象,是他的經驗;你被對方冒犯、感到不舒服,是你的感受。
這兩件事可以同時成立,沒有人需要犧牲自己,去成全另一個人的看法。
你不需要為了維持表面的和氣,就否定自己;也不需要為了讓別人舒服,就演出你不相信的劇本。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誠實地站在自己這邊。
不責怪自己的情緒、不懷疑自己的感受、不再否定當下的真實。
你感受到的,就是你心裡最誠實的答案。
你值得被相信、被尊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