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企業,幾乎沒有不談 KPI 的。
主管看績效靠 KPI,員工拚升遷看 KPI,連新人進公司第一件事也要問 KPI 怎麼算。
但你有沒有想過:KPI 真的是越多越好?設得越嚴就越能管好人?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KPI 這個看似客觀的管理工具,其實既能幫公司導航,也可能變成讓人迷路的陷阱。

KPI 是飛機儀表板,不是雷達全開
哈佛管理學教授柯普蘭把 KPI 比喻成「飛機儀表板」:
當飛機在飛行中,飛行員不會去看所有資訊,而只看最關鍵的幾項——高度、速度、油量。
KPI 也是這樣,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掌握企業航行的關鍵數據。
但許多公司卻誤以為 KPI 設得越多越能掌控全局,結果反而讓整個組織變成「資料爆炸但方向不清」。
為數字而數字,只會讓人「演戲」
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 KPI 陷阱:
- 明明知道某項指標沒什麼意義,但為了績效還是硬拚
- 為了達標衝業績,犧牲服務品質、團隊合作甚至誠信
- KPI 分數剛好過關,卻什麼實質進展都沒有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為了 KPI 而活,忘了 KPI 是為了什麼而設。」
KPI 如果變成員工「玩數字遊戲」的工具,那就不是激勵,而是扭曲。
KPI 設錯,比沒設還可怕
設定 KPI 就像針灸,針錯了地方,可能會更嚴重。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曾說:
「感冒的穴道有 30 多個,但真正的高手只用 3 根針就能改善病情。」 換句話說,KPI 要精不在多,要對不在全。
許多公司用平衡計分卡(BSC),結果 KPI 設太多,搞得員工焦頭爛額、主管疲於評分,反而失去了 KPI 的意義。
創新時期的 KPI,反而該「晚一點上場」
KPI 的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重點是:「什麼時候導入?」
以 3M 為例,他們曾經為了縮短創新產品的研發期,強硬導入「六標準差」與嚴格 KPI,成功讓研發週期從 4 年縮到 1 年半。
但結果呢?創新能量反而大幅下滑。因為還在「發想期」的創意,如果一開始就用績效在壓人,靈感可能連萌芽的機會都沒有。
後來 3M 修正做法:創意在成形前不設 KPI,只先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等到有明確商業潛力後,才用 KPI 管理流程。這樣反而讓整體效能更高。
KPI 是工具,不是目的
最後提醒一句話:「KPI 是用來協助我們達成目標的,不是本身就等於目標。」
當主管只看 KPI 而忽略人與工作的真實樣貌,就像開飛機只看數字不看外面天氣,結果不是墜機就是誤航。
企業該做的,是用 KPI 找出問題的「線索」,不是用它來「蓋章判決」。
總結一下:你用對 KPI 了嗎?
- KPI 應該少而精,針對真正關鍵的行為與成果設計
- 不要為了達標而扭曲本意,數字不是一切
- 不同階段的目標,用不同方式管理,創新初期不適合過早導入 KPI
- KPI 是參考資訊,不是唯一指標,主管判斷仍需保有彈性與對人性的理解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來聊聊吧!
- 你曾經遇過為了 KPI 而「演戲」的情況嗎?那讓你學到了什麼?
- 你認為現在的績效制度,真正激勵了人,還是只是追數字?
- 如果讓你重設 KPI,你會從哪個面向開始做調整?
📩 想為你的團隊或企業設計一套「有意義」的 KPI 系統嗎?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我們陪你打造一個用數據協助人,而不是控制人的文化 👉 👉 https://lin.ee/isv4RJ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