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裡,績效評估常常像是一面鏡子:有人看見了成長,有人卻只看到委屈。
但你知道嗎?績效評估其實不只一種方法,根據公司文化、工作性質不同,選擇對的方式,才能幫助員工成長,也讓管理更有效。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常見的四種績效評估方法,哪一種最適合你的組織?
相對比較法:大家一起比高低
這種方法的邏輯很簡單:不是看你有多好,而是你比別人好多少。
常見的有三種方式:
- 排序法:直接把員工表現從好到壞排一排(簡單但爭議大)。
- 強迫分配法:像打成績一樣,硬性分成A、B、C等級,每個等級還有限額。
- 配對比較法:兩兩對比員工,看誰勝出,然後用勝場數來排名。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簡單直接,但也容易讓同事變成競爭者,缺乏團隊合作感。
特質評估法:看你「內建」有什麼
這個方法比較像是在看一個人的潛力與職場DNA,例如:責任感、抗壓性、溝通力等等。
兩種做法:
- 描述評分尺度法:一條條列出特質,用1到5分來評分(常見但偏主觀)。
- 混合標準尺度法:每個特質都有「好」、「中」、「差」的行為描述,讓主管更容易做出客觀判斷。
這方法容易操作,適合新創公司或文化導向強的團隊,但要小心評估標準不一致。
行為評估法:看你怎麼做,而不是你是誰
這種方法不是只看結果,而是觀察過程,強調行為與態度。例如:
- 重要事件法:記錄員工在工作週期內的關鍵好行為或錯誤行為,當成評估依據。
- 加註行為評分尺度法(BARS):設定具體行為來對應不同分數,標準很清楚。
- 行為觀察尺度法(BOS):用行為發生的頻率來算分,更細緻。
這類方法優點是公平透明、便於回饋,但也很吃管理者的細心與紀錄習慣。
成果評估法:看你端出什麼成績單
這是最常見的做法,直接看你創造了什麼成果,例如銷售額、客戶滿意度、達成率等。
分成兩種做法:
- 生產力評估系統(ProMES):用具體指標(像業績、良率)來衡量每個人的貢獻。
- 目標管理法(MBO):主管與員工共同設定目標,再根據達成狀況來評估績效。
這方法強調結果導向,適合數字清楚、目標導向強的產業。不過也要注意,不能忽略過程與團隊合作。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來聊聊吧!
- 你目前公司是用哪一種績效評估方式?有什麼優點或困擾?
- 如果你可以重新設計績效制度,你最想強調的是哪一部分?(過程?結果?特質?)
- 哪一種績效評估方式,最能反映你真實的努力與貢獻?
📩 想更深入了解如何為公司量身打造適合的績效制度?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我們陪你一起打造有制度又有溫度的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