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制度要落地,指標設計絕對是靈魂。
你是否也曾遇過這種情況:
- 員工抱怨:「這些考核內容根本不關我的事!」
- 主管覺得:「照著制度打分,卻還是分不出誰好誰壞。」
- HR頭痛:「指標看起來很漂亮,實際上沒人看得懂也沒人照做。」
今天花果山就來聊聊:一個好的績效評估指標,應該具備哪五個關鍵特性?

策略一致性:目標要對焦,別讓大家各跑各的
績效指標最怕的,就是跟公司整體目標「脫節」。
如果整個組織正在衝刺營收,但員工的指標卻在專注細節改善,那大家就是各自努力、方向卻錯開了。
所以,指標設計時一定要問自己:
- 這個指標,跟我們的核心策略有關嗎?
- 是否能幫助員工把重點放在對公司有意義的行為上?
例如像可口可樂、FedEx這類國際企業,會先訂出關鍵績效指標(KPI)或關鍵成功要素(CSF),再把這些目標拆解到各部門、甚至每個人的行為中。這樣才真正做到「大家在同一條船上划槳」。
信度:每次評分結果都要穩、準、一致
信度簡單說就是:這套指標的結果穩不穩?準不準?會不會每次用出來都不一樣?
舉例來說:
- 今天評一次A員工說他表現很好,三個月後表現差不多,卻被評為普通,那這個指標就不太可靠(這叫「再測信度」)。
- 或是不同主管對同一位員工打出完全不同的分數,那可能就要檢討評估者的標準一致性(這叫「評估者間信度」)。
好的信度,能幫助大家對結果有信任感,員工才不會懷疑自己是被運氣左右、而非靠表現得分。
效度:別漏看該看的,也別加上不該看的
效度就是要確保指標「抓對人、看對事」。
常見的錯誤有兩種:
- 評估範圍不足(缺漏):只考核簡單的數字,卻忽略了重要但難量化的部分(例如溝通能力、跨部門協作)。
- 評估範圍過寬(污染):把與工作無關的內容也算進去,例如外貌、個人喜好,甚至下班後有沒有跟主管打招呼...
指標設計要聚焦該評的「關鍵成果」,避免過度或不足,否則不只會誤導員工努力的方向,也會讓整個績效制度失去意義。
判別能力:好壞要分得出來,才叫績效
一份「人人都拿A」的考核報告,看起來和平,實際上沒用。
績效制度要能區分表現好與不佳的員工,這樣才有意義。
你可以觀察:
- 主管是否敢給中間分數?還是都打模糊分保平安?
- 指標是否太過寬泛,導致大家表現差不多?
如果沒辦法有效區分誰是績效前段班,誰是後段班,那這套制度就只是「走形式」。
具體性:員工看得懂、做得到,才會有行動
再美的詞句,如果不能轉化成具體行動,都是白搭。
像「提升顧客體驗」、「強化數位轉型」這些指標聽起來很厲害,但員工可能會問:「到底要怎麼做?」
好的績效指標,應該讓員工:
- 明確知道該達到什麼成果(例:顧客滿意度達90%以上)
- 清楚了解怎麼達成(例:每月完成2場用戶回饋訪談)
目標越明確、具體,越能產生激勵效果,也越容易追蹤與調整。
總結:好指標的五大特性
- 策略一致性:指標要跟公司整體目標對齊,讓員工的努力方向與組織策略一致。
- 信度:同樣的情況下,評分結果要穩定、準確,不受評估者或時間影響過大。
- 效度:要評對的事情,不該看的不看,避免內容失焦或失真。
- 判別能力:能有效區分出不同績效表現,協助做出獎懲或發展決策。
- 具體性:目標明確可執行,員工一看就懂、知道怎麼做,才能產生行動力。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來聊聊吧!
- 你目前使用的績效指標,有沒有容易讓員工感到混淆的地方?
- 在你的工作中,什麼樣的指標會讓你更有動力去達成?
- 你是否曾經遇過「不公平」的績效評估?那時你怎麼看待這個制度?
📩 想幫助公司建立一套既合理又具激勵效果的績效制度嗎?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獲取實用範本、工作坊資源與顧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