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用數字說話」是現代企業的基本功,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數字也可能成為企業的絆腳石?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微軟這個經典案例,看看「數字導向」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又該怎麼拿捏分寸,才能讓它真正幫助企業前進。

微軟的虧損,其實不是因為產品不好?
2012年,微軟出現創立26年以來首次單季虧損,虧了4億9200萬美元,主要是因為註銷了對網路廣告公司 aQuantive 的投資。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商業決策失誤,但深入分析,會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深的管理問題。過去5年,微軟在網路部門虧了超過100億美元,Bing 搜尋引擎花了5年市占率才提升1倍,但Google幾乎沒受影響。你會說:微軟不是沒錢、沒技術、更不是沒資源,怎麼會走到這一步?
當「數字」變成創新的天敵
曾經,微軟靠著精密的數字分析打敗了IBM,成為市場霸主。但這種過度依賴數字的文化,也逐漸讓微軟陷入「凡事都要看數據」的迷思。
內部員工反映:
- 不論是產品、市場還是員工績效,全都用數字拆解到底
- 主管做決策只看報表,創意和直覺被排除在外
- 工程師為了績效指標,只敢選擇安全的專案,創新變成風險
你能想像嗎?即使員工手上握有很有潛力的創新計畫,他們也不敢推動,因為沒辦法「立刻證明能賺錢」——而這些新點子,很可能正是未來的成長動力。
數字框住了創意,也困住了人才
在微軟,每個人要對幾十項KPI負責,連總經理的報表都有22頁密密麻麻的數據。如果哪一項紅字,就會被「關注」。
員工不敢試錯、主管不敢冒險,久而久之,整個組織只敢複製「曾經成功的事」,沒人敢去挑戰「可能成功的新東西」。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制度很「效率化」,但也正是這種極致的管理,讓創意死在誕生的搖籃裡。
數字不是壞事,但不能忘了人性與市場
值得反思的是,微軟其實很多創新點子都比別人早推出,例如比蘋果早8年推出平板電腦、比Google早5年推出智慧手機服務,但最後贏的卻不是他們。
為什麼?因為他們把所有事情都框在數字內,忘了最終決定市場成敗的,是使用者的體驗與需求,而不是報表上的數據。
所以,數字該怎麼用才是「補藥」?
我們當然不會說數字管理不好,但企業在使用數據時,應該注意幾個原則:
- 數字是工具,不是唯一真理
用數字幫助判斷,而不是完全替代思考。 - 創新需要空間,不能只用短期績效來衡量
有些成果需要時間發酵,不能用一季兩季的表現來判定成敗。 - 允許試錯、建立學習文化
沒有錯誤,就沒有成長;讓員工敢冒險,組織才有未來。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來聊聊吧!
- 你曾經在工作中感受到「被數字綁住」的經驗嗎?
- 你覺得要怎麼設計指標,才不會壓死創意?
- 在你所在的公司,數字與創新的平衡做得好嗎?你希望怎麼改變?
📩 想設計一套能激勵創新、又兼顧績效的制度嗎?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我們陪你打造「用數字,養創意」的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