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厭童,只是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談那些不小心傷人的空間排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那些「禁止孩童入內」、「無童時段」的設計,也許不是來自厭惡,而是來自一種疲憊的自我保護;只是我們還不懂如何讓自己的界線不變成他人的傷口。

不是惡意的厭童,而是慌張的自我保護

「12 歲以下兒童謝絕入內」、「店內環境狹小,為維護用餐品質,恕不接待孩童」——這些字句經常出現在餐廳門口、網站預約頁面或訂位電話中。許多家長感受到的,不只是「不方便」,而是一種明確的敵意。

這些空間規則,表面上看來像是一種「厭童」:拒絕孩子出現在公共場域,認為孩子的哭鬧、奔跑、聲響是不被容忍的錯誤。但如果我們仔細聆聽制定這些規則的動機,會發現背後更多的,其實是一種想保護自己的脆弱心情

有些人是因為曾在餐廳被孩子潑到熱湯、在飛機上一夜難眠、在咖啡店無法專心工作,也有人純粹只是習慣安靜,對聲音特別敏感。在高壓的都市生活裡,孩子不只是孩子,而成了「干擾」、「混亂」、「未知」的象徵——這種象徵引發了焦慮與防衛,而不是憎惡與敵意。

問題出在,這種自我保護的表達方式,容易落入「預設所有孩子都是麻煩」的陷阱,傷害了那些其實有努力教養、尊重空間秩序的親子。當我們未察覺這份「無意的傷害」,保護自己的界線便成了他人的傷口。

正是這樣的情境,讓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真的討厭孩子,還是其實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而不傷害他人?」

「曾經有小孩在店裡奔跑撞翻拉花中的熱拿鐵,燙到一位客人。後來我只好貼出『不接待孩童』的告示,我沒有討厭孩子,只是我真的無法承擔那樣的風險。」——一間台北文青咖啡店老闆這麼說。

「那次飛歐洲我被前座小孩哭鬧吵到 10 小時沒睡,回國第一件事就是付費選了 Scoot 的無童區座位。」——37歲工程師說,他不是討厭孩子,而是工作壓力大,飛行時間是他唯一的休息。

「有些餐廳貼著『不接待孩童』的牌子,我其實能理解,但心裡還是會覺得自己和孩子被社會推開了。」——一位年輕母親分享她帶三歲兒子外出用餐的壓力。

我們到底在怕什麼?恐懼與焦慮如何放大衝突

但孩子真的那麼可怕嗎?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會發現,其實真正令人害怕的並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們身上那些無法被控制、無法被預期的東西:突如其來的哭聲、奔跑時撞倒熱湯、在公共空間的尖叫、跌倒受傷後可能衍生的法律責任。這些「可能造成混亂的變數」,才是讓許多人產生防衛的原因。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工作高壓的時代,注意力與安定感本就稀缺。當一個孩子在旁邊奔跑尖叫時,有人擔心的是情緒被打亂,有人想到的是顧客抱怨、評價下滑、投訴責任,有人甚至聯想到自己育兒失敗、生活崩潰的過往經驗。那些害怕的,不只是聲音,而是聲音所喚起的焦慮。

文化的轉變也加深了這份焦慮。當代社會越來越強調「效率」、「秩序」、「界線感」,也就越來越不容許「沒在掌控下的狀況」出現。孩子剛好就是那種「即使父母努力教養,仍可能在公共場域中突然失控」的存在。當人們說「我真的無法接受孩子吵鬧」,其實更深層的意思可能是:「我怕自己沒有辦法承受混亂、沒有能力挽回局面。」

但在另一端,當我們換個位置,站在帶孩子出門的父母身上,也會發現一樣的心理機制在運作。當看到餐廳門口寫著「不接待孩童」,或感受到其他客人投來異樣眼光,家長常常會立刻感受到的是排斥、否定、甚至羞辱。明明什麼事都還沒發生,只是進門、點餐、坐下,但那句話、那個眼神,就像是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這份敏感,有時不是脆弱,而是一種長期社會經驗累積而來的防衛性。育兒本就像是一場考驗耐力與自尊的馬拉松:怕吵到人、怕孩子失控、怕被罵沒教好、怕出門被指責沒資格做父母。當一個原本就承受壓力的人,再被一塊「禁止孩童」的牌子阻擋,心中自然容易感覺到「這世界不屬於我們」,那麼,即便對方只是為了保護場域秩序,也會被解讀為敵意或攻擊

這是我們心理上最深的矛盾:我們都在試圖保護自己,但卻在保護的過程中傷到了彼此。

法律不是用來打人的,而是教我們不傷人

我們活在一個貼標籤的時代。

當一間店貼出「不接待12歲以下孩童」的標示,它可能只是出於營運上的困難、風險考量或顧客壓力,卻很快被冠上「厭童」、「歧視家庭」、「破壞社會溫度」、「造成少子化」等沉重指控;而當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在餐廳奔跑喧鬧,其他顧客一感到被打擾,便立刻貼上「恐龍家長」、「沒家教」、「只顧自己方便」的標籤,甚至把「反親子」包裝成一種正義感。

雙方都覺得自己在捍衛公共空間與尊嚴,但實際上,這些快速貼標籤的行為,很可能都是來自於「我感覺不被尊重」的反射動作。我們越是感覺自己處於弱勢,就越容易把「自我保護」變成「言語傷害」;而當彼此都失去了理解的可能性時,法律就成為最後的武器。

這幾年,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彼此對簿公堂的新聞:

一方留言批評孩子「像鬼一樣吵」,另一方以《兒童權利公約》提告歧視; 有人在社群發表「帶小孩出門不檢點的都該管好」的言論,被控公然侮辱; 甚至連家長私訊抗議時的語氣,也可能被反控為恐嚇。

看起來像是在捍衛法律權利,但實際上,我們只是用法律來延長傷害

事實上,我們需要重新理解法律存在的本意。以《兒童權利公約》為例,它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兒童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基本人權,並約束政府與制度制定者,不能以兒童之名剝奪其權利。這個法的重點對象是國家,不是個體民眾或商家——它不會因為你不接待小孩就讓你「違法」,但它確實提醒我們:若整體社會在制度與文化設計上,普遍讓孩子處於被排除的位置,那就可能違反這項公約的精神。

當然,這也不代表所有的「禁止兒童」都是錯的。法律也不是要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歡迎孩子、忍耐噪音」。例如:

✅ 可以被接受的「禁止」:

  • 遊樂設施限制:如「身高未滿 110 公分不得乘坐」,基於安全考量,有科學依據。
  • 聲色娛樂場所禁止進入:如酒吧、酒店,為了保護兒童身心健康,通常有法令明訂。
  • 付費成人區/靜音區:像航空公司設立無童區,屬於空間分眾,提供選擇而非排除。

❌ 爭議較大的「禁止」:

  • 一律不接待孩童的餐廳或咖啡廳:以「孩子會吵」為由全面排除,不管孩子實際表現。
  • 飯店拒絕親子家庭入住:無安全或管理理由,僅因年齡身分拒絕進入,可能涉及歧視。

兩者的差別,在於是否有正當目的、是否採取最小侵害原則,以及是否提供替代方案。如果我們只是因為孩子「可能會吵」就禁止他們進入,那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實我們只是希望「他們不要出現在我們眼前」,而這樣的想法,本身就值得被提醒。

法律不是劍,而是界線——它不是用來懲罰你不夠喜歡孩子,而是提醒我們該怎麼在不傷害彼此的前提下保護自己。

讓保護自己,不再以傷害他人為代價

我們並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愛孩子,也不需要每一個空間都成為親子友善的場域,但我們需要更成熟、更清晰地理解——當我們在公共場域中建立自我界線的同時,也必須覺察自己是否踩到了別人的尊嚴。

或許下一次,當我們聽見哭鬧聲響起,不必立即升起情緒;而當我們看見禁止孩童入內的標示,也不必立刻進入戰鬥狀態。我們可以先停一下,問問自己:「我現在想保護的是什麼?我有沒有辦法不傷害他人地保護自己?」

不是所有的排除都是惡意,也不是所有的抗議都是歧視。唯有承認每個人都可能受傷,也可能傷人,我們才有機會讓空間更寬容,讓社會更柔軟。

文:小樹@三杯半 Podcast

📘延伸閱讀:《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Q&A

了解這部國際公約如何在台灣落地與應用,釐清常見的誤用與誤解。


Q1|什麼是《兒童權利公約》(CRC)?

是聯合國於 1989 年通過的國際人權條約,保障18歲以下所有兒童的生存、發展、受保護與參與權。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於2014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將其國內法化,具有法律拘束力。


Q2|這部法律的適用對象是誰?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第3條雖未明確指名適用對象,但其所稱的「法規與行政措施」係由政府機關制定與執行,因此實務上,其適用對象即為各級政府部門及其所屬機構

國家報告與國內審查制度也進一步說明:該法旨在促使中央與地方政府檢討、修正相關法律與制度,保障兒童在教育、醫療、社會服務、司法等領域的基本權益。

📘補充:2022 年由衛福部社家署主導的《CRC第二次國家報告》草案中,明確指出公約的履行責任主要由行政部門承擔,並以跨部會合作方式落實。


Q3|它能限制民間業者(如餐廳、旅館)禁止兒童入內嗎?

嚴格來說,無法直接限制民間業者

不接待孩童的商業行為(如餐廳貼「不接待12歲以下」),不會直接違反《兒童權利公約》,因為該法針對的是政府政策與制度。但若民間行為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兒童的排斥傾向,就可能從制度觀點違反「最佳利益原則」,不利兒童的社會參與。

所以,即使不是違法行為,也值得社會反思。


Q4|如果覺得店家不接待孩童是歧視,能提告嗎?

實務上難以以《兒童權利公約》為直接提告依據。若真有疑慮,多會涉及**《消費者保護法》、《性別平等法》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其他法律路徑**。

法律是否構成「歧視」或「差別待遇」,需判斷是否有正當目的、是否採取最小侵害等原則(比例原則)。


Q5|這部法律在台灣的位階是什麼?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屬於國內法位階的特別法,優先適用於與兒童人權相關的法律規範。並設有「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制度,由專家進行國內審查,監督政府執行成效。


🌱提醒:

  • 民眾引用 CRC 主張權利時,應確認該規範是否真正適用於對象與情境
  • 立意良善的法律,若成為情緒對抗或網路輿論工具,反而偏離了它原本想要保護的初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杯半 Podcast
0會員
13內容數
一杯咖啡、一杯茶、一杯水,還有半杯靈感?三個人坐在桌邊,就成了一集 podcast 的開始。《三杯半》是一檔在深夜播出的慢節奏談話節目,不追熱門新聞,也不急著給答案。從日常觀察到社會現象,從人際互動到數位焦慮,我們聊關係、聊文化、聊情感,輕聲問出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大哉問。
三杯半 Podcast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三杯半》EP.4 帶你走進舞台劇《三色冰》的幕後,聽導演艾文聊創作初衷、時代語境、跨文化改編,以及喜劇如何在笑聲裡藏著人生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7/25
《三杯半》EP.4 帶你走進舞台劇《三色冰》的幕後,聽導演艾文聊創作初衷、時代語境、跨文化改編,以及喜劇如何在笑聲裡藏著人生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7/12
為了一碗夢幻拉麵,有人心甘情願地站在排隊人龍中滑手機,拍美照,甚至覺得這段等待別有一番滋味;同一個人,在等紅綠燈的90秒裡,卻可能煩躁得像被困住的野獸,恨不得立刻衝過馬路。到底是誰偷走了我們的耐性?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對時間的感受?
Thumbnail
2025/07/12
為了一碗夢幻拉麵,有人心甘情願地站在排隊人龍中滑手機,拍美照,甚至覺得這段等待別有一番滋味;同一個人,在等紅綠燈的90秒裡,卻可能煩躁得像被困住的野獸,恨不得立刻衝過馬路。到底是誰偷走了我們的耐性?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對時間的感受?
Thumbnail
2025/07/12
你有沒有曾經走在街頭,被某個「自信爆棚、音響爆音」的街頭藝人震耳欲聾過?或在公園、宿舍、客廳裡,被某個先到一步的人佔滿空間,無處安放自己的存在?這集我們從街頭藝人聊起,打開一場關於「公共空間」與「個人界線」的練習。
Thumbnail
2025/07/12
你有沒有曾經走在街頭,被某個「自信爆棚、音響爆音」的街頭藝人震耳欲聾過?或在公園、宿舍、客廳裡,被某個先到一步的人佔滿空間,無處安放自己的存在?這集我們從街頭藝人聊起,打開一場關於「公共空間」與「個人界線」的練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拒學是近年來越發顯性的青少年議題,如何成為孩子的支持系統?陪伴拒學孩子的關鍵是「溫和」及「耐心」。文章探討影響孩子拒學行為的原因、家長應如何理解和處理拒學的建議。同時也提到學校系統和家長共同合作的重要!
Thumbnail
拒學是近年來越發顯性的青少年議題,如何成為孩子的支持系統?陪伴拒學孩子的關鍵是「溫和」及「耐心」。文章探討影響孩子拒學行為的原因、家長應如何理解和處理拒學的建議。同時也提到學校系統和家長共同合作的重要!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