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活在多重人格的家人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困擾? 我想要用植物來療癒,寫一個故事,女子妏娟的姊姊妏菱,從被迫害妄想症到多重人格,讓妏娟面對不同反應的姊姊,感到極度的不安與惶恐,深怕說錯了話,做錯了事。 後來,妏娟離開家,獨自一人生活,在職場與人互動,常覺精神緊張,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而過度反應。 自從接觸自然,她才感到放鬆與愉悅。

長年活在「多重人格的家人」之中,無論這些人格是否正式診斷為「解離性身分疾患(DID)」,對家中其他成員——特別是伴侶、子女、兄弟姊妹——都可能造成長期、深層的情緒困擾與心理傷痕。以下是可能產生的情緒困擾與內在衝突:
🧠 一、情緒困擾與心理狀態
1. 極度不安與焦慮 因為不知道「今天的他」會是誰。 擔心哪一個人格會爆發、攻擊或忽視你。 永遠無法預測下一句話、下一個反應。 2. 強烈的混亂與困惑 一個人說了截然不同的話、表現出矛盾的情感與價值觀。 你會懷疑自己是否記錯了什麼、誤會了對方,進而產生「自我懷疑」。 3. 情感上的撕裂與疲憊 一下子是充滿愛的擁抱,轉眼又變成冷漠或辱罵。 身為家人,內心常常拉扯在「愛」與「自保」之間。 4. 被操控與情緒勒索的感覺 某些人格可能溫柔依賴,讓你心軟照顧。 但下一刻,另一個人格卻咄咄逼人,否定你的一切。 你會覺得自己被綁住,進退兩難。 5. 孤獨與被隔離的感覺 很難向外人解釋你經歷的事,怕別人不懂或覺得誇張。 無法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只能自己苦撐。
🔁 二、長期影響與行為反應
1. 過度警覺與「掃描他人情緒」的習慣 為了自保,你可能練就一身「觀察力」——不斷揣摩對方情緒,提前預測變化。 但這也會讓你過度敏感、無法放鬆,陷入慢性壓力。 2. 自我價值感受損 如果家人中有貶抑你的人格,可能讓你長期感到「我不值得被愛」。 容易發展出自責、羞恥、過度討好、害怕衝突的性格。 3. 失去信任與建立關係的能力 與親密家人的互動都無法穩定,會讓你害怕深入關係。 害怕「信任」帶來傷害,甚至產生人際退縮或情感麻木。 🪞三、可能出現的內在信念 「我不重要,因為他永遠只看見他自己。」 「我不能放鬆,否則災難會突然來臨。」 「愛是一種危險,會讓我受傷。」 「我永遠都要負責善後,沒有人會救我。」 🛠 四、修復與應對的方向 1. 建立明確界線 有多重人格的家人,不表示你要承擔全部的照顧責任。劃清界線,不代表不愛,而是保護自己。 2. 接納自己的情緒 憤怒、厭惡、想逃離,這些感受是正常的,不要自責。允許這些情緒,是第一步的療癒。 3. 尋求支持系統 不論是心理諮商、支持團體、或志同道合的朋友,你需要有人看懂你、站在你這邊。 4. 學會不責怪自己 對方的精神狀況不是你的責任。你可以選擇同理,但不需要承擔。 5. 練習「愛自己」,勝於一味「愛家人」 只有你安頓了自己,才有餘力去看見真實的家人,和真正的愛。
故事:植語.靜心
妏娟一直活在姊姊妏菱的陰影裡。 她記得,小時候的妏菱總是溫柔聰明,是家裡的驕傲。但某個時期開始,妏菱變了。她開始懷疑窗外有人監視,懷疑鄰居在牆後議論她,甚至懷疑妏娟把她的話透露出去,想要陷害她。 這樣的狀態,逐漸從被迫害妄想,演變為多重人格。妏娟永遠不知道,今天的姊姊是哪一個:是那個願意陪她做晚餐、輕聲細語聊小事的「菱姊」?還是那個眼神銳利、質問她「為什麼背叛我」的「另一個人」? 她不敢說太多,也不敢說太少。她學會「自動觀察」姊姊的語氣與表情,如同一隻身處獵場的小獸,隨時準備逃跑。 直到那天晚上,姊姊因為一句無心的提醒,怒不可遏地摔了她的筆記本,聲音尖銳如裂帛。妏娟呆立原地,心口一陣劇痛,那晚她躲進浴室,緊握牙刷杯,才沒讓手抖到摔破東西。 第二天一早,她提著行李箱離家,沒有道別。 在外租屋生活後的妏娟,以為能終於輕鬆,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會放鬆。職場裡,她總是對上司的表情過度解讀;同事無心的話語,她也可能當真,然後悶悶不樂一整天。她以為自己自由了,其實只是把那份恐懼和緊繃,從家裡帶到任何地方。 直到某一日,她經過一間巷弄裡的植物店。 那是一個午後,下著小雨。透明玻璃後,一片綠意探出枝芽,像是向她輕輕招手。她進去了,那是一間無人自助的小溫室。空氣裡有濕潤的泥土香與葉子的氣息,一切那麼安靜,彷彿世界只剩植物與自己。 她選了一盆山烏龜——那是一種耐陰的觀葉植物,葉片細緻如鏤空的花紋,莖底如球根般收縮成一個龜殼狀的塊莖,看起來平凡卻堅韌。 「這是我自己,」她心裡想,「外殼包著自己,慢慢長。」 從那天起,她開始種植。 她不會說話時,就澆花。工作壓力大時,就回家修葉子。每一盆植物,她都給了名字。有的叫「靜」,有的叫「無聲」,還有一盆名字就叫「邊界」。 她開始感受到:植物不問她問題,不需要她討好,也不會在午夜裡用另一種聲音對她喊叫。 它們只是一天天默默地生長、枯黃、再發芽。 那樣的安靜,讓她第一次在生活中有了「安全感」。 幾年後,妏娟變得不一樣了。 她不是沒有情緒波動,但已學會在情緒來臨時,先轉身打開陽台門,望向那幾盆安靜坐著的綠意。她也懂得,人的複雜,無需責怪,正如植物不問陽光為什麼有時出現、有時躲藏。 姊姊仍然生活在另一個城市,有時還是會來電話,語無倫次,有時是感謝,有時是責怪。妏娟聽著,也不再恐懼。她明白,那是姊姊的生命課題,而她的課題,是照顧好自己。 陽光灑在葉面時,她微笑。她明白: 「我不能選擇姊姊的狀態,但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節奏。」 而這份節奏,由植物教會了她。
植物療癒筆記|第一章:在綠意裡,安放自己的心 記錄者|妏娟
01|植物不會質問你,它們只會陪你靜靜地活著 在我的人生中,有一段極度緊繃的時光。那段日子裡,我活在一個多重人格的姊姊身邊。她善變的情緒,如天氣般難以預測。她是我親愛的家人,也是我無法安放的焦慮源頭。 直到我開始接觸植物,我的生命才有了轉彎的可能。 植物不問你昨天發生了什麼,也不因你的情緒變化而指責你。它們只默默地呼吸、成長、枯黃、再發芽。這份單純而真實的存在,讓我第一次感到:我不需要解釋,我只需要「存在」。 02|我的第一盆植物:山烏龜 療癒關鍵字:堅韌、內斂、生長不急 山烏龜(Dioscorea elephantipes)是我選的第一盆植物。 它不美豔,甚至有些奇怪。但我愛上它的原因,是它的塊莖像一顆老龜縮成的殼,平凡、寂靜,卻有一種深層的生命力。它會休眠,也會醒來——像極了我自己,偶爾封閉,偶爾重新面對世界。 照顧它,我學會「慢」。 我也開始對自己,溫柔地放過。 03|療癒日常練習:植物靜心五感觀察法 每當我感到焦慮、煩躁、害怕被否定,我會做這個簡單的觀察練習: 視覺:看著葉子的紋理,觀察新葉的成長。 嗅覺:靠近土壤,聞一聞濕潤的泥土氣味。 觸覺:輕撫葉片,感受粗糙或光滑的質地。 聽覺:靜下來聽窗外的風聲、雨聲,讓思緒流動。 呼吸:對著植物做幾次深呼吸,想像自己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幾分鐘後,我的心會慢慢沉澱,像落葉一樣,靜靜地躺在自己的情緒之上,而不是被捲進去。 04|筆記提醒:植物教我的人生語句 「每一片落葉,不是結束,是下一次萌芽的伏筆。」 「我不需要一直開花,我可以選擇休眠。」 「不被看見,不代表沒有存在的價值。」 「植物的愛,是不需要語言的陪伴。」 這些是我在植物旁邊記下的句子,也是我面對過往傷痛、學會自處後留下的智慧。 05|療癒延伸建議:你的第一盆療癒植物 如果你也曾長期活在壓抑與焦慮中,我建議你從以下幾種植物開始: 植物名稱/療癒意義/照顧難易度
山烏龜/內在堅韌,耐得住孤獨/★★★☆☆ 空氣鳳梨/不依賴土壤,自由生長/★★☆☆☆ 龜背芋/成長緩慢但穩定,展開自己/★★★★☆ 幸福樹/葉影婆娑,傳遞祥和氣場/★★★★☆ 薰衣草/安撫情緒,適合安神放鬆/★★★☆☆
最後的話
妏菱依然是我的姊姊,我無法選擇她如何與病共存,但我可以選擇,如何與她的存在共處。 植物教我不去扭曲自己、不去過度討好別人,而是慢慢地,把自己照顧好。 如果你也受過傷,想要安靜地療癒自己,也許,你可以先種下一盆植物。 植物不會救你,但它會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