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未必是真的,看懂一個人的個性,才能和平相處。 有些人賭氣,說了反話,是情緒在作怪。其實,個性決定他的行為,往往答應幫忙的人,未必會幫忙,說不幫忙的人,反而會幫忙,這就是個性使然。 有的人性格很彆扭,表面和氣,非常樂意助人,卻私底下,完全依照自己的性格行事,事情常常出乎意料之外,還要善後處理。 有的人做事很認真,表面敷衍,假裝厭煩,喜歡提出各種意見刁難,原本以為不會幫忙,卻會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比自己想要的還要周到。 漸漸地,我不再以說出來的話,來與人互動,而是仔細觀察每個人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人跟人之間,真的需要相處一段時間,才能真正了解。 看一個人做事,比聽一個人說話,更能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 然而,這個社會以網路互動,很難實際觀察一個人做事,因此,那些善說卻不會做事的人,掌握了主導權,而那些會做卻不會說話的人,失去了被看見的機會,社會越來越空洞,真才實學的人被忽略了,善於偽裝的人反而得勢。 幸好,我仍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義工朋友,獲得真誠的友誼,和願意做事的人,共同為這個社會帶來光明與希望。 以此主題,寫一個故事,描述社會的現實。

故事:默默做事的人
主角:楊芸 地點:城市中的一間社福機構「晴光會」 1. 華麗語言的力量 楊芸是一位中年社工,長年在社福領域默默耕耘。她不擅言詞,平時低調,只是在每次需要人手時,總能看見她出現在現場,默默處理垃圾、補貼物資、陪伴個案到深夜。 但隨著機構加入更多年輕志工,氣氛漸漸改變了。 有個志工叫葉煦,是社群媒體上的小有名氣的人物,話說得漂亮,拍照精緻,每次只參加五分鐘,就立刻上傳「愛心滿滿」的合照,寫上:「和弱勢共感,是我們社會的責任。」 按讚數總是破千。 而楊芸的身影,從未出現在這些貼文裡。 2. 話與行為的斷裂 機構裡的林主任也逐漸被網路聲量影響,開始重用會發言、會「營造形象」的志工。 有一次,大型冬季送暖活動需要統籌負責人,林主任直接任命葉煦為總召。 楊芸只是默默點頭,繼續包裝食物包,沒說一句話。 活動當天,葉煦卻因拍攝合約檔期延遲到場,事前聯絡混亂,物資分配失準,好幾個家庭領不到預定的毛毯。 群組裡開始抱怨,甚至有民眾在臉書公開發文指責組織「作秀」、「沒誠意」。 葉煦在網路上發了一篇看似誠懇的道歉文:「我們永遠無法完美,但我願意一直學習。」 貼文底下依舊滿是讚賞:「勇敢!」、「有擔當!」 3. 不說話的人,悄悄地在做事 那晚,楊芸主動發訊息給林主任: 「我明天請假一天,把這次漏掉的家庭逐一補送,免得他們失望。」 她花了兩天,冒著寒風走完七個區域,把剩下的毛毯與食物包親自送到。 那些家庭握著她的手說:「原來你們沒忘了我們,謝謝。」 4. 被看見,不一定靠聲音 事後,林主任特地約楊芸吃飯。 「芸姐,我最近一直在反省。你從沒抱怨過,但我卻忽略了你這種人。」 楊芸淡淡一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人喜歡先說話,再看看要不要做;有的人嘴硬,其實做得比誰都多。 這些年,我學會了——不要只聽人怎麼說,要看人怎麼做。嘴巴不一定代表心,行為才是真相。」 5. 光的歸隊者 林主任後來重新調整團隊結構,成立一組「實務志工隊」,讓願意長期投入的人擔任小組長。 葉煦雖然不再是總召,但仍被安排負責宣傳,做他擅長的事。 而楊芸,則成為實務隊核心,帶著一群不善言詞、卻願意深耕的人,默默地,把一點一滴的關懷落實在土地上。 ✦ 結語 ✦ 這是一個說話的時代, 也是一個看不見真心的時代。 願我們不被話語迷惑, 不讓虛假佔據真實的位置。 看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請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