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說不 - When the Body Says No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When the Body Says No: Exploring the Stress‑Disease Connection」又名 The Cost of Hidden Stress,是 Gabor Maté, M.D. 撰寫的一本國際暢銷書,已被翻譯成超過十五種語言。作者結合臨床經驗與醫學研究,探討心理壓力與慢性疾病之間的緊密聯繫,涵蓋範圍包括關節炎、癌症、心血管病、自體免疫疾病、腸躁症、多發性硬化症、中風、阿茲海默症等。書中配合勞倫斯‧萊瑞等名人案例,與大量個案故事,讓理論更具說服力,同時也揭示疾病可能是我們身體對無法或不願面對的壓力,所做出的“否定”回應。

作者 Gabor Maté 是一位擁有豐富家庭醫學背景的臨床醫師與著名演說者,長期關注童年經歷、成癮、壓力與身心疾病間的關聯,著有《飢餓幽靈之境》(In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等書,並以關懷深厚與洞察力聞名。書中特別提出「七個 A(Seven A’s of Healing)」作為治療與預防隱性壓力造成疾病的原則,包括 Awareness(覺察)、Acceptance(接納)、Anger(允許適當的怒氣)、Autonomy(自主)、Assertion(堅持)、Affirmation(肯定),以及解開 Attachment(依附)等情緒結構。此外,讀者及支持者常指出本書成功提醒我們:抑壓情緒與犧牲自我是壓力加深的源頭,而理解與表達內在需求,才能真正守護身心健康。

以下摘要書中有趣的內容與您分享:

What is psychoneuroimmunology? As I learned, it is no less than the science of the interactions of mind and body, the indissoluble unity of emotions and physiology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roughout life in health and illness.
raw-image

什麼是心理神經免疫學?正如我所學到的,它是研究心靈與身體互動的科學,是情感與生理在人類成長過程中,以及在一生的健康與疾病中不可分割的結合體。

介紹「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PNI),強調身心之間不可分割的統一性。文章指出,這門學科證明了情緒、生理學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密切互動,共同影響人類從發展到健康與疾病的整個生命過程。這觀念顛覆了傳統醫學中身心分離的假設,為理解疾病的深層原因奠定基礎。

Acute stress is the immediate, short-term body response to threat. Chronic stress is activation of the stress mechanisms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when a person is exposed to stressors that cannot be escaped either because she does not recognize them or because she has no control over them.
raw-image

急性壓力是對威脅的即時、短期身體反應。慢性壓力是當一個人暴露於無法逃脫的壓力源時,因其未察覺或無法控制而導致壓力機制長期啟動的狀態。

定義壓力,並明確區分了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的生理機制。作者指出,慢性壓力源於個體無法辨識或控制的長期威脅,導致身體的壓力反應機制持續活化,進而對生理造成損害。這強調了情緒應對方式在轉化壓力與維持健康中的關鍵作用。

Most ALS patients (but not all) exhibit marked niceness, an expression of a self-image that must conform to personal (and worldly) expectation.
raw-image

大多數 ALS 患者(但非全部)的顯著好感,是一種自我形象的表達,必須符合個人(和世界)的期望。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的案例揭示其普遍表現出的「友善」特質,這往往是一種為了迎合他人期望而形成的自我形象,而非真實的情感表達。這種僵化、無法求助及壓抑負面情緒的行為模式,常源於童年時期情感的匱乏與創傷,最終導致身體無法負荷的生理耗竭。

Repression of anger increases the risk for cancer for the very practical reason that it magnifies exposure to physiological stress.
raw-image

壓抑憤怒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會放大生理壓力。

乳癌與情緒壓力是緊密關聯的,指出壓抑憤怒是罹患癌症的重要風險因素,因為它會顯著放大生理壓力。文章強調,情緒對荷爾蒙分泌和免疫系統有直接影響,而這些生物學變化在癌症的發生與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童年經歷與無意識的應對模式是這些長期壓力的根源。


The single greatest risk factor for death—and especially for cancer death—was what the researchers called rationality and anti-emotionality, or R/A. The eleven questions identifying R/A measured a single trait: the repression of anger.
raw-image

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尤其是癌症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就是研究人員所謂的理性與反情感,或稱 R/A。確定 R/A 的 11 個問題測量了單一的特質:壓抑憤怒。

壓抑憤怒(被研究者稱為「理性與反情感」)是導致癌症死亡最顯著的風險因素。作者進一步解釋,心理影響透過神經、荷爾蒙和免疫系統的互聯作用,對惡性疾病的發生做出決定性的生物貢獻,例如干擾DNA修復和細胞凋亡,從而強調情緒與生理健康的深層連結。

Now, I need lots of people in my life. Cancer people support each other. And that’s what we need—to talk about it. The rest of my life we will all be talking about it. It seems to be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to do.
raw-image

現在,我的生活中需要很多人。癌症患者會互相支持。這就是我們需要的-談論它。在我有生之年,我們都會談論它。這似乎是你必須做的事。

前列腺癌患者的經歷,強調了疾病如何促使個人轉變,從壓抑與孤立走向連結與表達。這些患者發現,疾病迫使他們重新評估生活優先順序,並積極尋求社會支持與情感分享。這顯示,即使面對絕症,透過開放與連結,也能從中發現生命的「好事」與個人成長。

Most people think of placebo as a simple matter of imagination, a case of “mind over matter.” Although induced by thought or emotion, the placebo effect is entirely physiological. It is the activation of neur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body that serve to reduce symptoms or to promote healing.
raw-image

大多數人認為安慰劑只是一個簡單的想像問題,是一種『意念戰勝物質』。儘管由思想或情緒引起,安慰劑效應是完全生理性的。它是身體中神經和化學過程的活化,旨在減輕症狀或促進癒合。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情緒有關聯,且安慰劑效應視為身心連結的明證。作者解釋,安慰劑效應並非單純的想像,而是身體內在神經和化學過程的生理激活,能有效減輕症狀並促進自癒。這證明了「治療人而非僅治療疾病」的整體方法,是處理慢性病的重要途徑。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steadily gaining ground that points to Alzheimer’s as one of the diseases on the spectrum of autoimmune conditions, along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sthma, rheumatoid arthriti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many others. Again, these are the diseases in which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turns against the self.
raw-image

國際科學界逐漸達成共識,認為阿茲海默症與多發性硬化症、哮喘、類風濕關節炎及其他許多疾病一樣,都是自體免疫疾病。同樣地,這些都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反過來對抗自身的疾病。

探討阿茲海默症的深層原因,提出它與多種自體免疫疾病同屬一類。作者解釋,這類疾病的共同特徵是免疫系統「反噬」自身,攻擊體內組織。研究顯示,慢性壓力作用於老化免疫系統,可能觸發這種「自體免疫侵略」,凸顯早期生活經驗和情緒壓抑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長期影響。

In autoimmune disease, the body’s defences turn against the self. In the life of a society—the body politic—such behaviour would be denounced as treason. Within the individual organism, physical mutiny results from an immunologic confusion that perfectly mirrors the unconscious psychological confusion of self and non-self.
raw-image

在自體免疫疾病中,身體的防禦系統反過來對抗自我。在社會生活中,這種行為會被譴責為叛國。在個體的生物體內,免疫學上的混亂會造成身體的叛變,而免疫學上的混亂正好反映出心理上對自我與非自我的無意識混亂。

解釋自體免疫疾病的本質:身體的防禦系統對「自我」發動攻擊。這種生理上的「免疫混亂」精確地反映了個體在心理層面對「自我與非自我」界限的無意識混淆。特別是壓抑憤怒和無法有效處理情感的模式,會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甚至轉而攻擊自身,造成疾病。

The less basic differentiation a person has attained, the more prone he is to experience emotional stress and physical illness.
raw-image

一個人的基本分化程度越低,他就越容易經歷情緒壓力和身體疾病。

探討人際關係對身心健康的關鍵影響,特別引入了「分化」的概念。作者區分了表面的「功能分化」與深層的「基本分化」。基本分化程度低的人,常在關係中過度適應或壓抑自我需求,導致長期情緒壓力,進而增加罹患生理疾病的風險。這揭示了情感獨立性與健康的緊密連結。


The paradox remains, how could the absence of something or somebody create such disturbances…. There must be a biology of loss, and we must find it.
raw-image

矛盾依然存在,某樣東西或某人的缺席如何能造成如此大的干擾....。必然存在一種失去的生物學,我們必須找到它。

探討「失去的生物學」,解釋童年早期經歷情感匱乏或失落,即使沒有明顯虐待,也可能對成年後的健康造成深遠影響。作者指出,缺乏滋養性的情感互動會干擾大腦和壓力反應系統(HPA軸)的發展,導致生理紊亂。這強調了愛與連結對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並探問缺席如何產生病理後果。

"Since one important vari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illness is the degree of adaptiveness of an individual, and since the degree of adaptiveness is determined by the multigenerational emotional process, physical illness, like emotional illness, is a symptom of a relationship process that extend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Physical illness, in other words, is a disorder of the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present and past generations.
raw-image

由於身體疾病發展的一個重要變數是個體的適應力,而適應力又是由多代情感過程決定的,因此身體疾病,就像情緒疾病一樣,是一種超越個人『患者』界限的關係過程的症狀。換句話說,身體疾病是家庭情感系統的紊亂,這包括現在和過去的世代。

個體的身體疾病實質上是跨世代家庭情感系統紊亂的體現。它強調個人適應力深受家族情感模式影響,疾病並非孤立現象,而是根植於過去和現在的家庭關係中。因此,理解疾病需跳脫個人層面,從更廣泛的家庭系統視角來檢視其形成機制。

As an antidote to terminal optimism, I have recommended th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 “Tongue in cheek, of course,” I quickly add. “What I really believe in is the power of thinking.” As soon as we qualify the word thinking with the adjective positive, we exclude those parts of reality that strike us as “negative.” That is how most people who espouse positive thinking seem to operate. Genuine positive thinking begins by including all our reality.
raw-image

作為樂觀終結的解藥,我推薦負面思考的力量。『當然,我是在說笑,』我迅速補充道。『我真正相信的是思考的力量。』一旦我們用『正面』這個形容詞來限定『思考』這個詞,我們就會排除那些對我們來說『負面』的現實部分。這就是大多數提倡正面思考的人似乎運作的方式。真正的正面思考始於包含我們所有的現實。

本章顛覆了傳統對「正面思考」的理解,提出「負面思考的力量」作為面對現實的解藥。作者認為,強迫性的樂觀會導致人們迴避痛苦與真實,而真正的健康思考必須包含所有現實,包括所謂的「負面」部分。這種誠實面對自我與處境的能力,才能真正促進內在的平衡與療癒。



結語

心理神經免疫學揭示了情緒、神經與免疫系統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動,強調身心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而非分離的兩部分。文章指出,長期壓抑憤怒、過度迎合他人或忽視自我需求,會造成慢性壓力,使免疫系統失衡,甚至反噬自身,導致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健康危機。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正視情感需求,釋放被壓抑的情緒,透過情感表達與自我接納,維持身心和諧,達到預防疾病與促進養生的目的。

作者進一步指出,疾病往往是家庭與人際關係中長期情感模式失衡的結果,並非單一個人問題。面對壓力與失落,真正的健康之道在於坦然接納完整的現實,而非強迫樂觀。藉由建立支持性的社交連結、誠實面對內心感受、適度表達情緒,我們能修復內在與外在的關係系統,化解長期累積的心理負荷。這種以真實為基礎的生活方式,不僅促進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更是長久養生、防病延年的核心關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桑的書摘
15會員
273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伊桑的書摘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是加拿大精神科醫師暨研究者Norman Doidge於2007年出版的暢銷科普書。本書深入探討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即大腦具有重組與自我修復的能力,推翻了過去大腦「固定不變」的傳統觀點。
Thumbnail
2025/08/08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是加拿大精神科醫師暨研究者Norman Doidge於2007年出版的暢銷科普書。本書深入探討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即大腦具有重組與自我修復的能力,推翻了過去大腦「固定不變」的傳統觀點。
Thumbnail
2025/08/04
「The Power of Intention」是由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與自我成長導師 Dr. Wayne W. Dyer 所著。他被譽為「自我啟發之父」,其作品致力於啟發人們擺脫限制性思維,活出完整的自我。本書出版於2004年,是他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Thumbnail
2025/08/04
「The Power of Intention」是由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與自我成長導師 Dr. Wayne W. Dyer 所著。他被譽為「自我啟發之父」,其作品致力於啟發人們擺脫限制性思維,活出完整的自我。本書出版於2004年,是他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Thumbnail
2025/08/01
「Anticancer: A New Way of Life」由法國醫師暨科學家 David Servan-Schreiber(1961-2011)撰寫,他本身是一位腦科學專家與精神科醫師。作者在 31 歲時因偶然檢查而發現自己罹患腦瘤,經過手術與復發後,他開始尋求傳統治療以外的方法,研究飲食...
Thumbnail
2025/08/01
「Anticancer: A New Way of Life」由法國醫師暨科學家 David Servan-Schreiber(1961-2011)撰寫,他本身是一位腦科學專家與精神科醫師。作者在 31 歲時因偶然檢查而發現自己罹患腦瘤,經過手術與復發後,他開始尋求傳統治療以外的方法,研究飲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人們在對待健康問題上常見的誤區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忽視健康,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身體。
Thumbnail
人們在對待健康問題上常見的誤區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忽視健康,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身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你曾經聽過有人批評連身材都控管不好的人,遑論在其他方面也擁有自律能力的說法嗎?其實過去的我認同這句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體悟到原來人會發胖不只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是當壓力過大或長期睡眠不足,也都會令體重日益攀升,而非單純是嘴饞或懶得運動所導致。 近年來坊間關於瘦身的書籍應有盡有,而各式
Thumbnail
你曾經聽過有人批評連身材都控管不好的人,遑論在其他方面也擁有自律能力的說法嗎?其實過去的我認同這句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體悟到原來人會發胖不只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是當壓力過大或長期睡眠不足,也都會令體重日益攀升,而非單純是嘴饞或懶得運動所導致。 近年來坊間關於瘦身的書籍應有盡有,而各式
Thumbnail
現代人因生活忙碌,飲食、運動及作息紊亂,導致免疫力失調問題日益嚴重。本書從認識免疫系統、免疫失調的疾病、維持免疫力平衡的觀念,到日常生活指引(運動、睡眠、水分攝取)及飲食建議(均衡飲食、飲食禁忌)等面向,提供提升免疫力的方法。
Thumbnail
現代人因生活忙碌,飲食、運動及作息紊亂,導致免疫力失調問題日益嚴重。本書從認識免疫系統、免疫失調的疾病、維持免疫力平衡的觀念,到日常生活指引(運動、睡眠、水分攝取)及飲食建議(均衡飲食、飲食禁忌)等面向,提供提升免疫力的方法。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在《疾病的隱域》裡,作者梅根·歐羅克以優美與誠實的口吻,描繪了自身罹患不知名疾病的生活樣貌,從她罹病中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折磨,以及和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展開對話,看見在疫後世界裡,病人與醫療機構該如何一同面對未知疾病,還有患者本身該如何與自身罹病的身體相處。
Thumbnail
在《疾病的隱域》裡,作者梅根·歐羅克以優美與誠實的口吻,描繪了自身罹患不知名疾病的生活樣貌,從她罹病中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折磨,以及和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展開對話,看見在疫後世界裡,病人與醫療機構該如何一同面對未知疾病,還有患者本身該如何與自身罹病的身體相處。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