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準備,卻發現並不單純
我還在上班,但心裡已經開始打算自己的未來。
公司營運狀況這一年來不算穩定,加上我年紀不小,難免會想:如果哪一天真的被裁員,我該怎麼辦? 朋友建議我提早了解中高齡職訓課程,說這是學新技能、找新工作的好機會。
我心中也這麼想,直到我翻查了一些職訓結業後的中高齡就業率數據——那時才發現,事情沒有我想的那麼單純。

中高齡上班族在辦公室思考未來職涯計畫
先看關鍵事實(快速摘要)
- 全國 vs 北市:官方數據顯示 84% 訓後就業率,但地方數據僅約 60%。
- 年齡差距:55–64 歲的訓後就業率,比 45–54 歲低了約 20 個百分點。
- 追蹤時間短:多數只統計結業後 3 個月內的就業情況,長期穩定度未揭露。
- 產業差異大:缺工產業媒合快,非缺工產業或需數位技能職缺競爭更激烈。
第一層落差:官方與地方的中高齡職訓就業率比較
- 官方數據(樂觀版)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公布,113 年(2024)截至 9 月,中高齡與高齡參訓後「訓後就業率達 84%」,宣傳稿甚至常見「自辦職前訓練平均就業率約 9 成」的說法。
- 地方觀察(保守版)
台北市議員引用北市勞動局資料指出,參加北市職訓後約 4 成未就業,也就是就業率僅約 60%。

2024 年全國 vs 台北市中高齡職訓結業後就業率比較
第二層落差:45–54 歲與 55–64 歲的中高齡就業率差異
我找到一份過往數據(2016-2017年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審計報告),把中高齡細分為兩組:
- 45–54 歲:訓後就業率 57.20%
- 55–64 歲:訓後就業率 36.65%
結果很直接——55–64 歲的訓後就業率,比 45–54 歲低了約 20 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不只是有沒有受訓的問題,年齡本身就是再就業時的一道隱形門檻。


2017 年不同年齡層中高齡職訓結業後就業率比較
為什麼會有這些就業率落差?
- 統計口徑不同
- 中央多採「分署自辦職前訓練」結束後 3 個月的就業情況;地方可能包含委外班與不同對象,追蹤方式也不同。
- 追蹤期太短
- 多數只看 3 個月內是否就業,忽略半年、一年後的留任率與薪資品質。國發會也提醒,這類短期數字容易「高開低走」。
- 產業差異明顯
- 餐飲、零售等缺工產業「訓用合一」比較快;照服員雖缺人,留任率卻因工作負荷下降。
- 結構性因素
- 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都影響再就業率,教育程度較高的中高齡就業機率通常更高。
一個讓我思考的真實案例
我看到阿明哥的故事:54 歲,曾是工廠品管主管。失業後選了電商行銷職訓課程。
結業後,他投了 20 多封履歷,收到的回覆不到 5 封,最後只拿到一份兼職客服的機會。半年後,合約到期,他又回到求職市場,但這次不得不把薪資期望壓得更低。 他說:「學到東西了,但作品集太少,面試時還是輸給年輕人。」 這讓我想,如果我去上課,會不會也遇到同樣的情況?

中高齡求職者在家中準備履歷與求職文件
我給自己的三個職訓準備提醒
- 課前先查市場
不只看課程名稱,要先了解該技能在市場上的職缺量與薪資水準。 - 邊學邊累積作品與人脈
上課期間就開始建立作品集,並參與相關社群。 - 避免技能斷層
就算課後沒立即找到工作,也要持續練習,保持熟練度。
小結
這次的功課讓我明白:中高齡職訓結業後就業率的數字會說話,但它們從不講全部的真相。
真正的挑戰,可能不只來自市場和雇主,更來自我們自己。 下一篇,我想和你一起探討——中高齡轉職最大的阻力,是外界的偏見,還是自己內心的障礙?
你有參加過職訓嗎?結果如何?是順利轉職,還是遇到更多挑戰?歡迎留言分享,我會在下一篇引用幾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