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0:《不試,不知道的人生有多寬》_矽谷阿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一、咖啡香中的矽谷面孔

那天,錄音室的燈光灑在木質桌面上,空氣裡混著淡淡咖啡香。梁赫群的節目《好聲音》請來了這位特別的來賓——矽谷阿雅。

她笑著坐下,短暫返台的行程塞得滿滿,卻還是抽空來到現場。如今,她是美國矽谷一家 AI 新創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專門用 AI 替忙碌的男性挑衣服、寄去試穿,喜歡就買,不喜歡就退,還順手解決了全球三成新衣直接進垃圾場的浪費問題。

可在創業之前,她已在世界級的科技公司闖出一段段傳奇——Meta 臉書與 Instagram 電商的創建團隊、eBay 新興市場產品主管、麥當勞全球手機點餐系統的幕後推手。

然而,阿雅的故事並不是一開始就站在聚光燈下。


二、政大韓文系到蘋果日報——繞路的起點

阿雅大學念的是政大韓文系,學妹是當紅演員林依晨。她原本嚮往傳播學院的課程,於是選了許多新聞、廣告的選修課。可真正想進報社、電視台實習時,卻因「非本科系」屢屢被拒。

她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換了個角度——加入校內報社,並主動上網搜尋全台的公關與廣告公司,一封封寄出「免費實習」的邀請。

終於,一家專做農業行銷的公關公司願意讓她加入。那並不是她想像中在百貨櫃位穿著套裝的光鮮模樣,而是背著器材到農委會宣傳稻米、搬椅子、跑活動。但這份「免費」換來的經驗,成了她下一個機會的敲門磚。

憑著公關公司的履歷,她終於拿到報社、電視台的實習機會。大四時,她幾乎全職工作,畢業那年,跟隨原本在電視台的主管跳槽到剛創刊的《蘋果日報》,成為創刊記者。

「我算得出失去的現在,卻算不出得到的未來。」

這句話,是她辭掉記者工作、決定赴美念書的理由。記者職涯不需要國外學歷,但她不想讓人生的格局只停留在「自己看得見的地方」。


三、西北大學——從基礎英文班到名校碩士

赴美念書的路並不平坦。她考了四次托福才勉強達標,申請 18 所學校,第四名到第十八名全被拒,卻意外錄取第一到第三名的名校,其中包括西北大學。

英文不好怎麼辦?她用記者的本能,課堂上先聽到關鍵字就把問題寫下,等到舉手發問時,不管聽不聽得懂老師的回答,至少有「課堂參與」的分數。

2008 年金融海嘯,系上的面試機會全被凍結。她不等學校安排,而是跑到各學院樓下守著招聘會,一見到人就遞履歷。有人說她的方法太「硬闖」,她就換成「Networking」——敲遍校內教授辦公室的門,介紹自己、尋求引薦。

有一次,她幫某位老師的活動「湊人頭」,因此認識了農夫雜誌的 CEO Peggy。雖然第一次面試後因裁員落空,但她反而約被裁的人資喝咖啡,打聽到公司的真正需求,也聽到一句關鍵建議:「去紐約、洛杉磯,大城市機會多。」


四、兩千名校友、雪地裡的排骨飯與書報攤電話

她印出 20 年來全系 2000 多名校友名單,一一打電話、發 Email。紐約的冬夜裡,她在下雪的街頭啃著昂貴的排骨飯,心裡酸澀——在台灣,她是《蘋果日報》的風光記者;在美國,卻連這頓飯都得猶豫。

雨中躲進書報攤時,她發現報紙上有「發行人」與「廣告電話」,靈機一動全買回去,逐一打電話約見。這招讓她見到了《紐約時報》CEO、CNN 副總……雖然大多在裁員期無法提供職缺,但她發現:直接行動,總會換到門縫

她甚至用記者身份申請展會的媒體證,好一次接觸幾百人。即使一個月後全無收穫,她仍帶著這段經驗回到芝加哥。


五、為自己量身的職缺

想起還沒正式見過的 Peggy,她決定再出手。這一次,她先訪問對方雜誌的讀者、廣告商,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商業計畫,提案中形容需要一位「懂媒體、懂行銷、不會太貴」的人選——「剛好」就是她自己。

Peggy 當場給了她 Contract 工作,成了她在美國的第一份職缺。

這份工作不是運氣,而是她一次次主動累積的結果——從免費實習、守在會場門口、到兩千人名單的逐一敲門。她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看沒有的,先看自己有的。」


六、創業前的伏筆——從冒牌者症候群到持續進修

在美國大公司裡,阿雅一路從行銷、產品經理做到主管,帶領工程、設計、行銷團隊。即使履歷耀眼,她仍有「冒牌者症候群」:擔心自己不會寫 Code、怕技術團隊不服。但她選擇六度修習程式課程,即使被下屬半開玩笑地勸「別再上了,作業都是我們寫的」。

她用行動掩蓋不安,用專業與成果贏得團隊的信任。這段在大公司累積的跨領域經驗,也成了日後創業的養分。


七、靈光一閃的創業契機

離開大公司創業,並不是一時衝動。阿雅長年使用美國的服裝租賃服務,體驗到它對環保與生活便利的價值——不必堆滿衣櫃、不用洗衣服、旅行時直接寄到飯店。

可她也發現,市面上的服務多針對「喜歡時尚」的人,流程複雜,要自己在幾萬件商品中慢慢挑。於是她問自己:

「如果把服務設計給懶得挑、卻必須穿得好看的人,會怎樣?」

調查證實,她想像中的族群確實存在——業務、律師、老師、單身男,他們忙碌、社交活躍、沒有時間研究穿搭,但願意為「方便」付費。


八、夥伴與第一個客人

她找來芝加哥大學 MBA 同學 Phoebe,一個對環保同樣有熱情的合作夥伴。兩人先用 Shopify 架了網站,放上等候清單。

沒想到,感恩節前後,一位叫 Michael 的用戶連續催促:「我已經等了兩個月,趕快讓我用你們的服務!」那時公司連倉庫都沒有,她乾脆衝去百貨公司買衣服,親手寄給對方——那就是第一位付費客人。

接下來,她們用百位測試用戶去驗證服務流程:AI 選衣、訂閱制寄送、倉儲與物流需求。然後,開始籌資。


九、籌資——從幫別人介紹客戶開始

有一次,阿雅幫一位 AI 攝影機創業者介紹了多個潛在客戶,對方感激之餘,才想起她原本是來求介紹投資人的。於是,他牽線給知名創投 Berlin Capital。與創辦人半小時的會談,就拿下百萬美金的投資。

這筆錢,讓公司在第一年就達成年營收十倍成長,搬進倉庫,與三百個品牌合作,服務全美。


十、第一批品牌的誕生

剛創業時,哪個國際品牌會跟一間小公司合作?阿雅搬出老招——站在展會記者室外守人,送資料。雖然一開始被拒,卻在上了當地 ABC 晨間新聞後,主動吸引了加拿大品牌洽談,成為首位合作夥伴。品牌名單從一到三百,靠的都是這種「先打開一條縫」的堅持。


十一、創業的真相:修正、再修正

創業導師曾告訴她:「你的題目 100% 是錯的。」意思是——一開始不可能想對,必須邊做邊修正。

她以為自己賣的是衣服,後來發現賣的是「服務」;以為客戶是宅男,實際是忙碌社交人士;以為供應商最看重的是庫存變現,結果他們更在乎「市場情報」——訂閱制讓消費者願意給真實反饋,這些數據比銷售額更有價值。

「我們不是服裝公司,是數據公司。」

AI 能分析過去的穿搭偏好,品牌能提供未來流行趨勢,租賃公司知道衣服在實際穿洗後的品質變化。三方結合,形成量身訂製的專屬資料庫,讓 AI 推薦不只是準確,還能持續成長。


十二、信任自己,比什麼都難

阿雅承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不是營運,而是「相信自己」。

在大公司,她有頭銜、有資源;創業後,每天面對的是拒絕、懷疑與不確定。外界的意見多到足以淹沒原本的判斷,她必須在聽取建議與堅持直覺間找到平衡。

就像她在創業比賽總決賽上,因為腦中想著「第幾位評審曾問過這個問題、答案在哪頁附件」,反而答不出自己早就知道的答案——那是一次深刻的提醒:當下,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回答。


十三、從雪地到矽谷

回望那段在紐約雪地裡啃排骨飯的日子,與今日坐在矽谷 AI 新創的會議室,阿雅說:

「沒有人天生會的,現在不會,不代表以後不會;只要不放棄,就還有機會。」

她的人生策略很簡單——先看自己有的,不糾結沒有的。有了「有」,就有下一步的理由;走著走著,「有」會越來越多,「沒有」自然會被填滿。


【精選金句】

「我算得出失去的現在,卻算不出得到的未來。」
「不要看沒有的,先看自己有的。」
「不放棄,就還有機會。」
「你的題目 100% 是錯的——但沒關係,創業就是修正的過程。」
「我們不是服裝公司,是數據公司。」
「當下,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回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17會員
226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8/13
在職場裡,我們常戴著微笑的面具,默默吞下委屈與疲憊,直到身體替心靈發出警報。 這是一個關於「情緒內耗」的故事,從壓抑到崩潰,再到慢慢學會鬆手、呼吸。 願你讀完後,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Thumbnail
2025/08/13
在職場裡,我們常戴著微笑的面具,默默吞下委屈與疲憊,直到身體替心靈發出警報。 這是一個關於「情緒內耗」的故事,從壓抑到崩潰,再到慢慢學會鬆手、呼吸。 願你讀完後,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Thumbnail
2025/08/12
在這個人人渴望快速致富的時代,他卻選擇了一條慢慢走的路。 這不是懶惰,也不是保守,而是一種看透人性與市場後的堅持。 從眼科醫師到財經作家,綠角用一生驗證:穩定,才是投資最深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12
在這個人人渴望快速致富的時代,他卻選擇了一條慢慢走的路。 這不是懶惰,也不是保守,而是一種看透人性與市場後的堅持。 從眼科醫師到財經作家,綠角用一生驗證:穩定,才是投資最深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12
他用三本書,走完從「自負覺察」到「人生成為」再到「享受蛻變」的旅程。 從病弱少年到作家、主持人、運動愛好者,豪哥以故事解鎖生命的韌性與智慧。 在變化無常的世界裡,他教我們用覺察看見、用行動應變,並在過程中學會享受。
Thumbnail
2025/08/12
他用三本書,走完從「自負覺察」到「人生成為」再到「享受蛻變」的旅程。 從病弱少年到作家、主持人、運動愛好者,豪哥以故事解鎖生命的韌性與智慧。 在變化無常的世界裡,他教我們用覺察看見、用行動應變,並在過程中學會享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從學業挑戰與自我探索出發,學習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技能,作者強調自我認知和了解個人優勢的重要性,適合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讀者。
Thumbnail
從學業挑戰與自我探索出發,學習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技能,作者強調自我認知和了解個人優勢的重要性,適合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讀者。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因為個性內向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然而創作改變我的人生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因為個性內向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然而創作改變我的人生
Thumbnail
數學神童如何走過生死關頭,自我接納,並創造喜歡的工作
Thumbnail
數學神童如何走過生死關頭,自我接納,並創造喜歡的工作
Thumbnail
你在人生中感到迷惘嗎?想著下次求職該怎麼辦嗎?這本書作者針對人生方向給了一些思考工具,我則是根據這些內容解構再結構!今天這篇會講如何建立連結(求職)。如果你還沒看過(上)篇,建議先看(上)篇,把「理想自我」先找出來,再來看這篇會比較適合喔!
Thumbnail
你在人生中感到迷惘嗎?想著下次求職該怎麼辦嗎?這本書作者針對人生方向給了一些思考工具,我則是根據這些內容解構再結構!今天這篇會講如何建立連結(求職)。如果你還沒看過(上)篇,建議先看(上)篇,把「理想自我」先找出來,再來看這篇會比較適合喔!
Thumbnail
人生長到可以做夢再醒過來,短到沒時間討厭、勉強自己
Thumbnail
人生長到可以做夢再醒過來,短到沒時間討厭、勉強自己
Thumbnail
我是一位在科技業上班的研發工程師,在空閒之餘我會來這裡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在方格子這個園地我會分享,槓桿投資、自我成長、旅途生活、政治評論與陪伴憂鬱的女孩,內容十分豐富,我相信在這個園地可以找到你所屬的一扇窗 座右銘 想著變與不變,唯一能回去的只剩可逆反應的物性 其它任誰也抓不住
Thumbnail
我是一位在科技業上班的研發工程師,在空閒之餘我會來這裡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在方格子這個園地我會分享,槓桿投資、自我成長、旅途生活、政治評論與陪伴憂鬱的女孩,內容十分豐富,我相信在這個園地可以找到你所屬的一扇窗 座右銘 想著變與不變,唯一能回去的只剩可逆反應的物性 其它任誰也抓不住
Thumbnail
私立大學、沒有後門,還做大家都知道薪水不高的「行銷職」。經過多位貴人指導、各行各業朋友圈的分享、職場磨練,成功在30歲前達到年薪百萬的目標!這是一篇經驗&小心機分享。
Thumbnail
私立大學、沒有後門,還做大家都知道薪水不高的「行銷職」。經過多位貴人指導、各行各業朋友圈的分享、職場磨練,成功在30歲前達到年薪百萬的目標!這是一篇經驗&小心機分享。
Thumbnail
有些事情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學會捨棄;但不代表要全然丟棄,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位置。 在實習機構和一個姐姐聊天,得知她原來是念資訊類科系,甚至還是留學美國的高材生;但回到台灣後,她選擇花五年時間,一邊兼職考上公務員,做著和之前全然不同的事。
Thumbnail
有些事情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學會捨棄;但不代表要全然丟棄,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位置。 在實習機構和一個姐姐聊天,得知她原來是念資訊類科系,甚至還是留學美國的高材生;但回到台灣後,她選擇花五年時間,一邊兼職考上公務員,做著和之前全然不同的事。
Thumbnail
面對生命中的轉折點,您是否曾感到迷茫與不確定?是否在選擇穩定與追尋熱情之間掙扎?或許您會問自己:我應該遵循內心的呼喚,還是走一條更加穩妥的道路?這篇文章將帶您進入一個大學生的世界,在資管與中文領域之間徘徊、探索自我。我的故事或許能給您一些啟示:在尋找人生道路時,我們應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Thumbnail
面對生命中的轉折點,您是否曾感到迷茫與不確定?是否在選擇穩定與追尋熱情之間掙扎?或許您會問自己:我應該遵循內心的呼喚,還是走一條更加穩妥的道路?這篇文章將帶您進入一個大學生的世界,在資管與中文領域之間徘徊、探索自我。我的故事或許能給您一些啟示:在尋找人生道路時,我們應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