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六章記載耶穌使五千人吃飽、在海面上行走,以及祂關於「生命的糧」的教導。本章將神蹟與教訓連結起來,顯明耶穌是滿足人最深生命需要的救主。以下分三段探討屬靈意義。 一、五餅二魚的神蹟(約6:1–15) 耶穌渡到加利利海的對岸,許多人因見祂所行的神蹟而跟隨祂(v.1–2)。面對約五千男丁的群眾,耶穌先試驗腓力,問他們可用何物餵飽眾人(v.5–6)。安得烈帶來一個孩童的五個大麥餅、兩條魚,耶穌祝謝後分給眾人,人人吃飽,且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十二籃(v.11–13)。眾人因神蹟認祂是先知,要強逼祂作王,耶穌卻獨自退到山上(v.14–15)。 屬靈反思:神蹟的目的在於指向基督,而非滿足群眾的政治或物質期待;神的豐富往往從看似微小的獻上開始;事奉與供應必須按神的心意,而非迎合人的私慾。 二、在海面上行走(約6:16–21) 傍晚,門徒渡海往迦百農,遇到狂風巨浪。耶穌在海面上走近他們,說:「是我,不要怕!」(v.20)。門徒就樂意接祂上船,船立時到了目的地(v.21)。 屬靈反思:耶穌的同在勝過環境的威脅;祂的自我宣告「是我」顯出祂的神性與權能;在生命的風浪中,我們最大的需要不是風平浪靜,而是主的同在。 三、生命的糧的教訓(約6:22–71) 眾人追尋耶穌,祂指出他們尋找的動機是因吃餅得飽(v.26),並教導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v.27)。祂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v.35) 耶穌進一步解釋,祂所賜的糧是祂的肉和血,信徒必須吃祂的肉、喝祂的血,才能得生命(v.53–54)。這話使許多門徒難以接受而退去(v.60、66),唯有彼得表明信心:「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v.68)。 屬靈反思:真正的飽足不在物質,而在與基督生命的連結;吃祂的肉、喝祂的血,是指內心完全接受並與祂生命相交;跟隨基督不在於接受容易的教導,而在於信靠祂全備的真理。
滿足生命的主 《約翰福音》第六章揭示:耶穌不僅能供應人的需要,更是生命的源頭。祂呼召人超越對物質的追求,進入與祂的生命聯合。信徒的挑戰在於——當祂的話語超越我們的理解與舒適時,是否仍堅持跟隨? 今日我們應自問:我追求主是為了什麼?我是否相信祂就是唯一能滿足我心靈的糧?在難明的真理面前,我會選擇退去,還是像彼得一樣宣告:「我們還歸從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