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創業競賽跟真實創業的差異
-
競賽,更想看到「好的領域前景」,而非「成功率」
某次參加的創業競賽,我自認團隊組成相當不錯,有技術、財務、商業跟專案管理等多方經驗的人。稍微可惜的是,大家本身都沒有什麼很大的願景或痛楚,視野也不是非常開闊-我們像一艘載滿富有經驗水手的船,不知道寶藏在何方、該往何處航行。

-
現實創業則並非如此
自那次比賽之後,我特別有所感觸。我們所注重的「創造成功」,似乎更適合用於現實的創業。在現實中開一家小餐廳、麵包店、衣服店等等,都需要你用力思考該如何「成功」。你可能對創建自己的小品牌很有一套,但創業競賽想找的並不是像你這樣的人。他們要的是對準大趨勢、大金流,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的人-如同那些新創的投資者。

-
競賽可以很捏造
然而,競賽跟現實的投資又很不一樣。競賽的 pitch 不需要誠實。你可以畫各種大餅彌補你的缺點,或是專挑評審不懂的領域去防守分數。最後你贏下了比賽,可能不是因為你特別優秀、或特別有機會創造成功,而是因為其他「更誠實」的人,被評審的質疑壓倒,凸顯了你的勝利。

我跟幾位朋友曾有過一個還不錯的 idea,一起花了不少時間去訪談、驗證市場。最後,我們了解到雖然這個市場困擾存在,但似乎沒有很「痛」,需求量也沒有非常高。因此,我們就沒有繼續走下去。
然而,這個 idea 剛好是一般競賽評審不會接觸到的領域,非常容易謊報需求、自己作為 TA (target audience) 的代言人,替他們的「痛」發聲。其中一位朋友將主題包裝過後拿去比賽,最後竟然獲得了第一名。
-
募資不能這樣搞

前面的例子揭露了一些創業競賽的弊端。當然,並不是所有競賽都如此。更何況創業家想在現實中獲得真正的投資,也並不是這麼容易。投資人跟創業競賽的評審完全不同,徹頭徹尾地檢查、了解創業家在做什麼,提案合不合理,是他們最基本的義務。
這裡想表達的是,創業競賽提供許多新創家很棒的資源。然而,競賽與募資本質上的不同,卻也容易創造出「虛假」的空間,正浪費珍貴的新創資源。

若你是年輕的新創家們,請別因為創業競賽的落敗而感到太過氣餒,這並不能完全否定你的成功機率;若你是創業競賽的評審,請更為競賽的資源與獎勵把關,將它們交給懷有真誠與夢想的人;若你是單純享受「創造自己事業」,卻不想隨波逐流、追尋大趨勢、大錢途的人,或許,世界上有其他比起「精實創業」,更適合你的路。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