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學員私下問我:「老師你有本業要忙,還有諮詢預約要接,要經營社群、準備教案和課程、做學術研究和寫作、審期刊論文,還參與教育產品的開發設計……你怎麼顧得來呀?你怎麼分配時間的?」
我聽完笑了笑說:其實我沒什麼時間管理秘訣(在看過很多書、請教過很多人、嘗試過很多招式之後...),只有一個基本原則—— 👉 少,但是更好。
以前我以為努力就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位,結果經常換來「樣樣都想顧,結果樣樣都顧不好」的結果,不然就是累個半死、需要更長時間恢復狀態。我覺得真正讓人走出差異化、創造更大影響力的地方,往往不是做得多,而是......在對的時間做得剛剛好、做得對。
這幾年我學會一件很重要的事:勇敢捨去,才有機會真正獲得更多。不是每個機會都要接,也不是每個訊息都要馬上回,當你能清楚知道什麼是你最該投入的主線任務,反而會更專注、更有成果。而且妙的是,過程可能也會更輕鬆。
很多人以為成功靠的是「時間管理」,不過時間是無法被管理的,我們能掌握的是自己的選擇,我比較相信:專注力 > 時間 > 金錢
每天都有 24 小時,大家都一樣。但真正的差別是:你把自己的心力時間聚焦在哪裡。如果你把注意力分給每一條沒那麼急的訊息、每一件別人的期待、每一則跳出來的通知,那你的成就就會默默被這些小事吞噬掉。但如果你把專注力放在:
✔️ 你真正想建立的專業
✔️ 你正在累積的作品
✔️ 你希望被記住的價值
那麼你每天大大小小的選擇和行動,看似平凡,卻會一步步為你累積出不一樣的結果。當然,這背後你可以有個好幫手:AI
你可以這樣想:「這件事有沒有什麼 AI 平台或工具可以幫我加速處理?」
不是因為懶惰(有時候懶惰其實也不是壞事),而是我們應該把時間和專注力保留給發想創意、下判斷、做策略性規劃這種更需要深度思考、更需要經驗的任務上。原則是這樣:
📌 整理大量資料、初步擬稿、分析數據、提出不同點子等 → AI 來幫忙
📌 過程中和最後的取捨、整合、轉化、呈現方式 → 自己來決定
這就是我這幾年在學校、企業做培訓講座時推廣的「人智協同模式」→ 人是主導角色,AI 是輔助工具(隨著技術和應用的成熟,已經有更多變化模式,不過今天就先不展開聊了)。你要知道你要什麼,AI 才能真的幫上忙。
這些年,我自己知道,也沒有做到「全部顧到」,不過我選擇努力做到「把重點顧好」,而且在一次次的選擇和執行中,自己也越來越清楚一件事情 → 你選擇專注什麼,成果真的就會出現什麼。共勉之囉~ : )
Dr. Soonlin
我透過一對一的優勢定位與表達訓練,協助你大幅提升演講、簡報與溝通的說服力 🎯
無論是升遷、轉職或發展斜槓副業,都能讓對方聽得懂、記得住,更願意與你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