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閱讀 Vincent 所撰有關影響力的文章,引發我近幾年的思考,我不是要推翻影響力這件事,畢竟真正走過一遭我才知道,很多事情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那麼神聖,要做到有影響力需要有些代價。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社群至上的時代,「影響力」彷彿已成為衡量個人價值與成功與否的黃金標準。企業管理與組織行為的教科書不斷教育我們如何培養影響力、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擴大效益,從而讓「影響力」這個詞彙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了可以量化、可以操作的具體指標。當時我被告知,擁有影響力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資源、更高的話語權,以及在組織內外推動變革的能力。在企業裏,我也曾經完全這麼認為。這一切聽起來無比振奮人心,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光明前景。
然而,我希望從另一個被忽略的角度來分享,影響力所附帶的心理與生活代價。這絕非僅僅是資源投入、時間管理的表層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心理承受力、價值觀選擇、生活平衡與長期自我維護的深刻課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影響力滿足了人類最深層的社會需求,被認可、被需要、擁有歸屬感與自我效能感。當我們的言行能對他人產生正向作用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愉悅與滿足感。這是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但同時,這也讓我們更容易陷入對外部肯定的依賴,一旦失去這種肯定,便會引發強烈的焦慮與不安。
而從組織企業裏來看,影響力被視為一種寶貴的「組織資本」與「個人資本」。它能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加速決策過程、為企業帶來創新與競爭優勢。然而,維護與擴大這份資本,卻需要消耗大量的「個人資本」,包括時間、精力、情緒勞動與個人隱私。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往往是許多領導者與意見領袖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影響力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它所帶來的成長潛能,然而往往與相對應的心理壓力與關係負荷並行。這篇分享,正是我個人對這份代價的省思。
隱性成本
在職涯的階段,我曾享有令人稱羨的榮光。這份榮光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透過多年努力,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種公認的專業權威與人際連結。從企業管理與組織行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成功的權力基礎建構,我利用專業知識、人際網絡與資訊流通,將我的影響力從個人的專業能力延伸至組織的決策層面。
我全情投入地扮演著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的角色,就像各種企管書籍介紹的,我為了積極向上並展現領導力:擔任新進員工的 mentor,在數百人的workshop上公開演說。在 map day 向國際企業高層與頂尖 architect 介紹我們未來的產品藍圖。我的工作跨越時區,不斷協作、即時處理危機,同時推進多個跨部門的創新專案。撰寫程式並與其他團隊展開 side project 實驗。積極參與公司的 community,與不同組織的人舉辦公司大大小小的活動。當時我深信自己的影響力正不斷向外延展,能連結更多的人與事,感覺自己正推動著有意義的改變。
這份光鮮亮麗的外衣就像社群媒體時常談論的「成功」敘事異曲同工,它們都描繪了一幅充滿成就感、廣闊人脈與完美生活的藍圖。在公司內部來看,這是一種對績效的極致追求,它滿足了領導者對策略性目標實現的渴望。而心理層次上,這份榮光則強烈滿足了我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與社會認同需求。在當時,我也沉浸在其中,將這種外在的成功視為我個人存在價值的最終證明。
然而,好比在社群媒體上那些看似完美的照片背後,往往隱藏著數十次重拍與精心修飾的過程一樣,這份榮光背後所需付出的隱性成本,卻鮮少被公開討論。當我們只關注影響力帶來的成果,而忽略其過程時,我們便無法真正理解這份力量的雙重面貌。影響力不僅能賦予你力量,同時也向我索取代價。
情緒勞動
許多人將影響力視為永遠的成就,但事實上,它是一種需要長期且持續維護的狀態。在組織裏維護它,需要不斷吞噬著你的時間與精力。
在企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時間資源配置」的挑戰。一個有影響力的領導者,其時間不再僅僅屬於自己。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產出內容(無論是文件、簡報或公開教育訓練)、參與無數次的策略會議、進行跨時區的協調事務。我當時的生活,被一個接一個的會議與專案填滿,私人時間逐漸被壓縮、被侵蝕,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
這種「永遠在線 (always-on)」的狀態,在心理學上是一種持續高壓下的應激反應。當我們的大腦長期處於這種戒備狀態,神經系統便難以得到真正的休息與恢復。起初,這種持續的高效率會帶來一種成就感,但長期下來,若創造力與熱情未能及時補充,便容易面臨心理與身體的雙重疲勞。企管理論將其視作組織資本與個人資本的雙重折舊。當你為了滿足組織的需求而過度消耗個人資源,你的個人資本便會不斷貶值。這種長期的消耗,最終會導致職業倦怠 (burnout),其症狀包括情緒耗竭、對工作失去熱情、以及成就感降低。我對布姐和最近認識的人都一直提到 burnout 這件事。
我曾有好長一段時間,即使在休假時,也會忍不住打開工作郵件,焦慮於是否有緊急事務需要處理。手機的通知聲,成為一種無形的鞭策,讓我無法真正放鬆。這種狀態讓我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細節的感受力,忘記了如何單純地享受一個平靜的午後,或是與家人朋友無負擔地聊天。這份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讓我付出了失去平靜與自由的代價。
心理素質的試煉
當你的影響力擴大時,你所面臨的就不再只是一個小圈子的挑戰,而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檢視。我當時低估了自己應該要維護這份影響力所需的強大心理素質。必須承認,我天生就不是在這一塊能夠做的很好的人。
當你站在聚光燈下,你的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會變得更加脆弱。你所面對的,不僅是支持與鼓舞,更有批評、質疑與暗流中的敵意。這是一種持續的「心理壓力測試」。有人等待著你的失誤,將其視為證明你並非完美的證據;也有人因為見不得你的成就,而暗中施壓或散布謠言。有人眼紅看你拿這麼多 bonus,恨不得耍一些小把戲要讓你難堪。這些外在的挑戰,不斷地在挑戰你的內在穩定性。這些人就像成天你在滑社群裏看到的酸民,見不得別人好,巴不得看到你失敗的樣子。
企管組織將其視為「領導者心理韌性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的核心指標。一個具備高韌性的領導者,能夠在逆境中快速恢復,從失敗中學習,並保持積極的態度。然而,對於缺乏有效心理建設的我來說,面對這些批判時,卻容易產生嚴重的焦慮、挫敗甚至自我懷疑。在不斷的往上爬時,我曾遇到團隊內部有些雜音,因為一次小小的表達失誤,而被人刻意放大。後來我陷入了自我否定,擔心這份失敗會讓我的影響力崩塌。
我後來才理解威爾史密斯奧斯卡揍人事件,丹佐華盛頓對威爾史密斯說的一句話:「當你在最高巔峰時要小心,那正是魔鬼來找你的時候。」
而我當時以為這個魔鬼是指外在他人,原來還有我的心理素質試煉,影響力的糖衣,讓我很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我忽略外在的魔鬼會影響我的情緒,更會影響決策與影響力的發揮,也間接影響了我內心的魔鬼。當我過於擔心負面評價時,你可能會變得保守,不敢再提出創新的想法,甚至會為了避免衝突而放棄原則,或是為了維持影響力而與人爭執。最終,這份影響力非但沒能讓你自由地發揮所長,反而成為一種讓你束手束腳的枷鎖。
關係成本的累積
影響力不僅會改變你與自己的關係,更會深刻改變你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在公司裏,你的社會網絡會變得更廣,但質地卻可能發生變化。當你從一個普通成員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過往真誠自然的對話開始帶著判斷與距離感。人們會用一種特殊的眼光來看待你,他們對你的期待與投射,會在無形中塑造你的自我感知。
我有遇過有人天生可以把這塊處理的很好,其碼對我的心理層面來說,不見得是如此,這種關係的轉變可能導致強烈的孤立感、社交疲勞與情感耗竭。當人們與你互動時,他們所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實的你,而是你所扮演的「有影響力的人」。他們會期待你總是充滿智慧、總是給予指導,這讓你很難再像普通人一樣,輕鬆地分享自己的脆弱與困惑。這種角色轉換,使得真正的信任與親密關係變得稀缺。
我發現,當我對朋友分享我的煩惱時,他們的回應往往是:「你這麼厲害,怎麼會有這種問題?」這句話背後,是對我 Role Model 角色的投射,而不是對我這個人的關心。久而久之,我便選擇將自己的脆弱隱藏起來,獨自承受。這份孤獨,是影響力被背看不到的另一種負擔。
自我調節
在這裏社會,不斷提醒要 growth mindset 與 proactive 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學會設定明確的目標,擴大自己的能力。影響力本身並非原罪,關鍵在於我是否具備持續覺察與承擔的能力。它如同身體鍛鍊,需要長期且有紀律的投入,而這種投入,也需要從自己的內在開始。
我還是必須承認,我天生就不是這一塊料。我不懂得「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幫助個體管理情緒、壓力與動機的內在能力。我們需要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追求影響力?我的初心是什麼?這份代價我是否願意承擔?」我們需要建立強大的心理建設,學習如何在面對批評時,不讓其動搖自我價值。這意味著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內在的成長與誠信上,而非外在的讚美與認可。
忽視這方面的鍛鍊,影響力便可能從助力轉變為負累,甚至侵蝕個人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當時沒有意識到,駕馭影響力的力量,遠比獲取它更為重要。
就像我現在經營社群,衡量影響力的重量,不會僅依賴外在的評價,如粉絲數、按讚數或收入多寡。真正的衡量標準,必須由個人自主評估。它應該是這樣一個問題:「在追求影響力的過程中,我是否變得更好了?我的生活品質是否得到了提升?我是否依然忠於自己的初心?」
唯有清楚自知,我們才能在影響力與個人生活間取得動態平衡,使其成為持續推動個人成長的力量,而非壓垮自我的枷鎖。影響力不應該是被拿來量化的指標,一種讓我們能更好地實現自我、服務他人的工具。
影響力可以成為推動個人成長,但我現在不再希望擴大影響力了,而是希望能夠深入些。我會希望強化自己的心理韌性,透過持續的覺察與自我調整。當我意識到它所伴隨的代價,並願意坦然地面對與承擔,將這份力量才能真正地為我所用,而非駕馭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