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場景:
一位部門總監面對重大決策時,總是習慣問:「你覺得呢?」「這樣做會不會出問題?」最後拖延到錯失最佳時機。
表面看來是謹慎,但其實背後藏著更深的傷痕——從小在「聽話」文化中長大,習慣把決定權交給權威,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相信自己判斷的能力。在台灣、香港或中國的傳統職場裡,這樣的影響更為明顯:小時候被要求「不要有太多想法、聽話最安全」,長大後進了職場卻被期待「要有決斷力、要扛責任」。於是,很多主管在心裡同時背著兩個聲音——
一個說:「你該果斷。」
另一個說:「別亂來,小心被責怪。」
結果,就是常見的「決策遲緩、責任轉移」,讓團隊陷入停滯。
為什麼你會失去「做決定」的勇氣?
我曾輔導過一位跨國公司區域副總,能力非常出眾,但每次遇到重大專案,他總要把決策拉到亞太區總部「再確認」。
團隊抱怨效率太低,他自己也焦慮不安,因為他明知道:拖延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後來深聊才發現,他成長過程裡習慣「聽父母的話」,父母常告訴他:「別亂做決定,會後悔的。」
於是,他在潛意識裡把「做決定」和「可能被罵、可能錯」劃上等號。
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高階主管共同的隱藏課題。
三招重啟你的「決策力」
要成為真正能扛責任的領導者,需要有意識地重建「自我決斷」能力。這裡提供三個實用方法:
- 小決策練習,重建信心
不要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大決策。先從日常工作中練習。
例如:團隊會議裡,明確拍板一個小方向,並堅持執行。每一次成功的小決定,都能累積「我可以負責任」的信念。 - 把焦點從「對錯」轉向「承擔」
很多主管卡在「怕做錯」。但事實是,沒有人能保證百分百正確。與其糾結「對不對」,不如思考「出了問題,我能怎麼修正?」
真正的領導力,不是零失誤,而是能承擔後果並帶領團隊往前走。 - 覺察背後的恐懼聲音
每次猶豫不決時,問自己一句:「這是我的判斷,還是來自過去害怕被責備的聲音?」
當我們開始能區分「真實需求」和「恐懼習慣」,就能逐步找回屬於自己的判斷力。
領導者的反思
我們常以為,領導力是「決斷如山」。但其實,真正的決斷力來自於:
👉 願意相信自己
👉 願意承擔後果
👉 願意給團隊一個可以依靠的方向
海明威說過:「勇氣,就是優雅地承受壓力。」
作為領導者,你不需要每次都正確,但你需要每次都願意站在前面,做出選擇。
與你分享
如果你常在職場上因為怕錯而不敢決定,請記住:
你的團隊要的不是一個「最安全」的上司,而是一個「能帶他們往前走」的領導者。
📌 那麼,你覺得自己在決策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 害怕做錯被責怪
B. 習慣依賴上級的指示
C. 缺乏信任自己的判斷
D. 其他(留言分享)
💬 在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請按讚
👉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正在帶團隊的朋友,讓更多領導者一起看見這份提醒。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