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個客戶是一家科技公司總監 Andy。
某次季度業績會議,他聽到團隊選擇將一個大客戶交給另一個部門負責,臉色瞬間沉了下來,語氣冰冷:「你們是不是覺得這個團隊不重要?」
團隊成員表面沉默,會後私下卻抱怨:「我們只是想分工更合理,不是質疑Andy啊。」雖然Andy最後「逼」到團隊聽從他的安排,但大家心裡的距離卻被拉開了。
事後,他私下對我說:「其實我是怕團隊被邊緣化,怕我們的努力被忽視。」
這句話,就是他真正的情緒——受傷、不安、害怕失去價值。
然而,他表現出來的卻是「憤怒」——這是一種「安全感操作情緒」,能讓人暫時感到掌控,但卻推開了人心。
憤怒是保護,不是邀請
心理學上,「憤怒」的功能是劃界線、保護自己、嚇阻他人。
它天生就不是一種拉近關係的情緒。
在家庭裡,父母用憤怒換來的「陪伴」只是短暫的,孩子的心卻越走越遠。
在職場裡,領導用憤怒換來的「服從」只是表面的,團隊的信任卻在流失。
這就是情緒的悖論:
- 真正想被理解、被靠近
- 卻用讓人想逃的方式表達
把「憤怒」翻譯成「需要」的步驟
- 先覺察原級情緒
當你感到生氣時,先問自己:「我真正害怕的、擔心的、在乎的是什麼?」
你可能會發現,憤怒的底層是渴望被尊重、被看見。 - 用真實感受取代指責語言
將「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做?」換成「我很重視這個專案,也擔心我們的努力被忽略。」
情緒表達真實,才有機會引來支持。 - 建立安全感的替代機制
列出讓自己有信心的證據(團隊成果、過往成就、核心能力),在不透過憤怒的情況下,增強自我安全感。 - 在衝突前加入「關係確認」
在溝通前先明確表達:「我很在乎我們的合作關係,所以想先聊聊我的感受。」
這一步能降低對方防衛心。
威攝得到服從,坦誠才贏得伙伴
真正成熟的領導,不是用憤怒壓住場面,而是用真誠讓人願意靠近。
當你願意卸下武裝,說出那句「其實我需要你」,你會發現,安全感來自彼此的信任,而不是情緒的威懾。
💬 如果你是領導,當團隊的決策觸碰到你的不安時,你會:
A. 用憤怒表達立場
B. 直接說出真實的感受
C. 先冷靜覺察情緒,再溝通
👉 如果你曾因情緒表達不當,而錯過與團隊建立信任的機會,歡迎在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讓更多領導者學會用真實而不是憤怒來領導。
👉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有同樣困擾的朋友們——懂得「情緒管理」的主管,團隊才會跟你走得更遠。
❤️ 如果文章打中你,請點個愛心,讓更多領導者看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