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在輔導一位中階主管時,他跟我說了一段很讓我心疼的話:
「我一生都在當個『讓主管放心的員工』,每個專案都照指令執行、加班也不抱怨。直到最近我提出一個我非常看好的新市場策略,卻因主管覺得『風險太大』而被否定,甚至暗示我不要再挑戰決策。我才赫然發現,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他的眼神裡,有委屈、有無力,更有深深的自我懷疑。這不是個案。很多職場人,其實都是長大的「好員工」——
- 習慣用迎合換取肯定
- 害怕說「不」
- 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先掂量會不會被否定
這種模式,一旦在團隊文化中普遍存在,就容易出現「外表穩定,內心壓抑」的組織現象——表面上大家聽話,實際上沒人敢挑戰現狀,創新力被慢慢磨光。
領導者的隱性影響
我見過不少主管,明明出發點是希望團隊更好,但不自覺地延續了「取悅型文化」:
- 把肯定綁在績效數字上
- 對不同意見敏感甚至防衛
- 習慣用獎懲維持秩序
短期看似有效,長期卻讓團隊失去判斷與自信,變成只會做「安全的事」。最終,團隊失去了靈魂,領導者也成了孤軍作戰。
真正高階的領導力,是讓人敢「做自己」,同時依然願意為團隊全力以赴。
五個可落地的實用做法
1. 將肯定分成「結果肯定」與「行為肯定」
- 結果肯定:針對完成的業績、目標給讚美
- 行為肯定:即使結果未達標,也肯定員工的思考、嘗試與韌性
🔹 實作:績效回饋時固定加一句「我欣賞你在……方面的表現」
2. 建立「安全提案日」
- 每月一次,員工可提出任何改善想法,無論採用與否都不扣績效、不批評
- 領導者專注傾聽、追問細節、感謝分享
🔹 實作:會議結束時統一回應「謝謝你們的想法,這些讓我們看到更多可能性」
3. 授權時清楚三要素:目標、界線、資源
- 目標:要達成什麼
- 界線:哪些做法不可碰
- 資源:可用的人力、時間、預算
🔹 實作:授權時說「這是你的任務,你有方法決定權,但要遵守這三個原則」
4. 用「事後復盤」取代「事前限制」
- 不在事前限制細節,而是事後一起分析成敗原因
- 復盤三問: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更好?下次要保留與改變的是什麼?
🔹 實作:先肯定亮點,再談改進,避免讓員工覺得表達等於被打槍
5. 將「承擔責任」納入績效評估
除了數字,評估「主動性」與「責任感」
- 是否主動提出解決方案
- 是否願意承擔跨部門任務
- 是否對結果負責
🔹 實作:在績效會談中說「我重視的不只是成果,還有你在過程中的責任感」
避免培養「工具人」文化
我曾聽過一句很打動我的話:「你是個好員工」,不是因為你完全符合主管的標準,而是因為你本來就有價值。
高階領導者真正的挑戰,不是只帶出一批「好員工」,而是帶出一群「真實的人」,讓他們願意用最好的自己,投入團隊的未來。
從今天起,試著在讚美員工時,不只看結果,還看見他們的勇氣與思考。因為,只有當員工不再為了取悅你而工作,你的團隊才會真正成長。
📌 你在職場上聽過的「好員工」定義是什麼?
A. 聽話、執行快
B. 有想法、敢挑戰
C. 願意承擔責任
D. 其他(留言分享)
💬 在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我點個讚👉
👉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正在帶團隊的朋友,讓更多領導者懂得放手,讓團隊找回靈魂。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