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務現場常有前來諮商的朋友們對於要跟心理師 講什麼? 怎麼講? 的問題感到無比的焦慮。對於我來說這個狀況其實是很常見且很可以被理解的。在多數人際互動中我相信多事時候我們都是希望透過自己的應對進退而能被對方喜歡獲肯定。在諮商中甚至會用許多話語來填補互動中的「空白」。
在走進助人專業前,我其實對這個現象習以為常,更進一步說,我自己也是這樣「焦慮」人,我很能體會那種「該你說點什麼了…」的現象發生時會有多令人不安;那些擔憂自己表達不當、擔憂被評價、擔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心情;而且這樣的心境常伴隨尷尬,有時會讓人產生:「我是不是不適合社交?」、「我好像很不會聊天…」「我好奇怪…」的自我懷疑。其實我一直想給予這些朋友們一個深深、大大的肯定,光是你願意走進諮商室並嘗試談論你自己,就已經比相當多的人更有勇氣了,因為你選擇從正面進入自己內在議題的大門。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諮商中的沉默或「卡住」可能僅是代表你的大腦正在思考與醞釀感受、這是大腦與情緒整合的過程。同時也反映你在乎與投入的程度。
在諮商中表達與談話不需要像演講一樣口若懸河。重要的是能和心理師一起看看你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 是覺得自己有責任或義務來填平談話的空白嗎?或是覺得自己應該要時刻照顧別人的感受,因此為了不讓別人尷尬,選擇用更多的話語來填滿互動?
會不會,其實你一直以來常要扮演一個照顧別人的角色,而有時忽略了自己其實也是需要被照顧的人?其實你的沉默和語塞在諮商中是被允許的。與其對它焦慮抗拒,我們不如把它當作一個對自己探索的起點,也許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為止你是怎麼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