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死-(結)在意義之海中,以「自我」為彼岸
關於「水之惡-死-」主題,至此已寫二十五回,這一回,是該結束這個主題了。
靈我人格僅代表六分之一的心願
靈我人格是屬「靈」的,而「靈」是一個比我們人類所能認知的總和還要更大的整體,所以,靈我人格的本質上,本就是屬於大整體的存在。
這也導致,靈我意識如果沒有其他諸我作為錨定的牽制與拉扯,極容易就這樣懶洋洋地,或可能無知無覺地迷失在「靈」這個意念大海,令自己遵循本能地去重歸於「靈」的這個大整體之中。
即隨著「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時間感」的感覺,逐漸消解自己對於現實世界的時間感,慢慢浸入永恆寂靜的境界。
靈修中,往好的方面說,這叫「涅槃」或「寂滅」,是種大境界。
若往壞的方向想,這叫「死之本能的嚮往」或「重歸本源的消逝」。
也有人會認為,這種捨棄肉體重歸本源的行為是——回家。
因為,我們都是漂流在外的靈魂,總想著我們出發原點的家鄉。
這份追求寂靜與回家的本能是藏在靈我當中的,是我們每個人皆有的一種,屬於人類心理基礎的思念嚮往。
但這份追求在常人心態發展中不一定會被發現,因為除了靈我外,每個人還有社會我、假我、身體我、真我與自我;依每個人的人生方向發展與基礎特質不同,靈我人格的意識不一定會處於優勢主導的位子,更多的時候,是諸我交互制衡、彼此衝突的輪流呈現。
故此,我們的自我意識,除少數心性有成者外,大多數人都會常常處於猶豫不決、選擇困難、逃避又後悔、想挑戰又怕失敗的複雜心態當中。
但這也表示,所謂「回家」的願望僅是諸我中其中一個靈我的「心願」,若分配平衡的話,也僅是一個人內在六分之一心願的份量,與其他六分之五的諸我之「心願」,如沒有偏態發展,或是經過整體心態的整合與自我對話的協調,人的內在處於衝突與矛盾的心理狀態,處於選擇困難,想做又猶豫的複雜心態當中,其實是種再尋常不過的日常。
不然,以偏態發展的靈我人格想要回歸「整體」的回家心願,單純為「回歸」或「解脫」至某處而自殺的人數,即「天堂之門」事件的死亡人數,絕對不僅於此。
各地各門各類的自殺因由
事實證明,查找世界各地的自殺原因及理由,為了「意義」而自殺的人數,相較於其他理由而言,是偏少的;為了文化信仰與文化認同,或會為了證明生存意義而自殺者,若排名一到十名,最多只能在第十名,更多時候是十名之外。
嚴格來說,因為意義迷失或缺失而自殺,還比較多。
而據我收集的資料顯示,因「意義」理由而自殺的,在不少國家都排不上第十名。
多數自殺的理由,世界各地多數均排名第一的是憂鬱症及用藥過度之因素(俄羅斯排名第一的是酗酒過度,日本則是職場過勞),其他排名前列可見的,多是人際關係與經濟困境居多,如社會孤立、失業、債務、家庭衝突或人際隔離,還有病痛的折磨等。
依地區不同,有些原因差異也很大,如中國、印度、中東及南美國家(拉丁美洲)就有女性因性別不平等待遇、性別歧視及文化壓抑而自殺的問題;南韓與英國則可見到性少數族群受到歧視的自殺;而英國、澳洲與俄羅斯的男性卻是因文化壓力不願求助而自殺;此外,南韓還有其他國家都相當少見的軍中霸凌自殺問題,在德國則是監獄自殺問題,在非洲則是暴力創傷、戰亂與難民危機引發的自殺問題,如剛果等地的戰亂。
而這其中,屬於衝動型的自殺也很常見;有些會因致命性的物品取得容易,例如在美國是槍枝,印度是農藥,在衝突時突然情緒激亢就直接採取自殺手段以明己心,或者以自殺手段宣洩一時的情緒激憤。
這我相信是有的,畢竟自己的親友中就有人生氣到開車去撞牆。
幸好,後來人沒事了。是一時的氣憤衝動。
也因如此,雖然在「水之惡-死-」的主題說了很多靈性與宗教因觀念偏誤與信仰誤導而造成的自殺,但實際上,相較於其他自殺因素,這類原因的靈性自殺不會那麼容易發生(反倒靈性他殺機率較高)。
我們用「意義」感受「活著」
而且,有點信仰也是好的。
收集自殺資料時,就常常看到許多難解的人生困境,如生活中人際困擾、家庭糾紛、被社會孤立的孤獨、學業與職場的比較壓力、就業環境的嫌棄與貶低、感覺不再被需要的無價值感、久病不癒疼痛纏身又拖累他人的愧疚感、身分與性別認同皆遭排斥的悲傷與無力、一直努力吃苦忍受不公待遇卻依然沒有任何成果的生命空虛等等。
這些感受,有些人還不只一種。
在身心被如此折磨,意志被如此蹂躪,精神也被如此侵蝕之下,少有人能夠撐得下去;有關人生種種的意義,被消磨殆盡,被粉碎成灰,被扭曲腐化,均是可能的終局。
我能體會,沒有「意義」,就很難想要活下去。
我也能感覺到,自己常常都在找活下去的意義,也常問為什麼我現在還活著?
這時,如果有個「信仰」,便很容易可以成為一個人活下去的「意義」,如果還有死後的世界可以嚮往,現在的痛苦也較容易會覺得有些「意義」。
以此來看,不少宗教與靈性團體過去宣傳的「靈魂高於肉體、精神優於物質」、「肉體不過臭皮囊」、「肉體即原罪」、「身體為聚苦之器」等觀念,對於不少人來說,也是種讓自己痛苦又悲哀的人生,得到「原來如此」之「意義」上的解脫。
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肉體為痛苦之源是直觀的,也容易理解的。
當一切的折磨與痛苦有了一個「解釋」,許多人會合理化自己的處境與遭遇,有時,人生就是這樣,才能慢慢走下去。
若非當代的人類生活品質,如經濟、醫學、教育、娛樂等在不少國家都得到比數百年前更多更好的改善,恐怕也不容易出現一些對於肉體發展較為重視,也較為友善體貼的身體哲學與靈性智慧。
肉體對靈性發展的影響
而以肉體鍊魂的五行觀念來看,土剋水,肉體剋靈性。
肉體的生病或痛苦,確實會相當有可能限制或制約了靈性的發展。
例如常人肚子餓、想睡覺、嘴巴渴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壓過靈性與精神,變成只能先滿足肉體需求的動物。
一個長久受病痛折磨的人,要他去發展一些協助人類整體變得更好、更有意義的事物,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肉體的意欲所求是「永續穩定」,對於靈性意欲所求的「整體進化」,算是保守派。
土性人格是成就型人格,重成果,相較於水性的感覺型人格,會為了追求穩定的成果,或為了配合他人需要,而去壓抑水性人格自我的種種感覺,使靈我人格原本的特性難以發揮。
所以,當過度認同水性特質發展,即往「靈」的方向過度地深入研修,造成靈我人格偏態高亢的提高後,靈性將會反侮肉體的特質,壓制肉體原本的需要,造成靈魂要高於肉體的心智狀態。
因此,不少偏態發展的靈性教誨中常出現否定肉體的言論,也就不難理解了。
以思慮為舟越渡意義之海達自我之彼岸
最後,雖然我建議接觸靈性與神祕體驗最好是四階中期後再接觸為妙,但那是指深度的靈性體驗。
最主要,是因還沒有形成夠明確與肯定的自己前,學習深度的靈性體驗,相當容易被「幻象」吞沒而失去對自己個人的認同。
可是,人需要「意義」方有生存的動力,也要有生活有「意義」才不會每天活得像是等死的行屍走肉,還有些人則已瀕臨崩潰邊緣,他們則需要「意義」來讓自己得到每天還可繼續努力下去的希望。
這些,靈性、哲學與宗教是較能提供相關「意義」的。
不過現在的娛樂也能提供不少活下去的「意義」與「樂趣」,而某些「沉溺」與「沉浸」,也能療癒辛苦與受傷的心靈。
所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如何選擇才會對自己當前的人生最為有利,學些什麼,精進什麼,才能讓自己在未來有幸福的可能,還是要依賴自己去做決定。
但至少,最好是自我覺察的能力先培養起來。
也就是至少升上第二階之後。
有了自我覺察,或是自我覺知,至少可以在「沉溺」保持清醒,在「幻象」保持觀察,也能在別人的「虛妄」中保持自己的主見。
有句話,雖然貶低了肉體的存在,但對於自我覺察的精進還是很有用的——即「我思故我在」。
很多被靈性洪流吞沒者,大多都是放棄思考者。
這由前述邪教信仰下的教徒狀態可證之。
思考屬「土」,思慮的情緒連結即是「土」。
土剋水,故而以「我思故我在」去精進自我覺察的能力,能剋制「靈性洪流」的吞淹,使自己在靈性與宗教的意義之海裡,既能倘佯於其中,又隨時能有一片名為「自我」的土地能夠上岸。
或許,可能在某天,這個「自我」將成為所謂的「彼岸」之所在,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