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人被逼到崩潰極限,才會去思索,是什麼把自己逼到絕境? 那時候,看見自己的內心,是從來沒有發現的潛在心理,而這樣的潛在心理,是那麼難以接受,羞辱感十分強烈,然後,在面對與逃避之間,決定成長與退縮。 經歷了生命的低潮,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堪,願意愛自己,願意畫清界限,把對外付出的一切,收回到自己身上。 在不斷選擇中,從無意識地被控制,到有意識地抉擇,慢慢走出一條新生的路,再也不回頭。 原來,我從來不懂得愛是什麼,只是被吸引到那些人身邊,然後,一次次受傷,把自己消耗掉,以為這樣,我就能得到我的渴望。 然而,殘酷的現實,終於讓我醒過來,我本自具足,何需向外求取? 從此,我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平靜,也越來越清淨。 看見榮格關於共情者與自戀者的相互吸引,也就恍然大悟,所有的答案都在內心的渴望,無意識地成為拯救者,最後,精疲力盡之下,為自己而活,不再期待,不再向外,而是真正有意識地活著。
於是,共情者與自戀者的雙人舞蹈,共情者終於從拯救者的角色,付出太多,失去自我,犧牲自我中離開,看見自己的渴望與被愛的需求,而找回自己,愛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最後得到真正的自由。 分析,以榮格的心理學說明
為什麼共情者總被自戀者吸引?
榮格心理學分析 1. 共情者與自戀者的舞蹈 意涵:共情者(Empath)與自戀者(Narcissist)的關係,其實是一種互相吸引的心理動態。共情者容易進入「拯救者」角色,試圖修補對方的破碎;而自戀者則無意識地尋找願意無限給予的人。 榮格視角:這是「陰影投射」的舞台。共情者將自己內在被壓抑的渴望與匱乏投射在自戀者身上;自戀者則將脆弱與依賴壓抑在陰影裡,轉而展現出過度膨脹的自我。 2. 共情者的拯救角色與自我犧牲 意涵:共情者陷入「人格面具」的陷阱,把「我是善良、無私、能夠治癒他人」當作自我價值的來源。 榮格視角:這是典型的 面具與陰影的分裂。表面上(面具)是奉獻與愛,但在陰影裡卻隱藏著「被需要、被愛、被肯定」的渴望。過度拯救,反而成為自我迷失。 3. 離開:看見自己的渴望與需求 意涵:當共情者意識到自己不只是「給予」的一方,也有「渴望被愛」的需求,這是一種自我覺察。 榮格視角:這是 陰影整合 的開始。她看見了自己原本壓抑的需求,承認「我也想被愛」,從而打破「只能付出、不能索取」的單一角色。 4. 找回自己,愛自己 意涵:不再依賴拯救他人來證明自我價值,而是能夠接納自己完整的光明與黑暗。 榮格視角:這是「阿尼瑪/阿尼姆斯」的轉化。共情者不再在外部尋找失落的另一半,而是開始在內在建立對自己靈魂的連結。 5. 活出真實的自己,得到自由 意涵:脫離共依存的關係,不再陷入情感的囚籠。 榮格視角:這是 個體化(Individuation) 的階段。共情者整合了面具與陰影,學會既能付出,也能保有邊界;不再被他人角色綁架,而能真實地展現「我是誰」。 總結 在榮格心理學裡,這段旅程其實就是 從投射到整合,從失落到覺醒,從面具到真我 的過程。 舞蹈開始:投射與面具 → 吸引、糾纏 中段:陰影浮現 → 犧牲與失落 覺察:看見需求 → 開始整合 終點:自愛與自由 → 個體化的完成
故事:水鳥與鏡湖的寓言
🌿 在這寓言裡:
雄鳥 → 自戀者(吸引卻需要不斷被補足) 鏡湖 → 婚姻的幻象(看似美麗卻映照出迷失) 羽毛耗盡 → 自我犧牲與枯竭 湖的聲音 → 靈魂的召喚 重新飛翔 → 個體化、愛自己、成為完整
姜音的故事:回歸靈魂的旅程
姜音二十歲出頭時遇見了他。那時的他,如同陽光照耀在冰河上的第一縷光,閃爍、耀眼,甚至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他自信、風趣、充滿力量,彷彿能帶她走出內心的空洞。姜音很快沉浸在這場愛情裡,深信自己遇見了生命中的歸宿。 然而,在這份光芒之下,潛藏著陰影。他需要被仰望、被肯定,需要她無盡的關注與付出。 而姜音,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拯救者」——她相信,只要給予足夠的愛,他終將療癒、終將改變。 三十年的歲月裡,她用盡全身心去支撐這段婚姻。 她收起自己的渴望,壓抑自己的夢想,忍受被忽視的孤寂,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成全他、守護家庭。 直到有一天,她在鏡子裡看見一張陌生的臉,心中泛起一種不可思議:「我怎麼會迷失到這個地步?我已經不認得自己了。」 那一刻,她聽見靈魂深處的呼喚:「回來吧!回到你自己。」 這股渴望如此強烈,推動她做出最艱難卻最真實的決定——離婚。 離婚之後,空虛與傷口一起湧上心頭。她看見自己在婚姻中傾盡一切,卻換不來珍惜,內心深深受創。 她哭過、憤怒過、懷疑過自己的價值。 但慢慢地,她開始理解:這些淚水不是失敗,而是靈魂的洗禮。 她開始練習愛自己——不是透過他人的眼睛,而是透過自己的心。 她重新拾起年輕時放下的興趣,走進山林、畫室與書房,學會在孤單中與自己對話。 她允許自己軟弱,也允許自己渴望。她不再需要面具,不再壓抑陰影,而是擁抱所有的自己。 最終,她明白: 自由不是離開某個人,而是找回自己。 愛情不是犧牲,而是兩個完整靈魂的共舞。 當她在夕陽下輕聲對自己說:「我愛你」時,眼淚滑落臉龐,但那是喜悅的淚。 因為她終於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人。
👉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榮格所說的 「個體化歷程」:
遇見自戀者 → 陰影的投射 三十年付出 → 面具與自我迷失 選擇離婚 → 靈魂的呼喚 受傷與療癒 → 陰影的整合 愛自己 → 找回真實自我 成為完整的人 → 個體化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