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我不行」,真的等於事實嗎?
阿倫是專案經理,今天例會要做專案簡報。他花了整個週末準備,心想「這次應該能被主管看見吧」。
然而,簡報才進行五分鐘,就被主管打斷:「這裡的數據推論不完整,要重算。」全場陷入沉默,阿倫腦袋一片空白,只覺得臉頰發燙。
散會後,他悶悶地對同事說:「我果然不適合做簡報,我永遠都做不好。」這句話,就像一顆重錘,把他的信心狠狠砸進谷底。那天晚上,他翻來覆去睡不著,腦中只剩下自責與否定。
熟悉嗎?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時刻:一個錯誤、一句批評,就讓自己掉進「語言陷阱」,把一次挫折放大成「永遠不行」。

為什麼語言比挫折更致命?
失敗本身往往只是一件事,但我們給它加上的語言,卻會放大它的力量。
- 「永遠」讓一個小錯誤變成一生定局。
- 「一定」讓一次回饋變成針對個人的攻擊。
- 「全是我的錯」讓人背上不必要的包袱。
這些語言像有色眼鏡,讓我們只能看見失敗的陰影,而看不見改進的可能。久而久之,語言就不只是描述,而是成了「自我暗示」。
好消息是:語言能重構。只要換個說法,就能把挫折轉化為推動力。這就是 LIFT 四步驟。
LIFT 四步驟:讓語言舉起你,而不是壓垮你
1. Label — 辨識絕對語言
先抓出那些「陷阱詞」。
- 原想法:「我永遠都做不好簡報。」
- 重構後:「我這次簡報不理想,但我有機會改善。」
👉 把「永遠」換成「這次」,就像在地圖上標記錯誤路口,而不是把整條道路劃掉。
2. Interpret — 調整主觀敘事
很多時候,讓我們受傷的不是事實,而是自己下的結論。
- 原想法:「主管一直針對我,就是討厭我。」
- 重構後:「主管的回饋可能是針對成果,而不是否定我個人。」
👉 從臆測轉成可能性,就像換一副眼鏡,你會發現原本模糊的世界,其實還有其他色彩。
3. Face — 承擔部分責任
遇到失敗,我們常陷入全盤自責,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 原想法:「這專案失敗全是我的錯。」
- 重構後:「我在流程上有疏忽,但整體也涉及溝通與資源問題。」
👉 把責任拆開,承擔能控制的部分。這就像搬重沙發,不是自己一個人硬扛,而是找準能抓的角落,剩下的靠團隊一起。
4. Transform — 轉化為學習機會
最後一步,是把語言推向未來。
- 原想法:「我又搞砸了,沒救了。」
- 重構後:「這次提醒我檢查流程,下次能避免同樣錯誤。」
👉 這就像跌倒時,不只是拍拍灰塵,而是記住「是哪塊石頭絆了我」,下次就能避開。
為什麼叫 LIFT?
因為它能「舉起(LIFT)」你,避免掉進語言陷阱:
- Label:拆掉絕對語言。
- Interpret:還原事件真相。
- Face:承擔能控制的部分。
- Transform:把錯誤變成資源。
金句提醒:語言是心靈的導航,你怎麼說自己,就會把自己帶到哪裡去。
收尾啟發:換句話,就是換一種命運
阿倫開始練習 LIFT。當他把「我不行」換成「我正在學習」,心裡的重擔立刻減輕。慢慢地,他的簡報能力真的在進步。主管看見的,不只是數據更完整,更是他「愈挫愈勇」的態度。
在職場裡,挫折永遠不會缺席。但你能決定,它是讓你跌倒的石頭,還是讓你成長的踏腳石。
請記住:下一次遇到困難時,先停一下,換句話。因為那一句話,可能就是你翻轉未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