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白露節氣,晨晚的空氣中多了一股清爽與涼意,樹影的顏色也悄悄轉換,從夏日的翠綠過渡到初秋的金黃。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最能明顯感受到「陰氣漸盛」的時節,陽光依舊明亮,但氣溫開始逐步下降,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斂。這個時候,養生的重點便從清熱轉向「潤燥、養肺、保暖」,飲食上也適合選擇性味甘、質地柔和的食材來調養身體。
在這樣的節氣中,有一種日常常見的蔬菜,其實正值最美味的時候——那就是白蘿蔔。雖然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白蘿蔔,但白露節氣前後的此時,白蘿蔔最好吃,口感清甜多汁,沒有生辣與辛嗆,入口清脆爽口,煮熟後更是綿密細緻。這段時間的白蘿蔔不僅是老祖宗眼中的「秋日小人參」,也是中醫與民間智慧裡最推薦用來「潤肺止咳、消食順氣」的天然好食材。
白蘿蔔性涼,味甘微辛,入肺、胃經,有助清熱化痰、消食下氣。對於秋燥造成的喉嚨乾癢、咳嗽、鼻子過敏、便秘、口乾舌燥等常見不適,都有很好的調理效果。不過也因為它性偏涼,所以體質虛寒、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建議搭配一些溫潤的食材與烹調方式,讓白蘿蔔的養分能夠「溫而不寒」,更適合在初秋進補。而在 阿育吠陀的養生觀念 中,白蘿蔔也有著不同的詮釋。
生吃白蘿蔔時,會增加身體的「風」(Vata)與「火」(Pitta)元素,容易讓人感到腸胃蠕動加快、能量躁動甚至上火;但當白蘿蔔煮熟後,它則轉化為滋潤的「水元素」(Kapha),不僅溫潤柔和,也更能安撫乾燥與不平衡。
因此,在這個秋燥的季節裡,白蘿蔔宜以「煮熟」的方式來食用,才能真正成為養肺、養心的佳品。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道人氣又簡單的家常料理——薑香紅棗燉白蘿蔔。
這道菜選用了三種食材:白蘿蔔、老薑與紅棗,搭配香油炒香、慢火燉煮,不但香氣十足,也非常溫潤養生。白蘿蔔切滾刀塊,保留口感與水分;老薑切絲先爆香,溫中散寒、活血驅風;紅棗則補氣養血、潤燥健脾,三者搭配,正好平衡白蘿蔔的涼性,成為秋日餐桌上暖心暖胃的一味。
以下是簡單的作法:
- 白蘿蔔去皮切滾刀塊,紅棗洗淨去核備用,老薑切絲。
- 熱鍋後加入適量橄欖油,放入薑絲炒香至金黃微焦。
- 倒入白蘿蔔塊,大火快炒一會,讓表面微微焦香。
- 加入幾顆紅棗與適量水(讓鍋底有水可悶煮即可),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煮約 15–20 分鐘,直到蘿蔔變軟。
- 起鍋前加入素蠔油、一點鹽調味,即可上桌。
整道菜不需太多調味,靠的是食材本身的香氣與自然甜味。
煮熟的白蘿蔔吸收了紅棗與薑的香氣,口感軟嫩卻不糊爛,咬下時會微微回甘;
湯汁更是清澈甘甜、潤而不膩,是非常適合全家大小在初秋時節享用的一道家常好菜。
這個季節,是保養肺部最好的時間。
肺屬金,金旺於秋,肺主皮毛、開竅於鼻。
白露時分氣候轉乾,肺氣最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阿育吠陀養生觀念也強調「秋養肺」,也提醒我們這段時間更要注重補水、潤燥、避免過度辛辣或油炸的食物。
像這樣以白蘿蔔為主角,搭配紅棗與薑絲燉煮的料理,不僅順應節氣,也符合中庸養生的飲食之道。
飲食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與自然共呼吸、與身體對話的方式。當我們願意在餐桌上多一點心意,挑選當季的好食材、用溫潤的方式烹調,便是在為自己與家人點一盞心光。
這盞光,不耀眼,卻溫柔而持續,照亮我們日常的平凡生活,也滋養我們內在的安定與健康。
🌿 願每一餐的心意,都能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心光。
今天的你準備煮什麼食材呢?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