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剛剛去傳統市場逛了一圈回來買了一些水果,最近香蕉實在有夠便宜,我買了兩串居然不到30元,而且還是台中蕉,可以繼續嘗試格友發布的食譜
另外芭樂最近也是盛產期,平均一顆在10元左右就買的到,文旦也剛冒出來,有種中秋節的氣氛準備到來。週日打算去東北角貢寮空拍,之前因為核四的關係禁飛,大概在一年前解禁了,希望有個好天氣讓我順利成行,哈哈哈哈。
===========以上為閒聊線,以下正文開始===========
前陣子跟我朋友聊天,他說:「我覺得我這個人真的很沒紀律,很多事情想做但都沒堅持下去。」
他語氣有點自嘲,像是對自己失望,但也像早就認定「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設下目標、列好計畫,後來卻沒有如同我們想像中的改變的過程,我也經歷過。
或許是因為我們用的是「結果導向」的模式,而忽略了「認同導向」的力量。

用身份認同讓改變發生
🔍 兩種行為決策模式:結果 vs. 認同
當我們做出行動選擇時,常常依賴兩種決策模式:
1️⃣ 結果模式:這是我們熟悉的理性計算,透過衡量成本與效益來追求最大滿足。像是「如果我現在戒糖,兩個月後就會瘦3公斤」。
2️⃣ 認同模式:這更貼近人心的運作方式,思考的是「我是誰?我在哪?你要對我做什麼?」
抱歉,我拉回來...
認同模式思考的是:「我是誰?現在是什麼狀況?在目前狀況中,我這樣的人該怎麼做?」
當我們說「我是一個健身的人」、「我是個會準時交報告的人」時,我們不是在陳述行為,而是在講述自己是誰。來看看下面幾個認同模式起到的莫大作用。
Don't mess with Texas:從「你該」到「我們不做這種事」
德州政府曾經苦惱於公路上的垃圾問題,一開始試圖用「不要亂丟垃圾,才是好公民」的說法,但對18-24歲的年輕男性毫無效果。
直到他們轉換策略,找來一群牛仔/美式足球員拍攝廣告: 撿起垃圾徒手壓扁啤酒罐丟入垃圾筒,然後以極具男子氣概的語氣說出:「Don't mess with Texas(德州不是讓你來亂的)」這句話透過粗獷口吻和強烈的地域認同感,讓這群年輕人覺得:身為德州人,我們不亂丟垃圾。
這不是規範的灌輸,而是身份的呼喚。
🦜 聖露西亞鸚鵡:當物種保育成為全民身份象徵
在加勒比海的聖露西亞島,當地政府與生態學者一同推動鸚鵡保育計畫。他們並不只靠法律,而是打造了一整套「情感認同」行銷:將鸚鵡做成T恤、貼紙、帽子,讓聖露西亞鸚鵡成為國鳥還有島民的吉祥物。
🧡「這是我們的鳥,我們要保護牠🦜」
這讓原本冷漠的群眾,變成主動投入的保育者,本來會拿彈弓對準這些小鳥的孩童轉變為看到鳥類受傷會送到林政單位。
這樣的做法讓保育不再只是「你該做的事」,而變成:「我們是保護這隻鳥的島民。」

後來聖露西亞鸚鵡順利度過了滅絕危機
🧠 身份認同:讓改變從內而外
我們常聽到:「先行動,才能改變自己。」但更精準的說法是:行動創造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又強化行動。
當你每天都練習伸展5分鐘,你開始說:「我是一個有在保養身體的人。」
當你持續準時到達會議室,你逐漸認定:「我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這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從小行為中自然長出的自我信念。
⚠️ 小心那些限制性的身份標籤
身份認同既可以成為成長的力量,也可能是自我設限的藉口:
- 我是個不擅長數學的人(所以我不努力學)
- 我很怕上台(所以我永遠不嘗試)
這些「我就是這樣的人」的語句,會讓我們卡住,無法前進。
但如果你改問:「一個善於溝通的人,會怎麼做?」你就為自己開啟了一條新的行動路徑。
🎯 身份導向的行為養成法:
以下兩步驟,是從習慣心理學與認同理論中精煉出來的策略:
- 決定你想成為哪種人,比如:「我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我是個創作者」
- 建立小習慣為自己投票, 投票例子:每天固定準備午餐後水果、十一點前就寢、每天閱讀一篇文章、每三天發一篇簡單貼文。每一次選擇就是一次投票,累積起來就成為你這個人。
💬 延伸策略:
- 使用「言出必信效應」,把你想成為哪種人說出來給朋友聽,或發在社群上。
- 建立一個支持圈,比如加入一個習慣養成社團或者由該身份組成的社團,大家互相給建議也會強化自我信念。
🌱 小結:
習慣養成,不只是事情做了沒,而是你透過這個過程,成為了什麼樣的人。
與其追逐「結果」,不如從「我是誰」開始,與其設立難以堅持的行為,不如為自己設計一個符合認同的起點,然後從最簡單、最小的一步開始。
你正在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