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工作經歷時常與政府單位打交道,在這次的求職過程中,為了更釐清自己的發展方向,仔細研究了幾個類似的職務名稱,也剛好藉此從企業的角度,了解職能定位與角色分工上的期待。
承接政府標案的職位:專案經理(或投標專員等類似職稱),可想像為服務政府客戶的乙方
常見於臺灣中小企業、顧問公司、產業公協會等組織,工作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階段,是否由單一職位一手包辦所有業務,需視專案規模大小及各組織內部分工而定:
一、標案/專案規劃及投標程序
根據採購法規及招標程序,撰擬標案文件、規劃預算(即報價),後續經歷主管機關評選、比價、議價、開標、簽約等流程。二、專案執行
確保專案依循合約、預算和時程,順利完成並通過驗收。涉及的面向包含:
- 專案管理:負責專案進度、預算、人力與資源的規劃、追蹤與管理。
- 跨部門協調:確保公司內部各部門(如技術、業務、財務)能有效協作,滿足專案需求。
- 客戶溝通:定期與政府機關(客戶)回報進度、解決問題、並確保專案成果符合客戶期待。
- 行政事務:處理所有與合約、請款和驗收相關的行政流程與文書工作。
由於以上工作內容的核心,都需要頻繁跟政府主管機關互動,所以不時可在求職平台上,看到一些公司以「政府關係」來指涉職務名稱。然而,就國際常見的職位功能而言,「政府關係」其實另有他意。
政府關係(Government Relations, GR)是什麼?跟政府事務(Government Affairs, GA)又有什麼差別?
政府關係(GR)及政府事務(GA)相關職缺,常見於跨國企業,尤其以科技、能源、醫藥產業居多。兩個名詞時常交互使用,但真的要細分,仍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政府事務」的定義範圍比「政府關係」廣,所以「政府事務」可涵蓋「政府關係」,但實務上各個公司可能仍會有自己的界定方式。
一、政府事務(GA)
「政府事務」在企業裡的策略層級,可大可小,目前我看到兩種說法:
(一)企業裡的政策智庫
目標是透過對政策的分析與倡議,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決策,為企業創造長期優勢。工作範圍可能包括:
- 政策研究與分析:深入研究與公司業務相關的政策與法規,評估其對公司營運的影響(機會與風險)。
- 議題倡議:針對特定法規或產業議題,撰寫白皮書或政策說帖,向政府部門或立法院提出具體的修法或政策建議。
- 聯盟建立:與其他同業、產業公會或公民團體合作,形成聯盟,共同推動或反對某項政策。
- 溝通策略:設計一套完整的遊說策略,以確保公司的觀點能被政府決策者理解和採納。
(二)維護公司與政府主管機關的整體對接關係,涵蓋政策、合規、公共事務(作為公司對政府的窗口),偏重事務管理與制度面協調。
二、政府關係(GR)
「政府關係」的工作核心是協調與溝通,目標是為公司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以便業務順利開展。主要負責建立並維護與政府各級官員、民意代表和相關機構的關係。工作範圍可能包括:
- 人脈經營:透過拜訪、餐敘或參與活動,與政府官員、國會助理、產業協會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
- 資訊蒐集:掌握第一手的政策動向、法規變革與政府採購資訊,並將其傳遞給公司內部,協助高層做出決策。
- 危機處理:當企業面臨負面議題或法規挑戰時,擔任第一線溝通窗口,進行協調與遊說,以降低風險。
- 公關協調:安排公司高層與政府官員的會面,協調出席活動、發表演說等公關事務。
跟「政府事務」相比,「政府關係」更聚焦於政治遊說與政策解讀,扮演類似企業與政府間的外交官,核心在於關係建立與維護。但從上面大致列出的工作範圍也可感覺到,兩者職能其實有不少重疊處。所以實務上,這兩個職位本身到底應該做什麼,只能端看各個企業開出來的職務需求。
延伸問題一:政府關係(GR)vs 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 PR)
在較小的組織中,「政府關係」時常被包含在「公共關係」裡,功能常常由同一個團隊甚至同一個人負責。但在大型跨國企業中,它們通常是獨立的部門,各有專精。最好的理解方式是:
一、政府關係:旨在改變政府的遊戲規則
- 關係對象:特定關係人,如政府官員、民意代表、政策制定者、產業協會。
- 主要目的:確保企業與政府間的溝通管道暢通,影響政策或為企業創造有利的營運環境。
- 核心活動:人脈經營、危機協調,活動多不對外公開。
- 衡量標準:政策走向是否對公司有利?是否成功化解負面法規?與關鍵官員的關係深度如何?
- 核心能力:高度的情商與社交能力,擅長非公開的協商與溝通。
二、公共關係:營造大眾正面形象
- 關係對象:廣大公眾,如媒體、消費者、客戶、投資人、員工。
- 主要目的: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維護聲譽,贏得公眾的信任與好感。
- 核心活動:公開溝通、媒體發稿、社群經營、品牌活動。活動多在鎂光燈下進行,目的在吸引注意。
- 衡量標準:媒體曝光量、社群互動率、品牌好感度、消費者認知度。
- 核心能力:高度的文字與媒體敏感度,擅長公眾表達與故事敘述。
延伸問題二:政府事務(GA)vs 法遵(Regulatory Affairs, RA)
前面提到,「政府事務」在有些時候,可能涉及公司層面的所有政府事務管理,包含合規性;有時,則會跟「政府關係」功能重疊,偏向倡議與遊說。但法遵具體而言,是確保產品或服務完全符合政府法律、規範與標準,常見於醫藥、生技、食品、化妝品、能源、金融等高度管制產業。主要工作範圍,在於產品註冊、文件送審、法規追蹤。
- 主要目的:被動遵守現有法規,確保企業的產品、服務和營運行為符合法律要求。
- 核心活動:法規監控、合規審查、內部稽核、文件準備。是法規的執行者與捍衛者。
- 職能定位:屬於支援或法務部門,常與法務或風控團隊合作,工作目標是避免當下的違法風險。
- 核心能力:高度的細節導向、法務知識,能準確解讀與執行法規。
其實這串職位釐清列表還能再持續延伸下去,但我想可在此先暫時打住。回到最一開始「政府關係」及「政府事務」的討論,由於當代政經環境及科技發展變化快速,地緣政治風險的評估也成為「政府關係」或「政府事務」的業務主軸之一。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幾年前台積電對外徵求政治學博士擔任「商業情報分析師」的新聞。
所以無論如何,回到求職現場,職務名稱雖然是判斷「心之所向」的第一直覺要件,但企業的實際需求為何,還是要按進去職缺看看工作內容描述(JD),以及有幸進到面試後,聽聽面試官親口吐露的心聲,才能真正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