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老師的書放在待讀清單上好久,想讀卻下意識逃避,彷彿怕觸動自己的傷口。就如同副標的提醒,每個在過度努力的路上堅持,或甚而是煎熬的人們,都是帶著自己似懂非懂的傷口在前行。有的傷口結痂,卻不時碰落,反覆作痛;有的,則或許已經習慣麻木看著自己鮮血淋漓的樣子,連對自己伸手,都再也沒有力氣,就只能這樣無能為力地看著自己,苦苦掙扎。
開卷語: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
這是本書的開卷語,書中周老師透過 8 個個案的故事,分別描述了他們從探索、抗拒、覺察,最終走向行動的經歷:
- 失去靈魂的購物公主:沒有感覺,就不會被傷害。
- 「一定要贏」先生:追求贏,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 不犯錯小姐:我只是,不想麻煩別人。
- 自我的鋼鐵先生:只要我不在意任何人,我就不會被傷害。
- 我永遠都不夠好:把自己打趴的自責小姐。
- 戴著面具的小木偶:但是,我早就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 完美媽媽:我要先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才有機會做自己。
- 不「有用」就沒有用:必須「最好」的有用醫生。
即便達到階段性目標,迎來的不是成功的喜悅,是害怕面對下一個期許的失敗
老師在前言即挑明:「『過度努力』的徵兆之一,別人都說你太努力,但你都覺得,還好。(P.20)」於我而言,因為「努力=獲得成果」,已成為一種人生方程式,甚而成為一種慣性習得的行為模式:唯有這麼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果。所以若我沒獲得成果,代表我還不夠努力。就算最終真有得到些什麼,外在環境因子何其繁多,自己反倒又懷疑起這個等式的正確性,難以肯定成果真的是自己挣來的。自我懷疑的迴圈就此展開,彷彿掉入沒有盡頭的惡性輪迴。
這是「冒牌者現象」的典型,周老師說道。老師亦於書中自云:「每個目標達到時,對我而言,都只能獲得暫時的『鬆一口氣』:既擔心自己做不到,做到了也無法享受成功,反而會更擔心別人會不會對我過度期待。於是,我沒有真的開心、真的放心的一刻,只能不停不停地向前衝。(P. 23)」
何以解憂?周老師提到了一位前輩對他影響至深的一段話:(P. 24)
「你對於自己做錯什麼,或是沒做到什麼,是非常嚴厲的。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你當成就像是剛學會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當牠走不好時,你能稍微溫柔地托牠一下,告訴牠『你可以試試看這麼走』?」
前輩的這段話,讓我回去想了很久,內心有什麼深深地被觸動了。
原來,我只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標的經驗;我從來不知道,我能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我需要被溫柔對待。
這幾年的危機處理,讓我習慣遇到困難時,第一個反應是「如何解決問題」,卻從來沒有機會,也沒有想過,我需要照顧一下我的內心,那個可能驚慌失措、或是憤怒傷心,甚至失望的自己。
這樣的反思,讓周老師給出了困難,但卻可能是鬆綁自己的潛在解答:(P.24-25)
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當我們沒辦法與自己的內心接觸,就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恐懼,「過度努力」,只是面對恐懼時的一個習慣,一個想得到安全感的防衛機制與生存策略而已。
當我們沒有好好地感受與思考,這個「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讓我們感覺到「我沒有選擇,只得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能讓我擺脫現在的困境。」
道理都懂,惟知易難行。老師自然明白。但了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選擇,才會有打破輪迴的契機。
情緒是一種保護與提醒
老師在書中引用了卡繆的一段話:
「當對幸福的憧憬過於急切,痛苦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升起了。」
忘了從何時開始,為了達成自己理想中的「專業形象」,待人處事轉向以「問題解決導向」來面對,最終在參加一些工作坊的探索後才發現,自己只對負面情緒有感知,卻無法說出自己何時擁有正向情緒。喜不喜歡?快不快樂?被問及這類問題時,我只感到腦海裡一片茫然,終是無言以對。
在醫生的個案中,周老師提到,「……當環境沒有太多的支援,而面對工作的需要,使得我們必須一直暴露在這樣的創傷下,沒時間,也沒有方式,去消化或面對這些創傷後的情緒時,這些情緒必然會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不論是憤怒、焦慮、憂鬱、難過…….」(P. 85)
「『關掉情緒』,可以將情緒隔絕開來,可以讓我們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或需要注意力的工作上,例如醫生開刀的時候,非常需要這樣的能力。但,這個能力如果長期使用,甚至因為太方便或無可奈何,使得這個能力成為生活適應的一環,隨時都處在情緒隔絕的情況下,那會讓人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而發現不對勁時,已經很嚴重了。」(P. 85)
就像是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2》所揭示的那般: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情緒,它們都是為了保護你而存在,適時地學會接納,才能長出更完整的自己。我們越不想面對的,可能越是真正重要的事物。
留給自己的提醒
P. 248
「我想,當別人希望你可以稍微依靠他們時,相信他們對你的愛,是很重要的,那會讓你產生力量。不過,你需要練習判斷,即使有的時候,對方拒絕你,並非他們不在意你,或是覺得你很麻煩,而是他們當下有困難,也有自己的需求。」
P.272-278
「這是我的選擇」,並不等於「這是我的錯」。
「有時候我們人生最難受的,是發現:原來現在的痛苦、境況,跟自己的選擇有關。對於許多人生中已經傷痕累累的人而言,要承認這件事,等於是在怪自己說:『所以現在會受苦,是你自己的錯』。」
「承認是自己的選擇,並非代表是自己的錯;只是,大部分的人,容易把『負責任』和『犯錯』劃上等號,而很難不自我批評。」
「接受並承認自己所做的選擇,且了解自己做這個選擇,可能是為了生存、或逃避一些痛苦、或害怕,而不過度責怪自己,也不逃避承認與面對。這,其實是最辛苦,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P.283
「當你一直在追逐『要更好』時,永遠都有機會看到更多不夠的時候;現在,我們要停下來,跟自己說『現在的我已經夠了,可以更好,可是不需要用這種方法來證明自己了。』」
P.294
「……當你扛下過多的責任,或別人把責任丟給你,『憤怒』其實可以提醒別人不能這樣,也在提醒你扛得太多。當你可以開始表達,大家知道你的極限在哪裡,你的界線就會慢慢建立,大家開始有機會把責任拿回去,工作也會比較順利。……你的負載是有限的,不是嗎?」
P.326-327
「他們愛不愛你,那是他們的選擇。你當然也能有自己的選擇,無關輸贏或自我價值,而是在於身為一個人的選擇。你可以選擇不愛他們,也可以選擇愛他們;當你願意為了愛他們而努力,其實是代表:你是有能力愛的。」
「所以,不是我愛了就輸了;不是我努力了,就代表我不夠有價值,需要他們的肯定。而是:那代表,我是有能力愛的。我的努力,也可以是為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