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與兒童金錢教育(一):「貨幣」作為一種獎勵制度〉2025-09-11
前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做《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顧名思義,本書的作者賴皓韋老師在擔任國小學務主任的時候,在他任職的新北市文林國小,發起了一項名為「文林銀行」的計畫。
這項計畫的想法是將校園中的榮譽、獎勵制度與金錢教育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的付出可以換得「實際可用」的獎勵,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練習支配自己的金錢,體驗「花錢的不捨」與「賺錢的辛苦」。
之所以對這本書感興趣,一方面是因為自己也有一些教育現場的經驗,深知推行這種「有爭議」的教育實驗有多麼不容易(尤其作者推行的地方還是一個有一千多名學生的體制內學校);另一方面也想要知道他推行這項制度的理念以及成效,思考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讀完書和看了一些賴老師的訪談之後,確實得到了許多啟發。但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種「結合獎勵制度的校園經濟體」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與張力可以如何處理。
所以,藉著這本書提供的一些故事與想法,我打算用幾篇文章來整理自己對「兒童金錢教育」的思考。首先,我會根據自己對書中、以及賴老師在訪談或演講中說明的理解,先從「獎勵制度」與「金錢教育」兩個面向,談論文林銀行的設立與運作方式,在後續的文章裡面,再一一討論那些可能碰到的教育理念上的張力。
【普遍存在於校園的獎勵與榮譽制度】
對我來說,這個制度首先包含一個雖然是事實,但我自己不太喜歡的前提:那就是,以當前的體制內教育現狀來說,「獎勵制度」與「榮譽制度」還是普遍存在的。
不管是考試成績、行為表現或校園服務,學校用各種集點、榮譽章和獎勵品作為誘因引導學生行為的作法是普遍存在的。我能夠明白,在相對大班、且有明確進度壓力與升學壓力的學校裡面,這些「利誘」可能難以完全避免,但終究還是一件令人比較遺憾的事。
而「文林銀行」與「文林幣」的誕生,同樣是建立在這個「難以避免獎勵制度」的前提上,賴老師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獎勵制度更有效且更有意義。所以,以下我們會暫時放下對「獎勵制度」的本質批判(如果我忍得住的話),先看看「文林幣」的制度對比於其他獎勵制度有哪些優勢。
賴老師對於常見的榮譽制度有一個觀察,他認為,這些榮譽制度很多都在獎勵表現已經很出色的同學。這些同學雖然很棒,但他們其實不太需要額外獎勵,本來就能夠表現得很好。相反地,一些表現沒有那麼突出,或許需要人「推一把」的學生,在一般的榮譽制度下,只能眼巴巴看著那些「最優秀」的人得到獎勵。
另一方面,像「榮譽卡」、「好寶寶章」這樣的獎勵,往往對低年級的學生比較有吸引力,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沒有實質效力的獎勵,在提供學生動力上也會愈來愈沒有效果。
「文林幣」作為一種改良的獎勵制度
文林幣的第一個優勢在於,它經常是以「薪資」為名目發放,譬如擔任班級的幹部、文林銀行的行員或學校柑仔店的店員,都有可能得到每個月固定的文林幣薪資。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它的意義會更加導向看孩子的「付出」而非「成果」。不是因為你特別優秀或為校爭光,而是因為你投入了你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換到你應得的薪水。
第二個優勢在於它能夠用來消費,學校設立了只能用文林幣消費的柑仔店,店裡有文具、零食等各種商品,所以你的努力不只有被看到,還能夠實際拿來換成自己需要或喜歡的東西。
這一點,就能讓它比傳統的榮譽卡更具吸引力。因為就算榮譽卡能夠換到禮物,通常也是老師幫你選好的,不太可能給你錢,讓你自己去買禮物,文林幣與柑仔店的設計,則讓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要什麼獎勵,也在過程中,練習抉擇如何使用自己的金錢。
但另一方面,這種把「獎勵」與「金錢」(雖然是只能在校園裡使用的特殊幣種)掛勾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質疑與反彈,甚至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受到學生家長「是否違反勞基法?」的質疑。
在下一篇文章裡面,我們會談論「文林幣」乘載的另一個意義--金錢教育大型體驗中的貨幣。透過對這個面向的思考,一部分的質疑可能會被消除,但也會揭示一些更根本的教育理念張力。
在那之前,如果是已經對文林銀行的故事感到興趣,想了解更多相關細節的人,可以先閱讀《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該書的文字很易讀,篇幅也不長,很多是由文林銀行推行與運作中發生的小故事所組成,相當快就能讀完。如果對書的興趣比較小,更早幾年也有一部叫做《文林銀行》的紀錄片,可以以影音的方式認識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