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們一起行動〉2025-09-06
我喜歡和孩子們一起行動,孩童的好奇心會讓我們更願意去發現,我們會主動注意到平時僅存在於眼角餘光之中的事物,也會思考、挑戰那些理所當然。
我們並非缺乏發現這些事物的能力,而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背負更多事務的重量,許多事情沒有心思注意。但孩子卻能幫助我們打開自己敏銳的一面,使我們更願意任自己與孩子們一起探索、一同發現。
不同階段的人,有不一樣的視野
我還記得,高中、大學與研究所的時期,我都有某段時間較常和學弟妹一起行動。不是特別有意識地做這件事,大概是因為高一或大一的群體總是更有活力,更願意帶著好奇心和願景在行動。
無論是一起弄讀書會、一起打球、或一起隨意亂聊,比起愈來愈死氣沉沉的「高年級」,那種歡快、充滿希望的氛圍總是更能讓人打起精神,更有動力做各式各樣的事情。
如今參與教育活動,大概也是這種感覺繼續推進下去的自然結果。隨著自己的成長,能看見更多不同年齡層的人認識事物的方式。無論離自己現在的階段乍看之下有多遠,他們並不是各種不同等級的「幼稚」,而是各自形成邏輯,一個又一個在人們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忘掉、卻具有珍貴價值的觀看視角。
只有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候,這些視角才有更多機會重回我們的意識,讓我們驚喜地想起--原來我們的雙眼曾經如此「看得到」。
回憶起為心智未被過度消磨的模樣
那不只關於好奇心,也關於一種尚未被過度消磨的心智。就像高中、大學裡,充滿期許的低年級與歷經滄桑的高年級間的差異;相較於在社會中被風吹日曬的成年人,在多數孩童的生活經歷裡,值得令人興奮的事情比令人疲憊的事情來得更多,所以更願意去探索。
但隨著我們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種種無力、失敗與被忽視的經驗之後,我們逐漸變得不敢奢望、不敢發現。直到再一次看見孩童清澈的喜悅,我們才又想起,快樂是可能的。
若能經常與這些快樂的心靈相處,讓自己也以這樣的方式活著,或許也就更不容易隨著年齡增長,不知不覺成為固守僵化的人吧?
延伸閱讀:
〈是過去也是未來:在與孩童的相處中學習〉
〈「不成熟」做為一種能力:杜威談成長與習慣養成〉
〈經驗然後語言:有無孩子的日常是不同的〉
〈無定見的實踐式學習〉
〈致「新時代」(二):分數、社群與成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