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字史上,漢字無疑是最持久、最具影響力的書寫系統。然而在漢字輻射的廣闊時空中,多個民族在其啟發與影響下創制了各自的文字,用以記錄母語與文化。這些文字大多採取「仿漢表意」的思路,既吸納了漢字的結構美學與表意特徵,又在構形與用法上有所創新。它們曾在一定時期內繁榮一時,最終或消亡、或退隱於民間,卻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而熠熠生輝。 西夏文:制度化的文字實驗 西夏文是最具代表性的仿漢表意文字。公元1036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命野利仁榮等人創制,以確立黨項族政權的獨立文化身份。其字體方整繁複,避與漢字雷同,構形以會意、音意合成為主。
西夏文在兩百餘年間廣泛用於法律、政令與佛經翻譯,留下了如《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妙法蓮華經》等珍貴文獻。隨著西夏亡於蒙古、政權支撐的消失以及書寫系統的複雜化,西夏文於明代中葉徹底消亡。儘管如此,其遺存文獻(黑水城出土文獻尤為著名)為研究西夏社會、宗教與法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史料。 契丹文與女真文:政權興衰的鏡像 遼代契丹人創制了大字與小字兩套系統(920年起),前者形似楷化漢字,重表意;後者則吸納回鶻文字特點,增添表音元素。契丹文廣泛用於國書、公印、碑銘,但遼朝滅亡後逐漸為漢文和女真文取代。 繼遼而起的金朝,女真人亦創制大字(1119年)和小字(1138年),借鑑契丹與漢字而成。它用於金代政令、碑刻(如《大金得勝陀頌碑》),卻因金亡而逐漸凋零,至明末完全失傳。契丹文與女真文的命運如同政權本身,興於建國,衰於覆亡,但它們都揭示出北方少數民族在政治建構中對文字自主性的強烈追求。 方塊壯字與古白文:民間智慧的積澱 與西夏、契丹、女真文字的「官方」性質不同,方塊壯字與古白文主要由民眾與地方知識群體創制。 方塊壯字萌生於唐代,廣泛用於壯族的歌謠、巫經、契約。其構形方式兼有借用漢字(音讀、訓讀)與自造新字,因而呈現出極大的靈活性。未獲統一規範,它主要存續於民間手抄本與宗教實踐中,至今仍在部分壯族地區有限使用。 古白文則源於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白族知識分子,他們以漢字為藍本,結合白語音義創造出獨特體系。碑刻、曲本與唱本均見其蹤跡。雖然未成官方文字,但至今仍在白族宗教文化中存留,為研究滇西社會文化提供了獨特視角。 水書:活化石般的宗教文字 水族的水書創制年代不詳,其字形部分似漢字的反寫、倒寫,因此被稱為「反書」,又大量吸收象形元素。水書主要用於祭祀、占卜與擇吉,由專職祭司「水書先生」世代傳承。它未曾超出宗教用途,卻完整地保存至今,成為研究水族宇宙觀、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所有仿漢表意文字中,水書是唯一仍活躍於儀式實踐的系統,堪稱活化石。 共同的文化意義 這些文字雖源流各異,卻在中華文明史上展現出共同的意義: 1. 多元一體的見證:文字的創制與流傳,證明了少數民族在接受漢字影響的同時,保持了自主文化的表達需求。它們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畫像。 2. 文化交流的橋樑:這些文字常承擔經典翻譯功能,如西夏文譯《論語》《孟子》,推動了儒釋文化的邊疆傳播。 3. 珍貴的史料庫:碑刻、契約、宗教文獻等彌補了漢文史料的缺失與偏見,為理解相關民族的語言與社會提供了一手資料。 4. 文字創新的實驗:從西夏文的會意合成,到水書的象形符號,這些文字展現了先民對書寫可能性的多樣探索。 5. 文化身份的象徵:創制文字往往與民族或政權的文化自覺相關,如西夏、遼、金均以文字確立自身的獨立地位。 總結 仿漢表意文字的歷史,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互動的縮影。它們的消亡並非「失敗」,而是融入更大文化體系的必然流動。今天,透過西夏文文獻、契丹與女真碑銘、壯族和白族的民間歌謠、水書的手抄本,我們仍能聽見曾經鮮活的民族聲音。它們是沉默的文字,卻訴說著多樣文明如何在中華大地上共生、融合,最終匯聚成「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大河。
■參考書簡目■一、綜合性論著與工具書(涵蓋多種文字)
此類著作提供宏觀視野,是進入此領域的優良起點。 1.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 編,《 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 王元鹿 等,《 漢字與少數民族文字》。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4。 3. 聶鴻音,《 中國文字概略》。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二、西夏文研究
西夏學是國際顯學,研究成果豐碩,以下為奠基性與代表性的著作。
1. 史金波,《 西夏文教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李范文,《 夏漢字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 (西夏)骨勒茂才 著,黃振華 等整理,《 番漢合時掌中珠》。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影印整理本)。 三、契丹文與女真文研究 此二種文字因資料匱乏,解讀難度極大,以下著作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成就。 1. 清格爾泰、劉鳳翥 等,《 契丹小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 金光平、金啟孮,《 女真語言文字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四、南方民族漢字系文字研究(壯字、水書等)
1. 張元生、梁庭望、韋星朗,《 古壯字文獻選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2. 潘朝霖、韋宗林 主編,《 中國水族文化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元鹿,《 水文奧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西夏文


方塊壯字

古白文

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