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久沒有寫長文,一時之間有點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咳。總之,這一篇文章將是「一天解決書審資料」的第一篇,基於緊接而來的特殊選才(簡稱:特選)與研究所推甄,本篇將重點放置在書審資料的呈現核心,教你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寫完一份有用的書審資料。
本文首先強調自傳與申請動機、讀書計劃部分。
開始中的開始
最一開始應該是自我介紹,我是社區高中(應該算?),並透過特殊選才錄取交大、清大、中央、中興等校系,包含部分榜首,之後推甄錄取陽明交大財金所,然後鬼轉去了美國讀研究所,以下內容是我在撰寫書審資料,或是幫助別人看書審資料時常常會被問到的問題:
- 如果你現在只是在準備初稿,建議你選擇某一個校系為撰稿的核心,這可以是你的夢校、你覺得你最合適的校系。
- 初稿建議字數:1,500~2,000中文字,再依照學校規定進行修改。
- 寫一份作為模板就好!如果你申請的領域不是跨度太大,自傳、申請動機與讀書計劃可以只在某一、二段中提及學校特色就好,其他部分可以固定,所以本質上其實就是只要寫一份,而我在推甄時甚至是沒提到學校的特色。
自傳
一篇好文的起源:脈絡與框架
不管是特殊選才還是推甄入學,自傳的框架其實差不多,我把這種格式分成三種:
#1其實是我在推甄研究所時使用的方法,實際案例可以看看下面,我附上了我當時繳交的資料範本,並適時的碼住了一些內容。
為什麼申請研究所會使用這個結構呢?
我注意到推甄研究所最重要的是研究經歷以及成績,然而成績本身不是一個可變動的因素了,所以只能從解釋研究經歷作為包裝的方式。因此我們需要放大研究經驗這部分,加上我大一時成績並不好,後來才想了辦法死讀書努力提高成績,但基於大一內容多半為基礎課程,我會害怕說,我大一的成績會不會影響到申請結果?故而我是用了部分篇幅去解釋了我這個成績的問題。另外也有朋友是使用一個折線圖去呈現自己成績的漲幅。
此外,我在校內的參與其實不多,我雖然有參與社團幹部,但並未參與迎新、宿營這種活動的舉辦,或是我認為該活動並不足以讓我花費篇幅在自傳提及,所以我其實在校內中只提到了成績與研究經驗,其餘內容全部丟到了課外,這也使得課外看起來比較亂,因此我建議如果你比較不擅長寫書審資料,可以試著單純分成校內與校外。

#2是我在特殊選才時使用的,其實特殊選才的內容我更推薦大家看這篇文以及我的整個特殊選才系列文章。正如我在文章提及,
在開始書寫備審前,可以先將自己的所有經歷整理出來。我曾經看過有人做的備審是以時間軸來做,或許這在個申上非常好,但要注意這是特殊選才,你要強調的,是你對某領域的專長、經歷,而不是你這個人人生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在特選的備審中,最常看到、最好呈現自己的是分門別類。例如:文學、資訊、數學。
也就是說特殊選才的重點其實應該要放在突出自己的能力上,所以使用這樣的架構更能清楚呈現自己的優勢在哪。

#3也是一種格式,但比起核心圍著「能力」來轉,這邊更像是圍繞著「單一事件」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舉例來說,資訊奧林匹亞國手在提到自己是國手時,就已經能夠證明自己有能力了,接下來只差提出自己在該競賽的過程,甚至不需要包裝,因為這單一事件已經能夠證明你的優秀。也有朋友是創辦組織、開發一個專案、投資報酬率超高等,如果不是比賽獲獎或是有媒體報導,可以大概提一下你做到這件事情之後的量化結果,例如你開發一個APP之後下載率是多少、擁有自己的自媒體品牌,你的互動率是多少,這些量化成果是幫助你凸顯該事件優秀的方法。
另外,雖然我是舊課綱最後一屆,所以我從來沒有寫過學習歷程,但透過一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整理出脈絡,基本上就是把#3中事件#2刪除就可以。
這裡的事件#1 #2其實代表的是兩個能力對應的兩件事情,如果你要申請的科系強調跨領域,可以試著這樣寫。

如果你看不懂也沒關係,這邊有一個方法是,先在每一段落中寫出第一句話,以#2為舉例,自我介紹第一句就是我的名字,而能力#1與能力#2就是直接說出自己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查漏補缺:基於框架塞入填充物
以下我將我推甄時繳交的資料作為範本,而實際上我在特殊選才的自傳資料是以#2為主,而推甄時是使用#1的方法。
開頭:
第一句 - 我叫什麼?我的背景?
第二句 - 我是誰?用一些標籤如何代表我?
第三句 - 我想做什麼?我曾經做過的事情?

課內:
第一段 - 成績差到好,中間經過什麼事情(我是真的有做這些事)
第二段 - 我的研究經歷

課外:
第一段 - 我的創業經歷以及遇到的困難,遇到困難後我如何去解決,順嘴提到我為什麼想讀研究所
第二段 - 另外一件事情做的原因,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式
第三段 - 其餘雜事全部彙整

直接把自己的範例放上來還真的有點害羞,但我覺得能夠快速把自傳寫出來的一個核心要點是,記得提到每一件大事時都需要有為什麼做某件事情、具體做了什麼事情、遇到的困難、結果,最後當然可以提到其他的經歷,但要鬆弛有度,要記得把更多的比例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把其他小獎變成一個順手提到的段落。
申請動機
說到申請動機就不得不提到我寫特殊選才那幾篇文時的心情與想法,基本使用申請大學時的邏輯,甚至連排版都是照抄XD可見我高中升大學時真的花了非常多心力。
我使用兩個問題概括整個申請動機。為什麼我選擇某學校(特殊選才)?在這部分,我列點列出這個校系的特色,使用我本身的經歷作佐證。除了這個學校的資源、這個系的資源,我也有提到為何我是用特殊選才這個管道。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適合某校系?同樣的,我使用自己的經驗驗證我確實有相關能力,但是我可能缺少某個部分,所以我希望能來你們學校學習。
以第一題:為什麼我選擇交大財金所?為例
在這一題中我強調了兩個點,這兩個重點也是該科系在校系簡介中有提及到的兩個層面,也就是說如果要寫申請動機,可以適時使用學校科系裡講究的幾個核心,因為該科系課程設置的核心可能就存在簡介中。
- 實務與學理並重:在交大學習的四年中,我與資財系同學一同上課,也參與xxx等,發現財金所有很多的活動,也常常聽聞授課教授提到財金所同學擁有的資源與企業合作計畫,加之四年的學習,使我了解財金所講求的實務與學理並重,例如與元大證券的合作講座等,我可以達到實務與學理並重的目標,減少學用落差,培養更國際化的管理能力與跨領域整合能力。交大財金所同時重視實務學習,是一個我非常熟悉又陌生的科系,也是我非常嚮往的科系。
- 創新與整合的跨域人才:在xxx老師指導之下,我對金融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未來也希望以此為研究方向,甚至於延伸到未來職涯規劃,在交大學習的四年,我非常喜資財系的氣氛,以及金融科技創新上的研究機會。交大的財金結合資管與財金,可以說是全台灣獨一無二也是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科系,我認為在此可以學習到有別於傳統金融研究所的知識。對於我的能力,我一直抱持著「更進一步」、「渴求新知」的想法,我非常希望能夠在金融領域上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實踐,並整合我過去的經歷深入學習,除了提升本身能力外,跨領域的踐行促使我能更契合產業的特性,回饋社會。
- 交大財金所是我三年多近四年以來的憧憬,過去曾用特殊選才錄取交大的我了解笨鳥先飛,在維持成績的同時也一邊各種探索,並瞭解到交大財金有別於其他研究所獨特的跨域商學資源,我知曉系上的師資也有來自許多領域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非常頂尖的人才,我非常嚮往能夠在財金所獲得學習的機會。在大學所學雖非常有幫助,然而我仍希望能夠深度學習,追求更具實力的自己,且過去的我在各種組織裡面都靠自我摸索,而非具有系統化學習,或是僅有淺層的認知,希望能夠透過在財金所的二年中能學習到更多知識,並深化在金融科技應用上的能力。
這邊要注意,第一個問題的重點是學校的特色使我選擇他的原因,而第個問題則是,我有什麼特色。換句話說,第一個問題寫學校特色,第二個問題寫我的個人特質。
為何我適合交大財金?(好笑的是現在才發現我寫的是交大而不是陽明交大
個人能力:跨領域與創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分析研究能力
在第二個問題中,我也是依照校系想要的學生去寫我的個人特色,其中也會舉例提到我本人的一些經歷。
舉例來說,你可以把這一段落對照上面的哪一點嗎?(跨領域與創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分析研究能力)
一直以來,我結合自己在大學所學習到的會計與財務管理能力,在實習公司與創業公司都擔任財務的角色,並在研究論文中使用機器學習結合財務知識進行創新的研究,更回饋社會,做偏鄉教育並在一週募資十二萬元,這些能力使我具備跨域以及創新的能力,非常符合財金所的辦學目標。
研讀計劃(讀書計劃)
研讀計劃我依然依照著過去我書審資料撰寫的方式,使用表格分成校外的個人提升以及校內的選課計劃,加上我的研究方向,這邊放了兩個例子,分別是入學前與就讀期間的「部分」節錄。


而遠程計劃其實我也提到了目前還不確定要讀博還是就業,為什麼會想要讀博的原因是什麼,就業的原因又是什麼,然後可以加一句,就是為了探查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來讀研究所。
最後是研究規劃,這部分在我申請的校系中都有提到要提供,但是我詢問了幾名學長姐,他們都表示教授其實根本不會想看你詳細到不行的研究規劃,而是提供大概方向就可以,所以我在這部分就也只寫到這些。但假設科系有強烈說明要完整的研究計劃,可以參考大專生計畫是如何撰寫的,當時寫了10頁,參考37份中英文文獻,說明為何要做這個計劃、這個計劃的重要性與創新性(想想我的大專生也是在三天內寫完的,真的是死線超人)。

最後其他有利資料,其實我遵循的邏輯也是依照我的文章所寫,只不過此次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其他有利資料上(頁碼錯誤了),因為如我前面所說,研究所推甄的重點在於研究,故而我在最前面花比較多篇幅提及我的研究經歷,後面的內容僅是將自傳提到的起承轉合放大來寫,說明做某件事情的起因、過程、結果,後面就單純放了照片去證明自己是真的有做這些事情。不過也是莫名做了29頁。

寫在最後
越寫越發現自己之前都在其他篇文章講過,好像沒有很必要再講一次,哈哈。現在的我正在紐約家中,回顧自己的大學四年和書審資料突然覺得蠻感傷的,我很想念交大、想念師長、想念朋友與夥伴,雖然不是很想家,也不想念食物,卻非常想念大學生活(可見大學四年影響我多少)。這四年過得飛快,快到我回顧之前寫的文章時也沒覺得當時的我寫出來的很幼稚,我好像在這四年中成長了,卻也好像沒成長,在大學時期沒這種感覺,只想著快點到放假我不想唸書了,但此刻卻覺得自己恨不得能夠再續費個四年。希望我以高中升學以及大學四年升學的經歷可以提供你一些想法與建議,如果你有任何問題,也歡迎聯繫我的Instagram。

免責聲明:
慢工出細活,本質上而言,雖然抓住這些核心概念可以一定幫助你在書審撰寫上更快速,然而想要任何事物達到完美,還是盡力多花時間投入。本篇文基於本人經驗,在特選時修改上百次後抓住的核心概念,並應用到推甄獲得不錯的結果,但並非「聖經」,本文不負任何責任,請自行參考本文是否對你有用。當時因為在北京出差故而僅有一天進行書審的撰寫,最後錄取陽明交大財金研究所(乙組)(準確來說是一個下午+晚上),但是本人本身就是交大不分系學生,故而可能會有學校排名以及優先度問題,但不影響此概念一直用於我以及部分錄取學弟妹的備審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