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上午上新竹人本的線上家長課最後一節、自信與連結:在愛與歸屬感中培養孩子的內在力量,李慧貞老師一開始問大家三個題目:
1️⃣到底要培養小孩什麼內在力量?
2️⃣為什麼選愛與歸屬?3️⃣愛與歸屬怎麼做到?
1️⃣到底要培養小孩什麼內在力量?
我自己的答案是:
◎ 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 想要與他人共好的
每個家長都可以有不一樣的答案,老師邀請我們把自己這個目標時時放在心裡,每個教養動作、回應,是不是往這個方向?還是反方向?
2️⃣為什麼選愛與歸屬?
鐵絲媽媽/布媽媽的實驗,(有奶便是娘)
但真的是這樣嗎?
實驗室長大的恆河猴即使生理成熟,依舊無法融入社群,以及生育後無法哺育後代
另外一個韓國的實驗〔微笑媽媽vs.面無表情的媽媽〕:
寶寶可以依照照顧者的回應和表情,評估危險和不危險,能夠克服原本不敢嘗試
接著老師以《安全圈教養》這本書為基底,分享「家長是小孩的安全基地,幫助孩子能夠出去探索」。
有長期關注我文章的夥伴應該都知道,我本人超級推崇安全圈教養,喜歡到研習完成安全圈家長工作坊導師的證照,也陸續開了幾期的安全圈家長工作坊,每次和家長們一起走過八週的安全圈工作坊,都感受到和家長夥伴們之間相互支持成為彼此的安全基地的力量!
3️⃣愛與歸屬怎麼做到?
關於這題,老師用Daniel Siegel的好書《教孩子和情緒做朋友》中所提到的腦科學解釋:小孩的大腦就像一頓施工中的房子,上層大腦主管思考和調節情緒,下層的腦包含腦幹和邊緣系統。
要能夠好好使用上層主管思考和調節情緒的理性腦,是一個成長中練習發展的過程,家長要先理解這個理性大腦不會突然就長好了,而是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建構。
老師再分享另一個腦科學實驗:邀請受試者觀看會引起強烈負面情緒的圖,再繼續檢測大腦區塊亮度的改變,發現下層腦是亮的,上層腦變暗,這表示受試者在看到這些圖片後,大腦會直接走入緊張、自我保護的下層腦機制。
不過,當開始重述「我現在是在一個安全的實驗室裡」,大腦下層腦的亮度會變暗,因為重述而獲得平撫,也等於是自己得到同理自己,藉由同理情緒撫平下層腦,才有機會提供教育。

所以,在面對孩子遇到挫折和挑戰時,家長很重要的任務在於:
❇️向孩子表達支持接納『我想幫助你』的意圖❇️
這個意圖一定要清楚的讓孩子接收、知道!
接著老師拆解家長如何在孩子遇到挫折挑戰的建議三步驟:
1. 覺察自己和了解小孩的感受/表達接納與支持
——>這個步驟是為了撫平孩子當下活化下層腦,
2. 釐清事情經過/猜小孩說給他聽/找出新的詮釋角度與可能性
——>在這個步驟當中重置大腦迴路,並且有機會幫助孩子發現他可能誤會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幫助孩子去思考事件發生的原因有沒有其他可能,和是否有其他角度可以幫助他理解這個事件
3. 陪孩子討論回應策略/要具體
——>發展上層腦,在經過上一步的分析和討論之後,再一起討論未來如果遇到類似,孩子自己有沒有想到什麼策略/回應方式可以使用,可以讓這次遇到的挫折和挑戰的所帶來的負面感受度降低?
接著慧貞老師讓大家做情境題的練習:4歲女孩穿新洋裝溜滑梯,踩到裙襬摔落流鼻血
在這個情境下,父母的感覺?想法是什麼?再進一步想:小孩的感覺是什麼?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狀況時,要盡量先感受到自己的狀態!因為回到先前提到的微笑媽媽和面無表情媽媽的實驗影片中所發現的,家長的情緒狀態(身心狀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狀態,所以家長若是可以先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先穩住自己(而不是假裝沒事,或是忽略自己的感受),會更好地接住孩子、穩定著孩子的狀況。
老師再次回到安全圈教養的論述:要建立安全依附,父母這樣做:
💠幫助孩子在受到驚嚇或不舒服時,覺得安全
💠幫助孩子覺得足夠安全,願意探索世界,這是成長發育的基本條件
💠幫助孩子接受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
這裡我自己很想強調第二點,讓孩子覺得『足夠』安全是一個必要性的前提!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做好完美的家長,所以也 不 需 要 要求自己成為時刻都可以提供完美安全感的家長,足夠好的標準其實一點也不高!在安全圈的建議裡,研究學者確認家長只需要有30%的時刻接住孩子的需求,連一半都不需要,就可以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個其實我認識的家長們都有確實的做到,所以特別想在這裡補充,希望大家不要常常苛責自己,以為要做到足夠好的家長,需要有80~90%的完好度,其實並沒有這麼高標,就如同慧貞老師也一直在演講中提及的,我們要相信「做錯的時刻,是為了未來做得更好的練習」!我們愈是能慈愛的接納自己的狀況,我們也能愈慈愛的接納孩子的狀況。.
週四上午上新竹人本的線上家長課最後一節、自信與連結:在愛與歸屬感中培養孩子的內在力量,李慧貞老師提到,不論家長希望培養孩子哪一種內在力量,都很需要陪孩子發展上層腦的能力,第一個最重要的,一樣回到做家長的首要任務
❇️向孩子表達支持接納『我想幫助你』的意圖❇️
再來才是幫助孩子做任務拆解:
🔶訂出(提供)明確的目標
🔶想辦法協助他達成降低環境的干擾
🔶讓孩子做主(給孩子檢討與修正的時間與空間,對於家長的提議和建議,孩子也是有拒絕的權利)
每次遇到狀況,常常以「發生什麼事?你打算怎麼做?」的問句來開啟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要對孩子出現的狀況充滿好奇,去找出孩子真正的困難點,也要記得使用猜測的語氣和小孩確認他自身感受的狀況。
現代父母可以多加應用腦科學來教養孩子:
⊛ 好的管教是能幫助孩子辨認情緒、活化上層腦
⊛ 孩子情緒失控/出狀況,是父母提供教育的好機會
⊛ 每一次管教,都在重新建構大腦
⊛ 後天教養的影響力40~70%
⊛ 不抓狂的父母,才能教出不抓狂的小孩(不是家長不能有情緒,而是你的情緒狀況、挑惕、正向,小孩是看著我們的背影和行為長大的,會直接模仿行為和語言).
慧貞老師也針對教養方式的迷思「如果我一直同理孩子,是不是孩子就會亂搞?」做出回應:
⚠️同理不同氣,同理不等於同意!
人需要被了解和接納
🔹人需要被了解與接納,才能建立(發會)他的主體性,有機會成為自己。
🔹太挫敗或畏懼,他沒有辦法真正感覺自己
🔹被理解和接納後,才能面對自己錯誤的行為
🔹真正內在感覺(能面對自己心中的惡)才有自我改變的動力
同時家長也要常常用好話支持自己,翻轉眼光
🔸有我很好!我很重要!
🔸每個人最大的責任就是照顧好自己。不行時,可以先放下!
🔸人比事重要
🔸錯,是對的開始!教得再好,孩子還是會犯錯,所以不是教不好,孩子才會犯錯。

家長開始練習『不要好強』,不要『假裝沒事,假裝自己可以』,開始練習看見自己的困難,同時也就能開始練習看見小孩的困難!
慧貞老師這段分享真是切中我心!這也是我自己一直想要努力的,想要更『身心合一』,因為我也很相信,這樣才是更健康的自己,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發現他自己。
一起在線上的家長有提問,要怎麼練習覺察家長自己的內在?怎麼樣是覺察自己的狀態?
老師回答:成年人很常在「處理事件」,所以要
🔹先自己練習認識情緒表
🔹人比事重要!所以也是要先練習不要先處理事情,先停下來3-5分鐘,不要只覺得自己只有生氣和開心,還有沒有其他的情緒,
🔹常常急著要趕快教小孩,但忘記要先問問自己怎麼了!
🔹練功!自己的練功!慢慢練不要急,有練就有開始,有開始就會愈來愈好。
另一名家長提問小孩常常說好後又賴皮,
老師回答:小孩賴皮的原因其實通常有兩種:
✤ 小孩在向你撒嬌
✤ 小孩有困難做不到?哪裡卡住了?
☆一起研究他為什麼做不到
☆才能一起重新討論發現如何改善現狀
☆家長在乎的是彼此的關係和連結(非暴力溝通的核心)
☆溝通過程中要照顧孩子的需求
☆溝通是一條漫漫長路,不要想一次就成功,接受滾動性調整
慧貞老師也提到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與環境相關度高,當青少年自己開車時,容易發生2個錯誤;當青少年開車載著同儕,腦中也想著同儕,容易發生15個錯誤;當青少年載著同儕,但腦中想到老媽時,4個錯誤!
老師進而鼓勵我們大家,現在家長正在為孩子與我們的安全依附關係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未來,當孩子在各種冒險情境裡,提高孩子在腦中想起你的機率!
為了提升我們與孩子長遠的良好安全依附關係,多多用下列好話支持孩子,一起發展上層腦:
🔸親愛的!
🔸需要幫忙嗎?(這句話手足衝突時語嫣超常用,個人覺得很好用)
🔸我猜,你不是故意的(努力讓孩子覺得你和他是一國的)?
🔸我猜你有委屈,要不要說說看?
🔸不要及,慢慢來,我等你。
🔸這是我的看法,你認為如何?
不論是教養,還是孩子自己的各種課題,我們都一起相信:錯是對的開始,從錯誤中,開始我們更有機會一起思考,要怎麼能走向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