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除了進行學科相關的進修、教學技巧的進修,大家還會去上些什麼課呢?當一位老師回到學習者的位置,會看見什麼?
這次我選擇了與學科與教學無關的進修。上一季六月十,我第一次報名靈感日日村,是因為聽到瓦基與小金魚在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的對談(《原子習慣》四步驟重點整理,每天寫筆記和寫作的實踐心得ft. 靈感日日村 小金魚)。 聽到「一群人一起日更30天、一起學習、一起成為創作者」, 我心想——這也太有趣了吧! 於是就報名啦 😆
因為,在靈感日日村的日更三十的活動中,我重新體會了與學校截然不同的學習氛圍。活動結束後,我就立即報名了第二次的靈感日日村。分享在這裡的不同體驗✨一、每個人都是創作者,也都值得被學習
在靈感日日村裡,無論你是剛起步的新手,
還是擁有上萬粉絲的創作者前輩, 大家都以一種真誠而平等的姿態並肩而行。
只要身為創作者,每個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專業人士,都擁有一個獨特的宇宙。
有人起步早、有人起步晚,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空裡, 慢慢記錄學習、摸索成長。 這裡沒有比較,也不需要隱藏不完美的自己。
透過創作與分享,我們得以與人吸收並分享自己的宇宙與能量。
在這樣的氛圍裡,我們也相信:自己值得被分享,也允許自己在不足中成長。
而這一切,都從書寫與紀錄開始,從一句文字、一張圖片、一段影音, 我們練習向世界發聲,也練習從中釐清並看見自己。我們不是因為很厲害才創作,而是在創作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專業強項與獨特價值。
其實,這不就是高中生撰寫「學習歷程檔案」時最理想的狀態嗎? 誠實記錄自己的探索,在紀錄中看到成長, 在回望中理解自己。
也許,學生不是真不願意真實紀錄,而是缺乏那雙「欣賞進步中的人」的眼光。 若我們能以更寬容的視野去看待正在成長的樣子, 教育現場,也許就會變得更溫柔、更真實。
🌵二、自由又自主的學習氛圍
在靈感日日村,沒有人催促、沒有人評分,每個人都能自由決定要不要更新、要寫在哪裡、要不要公開。
可奇妙的是,在這樣開放的環境裡, 大家反而更願意主動學習、真心交流。
這讓我重新思考「教學的引導與放手」之間的關係。
我一向習慣為學生設計明確的步驟與架構,
像在自媒體文案課裡,會教學生先設定主題、擬定企劃, 再搭配寫作技巧與框架, 希望能一步步從不確定走向具體、從模糊走向清晰。
不過,和靈感日日村的「厝邊」們交流過程,我又有了新一層的發現。不確定與模糊,是可以被允許與接納的。而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嘗試找到自己分享與發聲的步調。
我佩服厝邊夥伴們能自在地對鏡頭說話、操作複雜的剪輯、邀請陌生人訪談、克服技術困難錄製 podcast, 他們卻笑說佩服我竟然能寫那麼長的方格子文章。
「我寧願去拉拉桿、對刻度、對著麥克風講講話,也不敢寫那麼多字!」
不同領域的優秀夥伴,他們原初也可能跟我學生一樣害怕文字,但是卻從聲音、影像出發, 而開放的環境,正能讓各種創作形式自然綻放。
少了制式的規則與鷹架,開放其實並不妨礙學習,還能可能更加自由自主與自在。
🌍三、拓展人際與職涯視野
在教育圈久了,難免會對外面的世界有點陌生。
但靈感日日村讓我重新看見: 各行各業的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創造價值。
我們從小到大做過無數的性向測驗與興趣測驗,
也查過各種職涯網站、志願配對系統, 試圖用結果找出方向。
然而這些工具仍沿用著幾十年前的職業分類—— 法律系=法官、會計系=會計師、建築系=建築師、 中文系=老師或編輯、人類學系=考古學家、歷史系=文史研究員。
但現代社會早已不是這樣運作。
現在有太多職業無法被科系定義—— 像職涯規劃師、AI詠唱師、整理師、短影音操盤手…… 他們跨足不同領域,把專業變成槓桿, 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靈感日日村的厝邊們,就活生生地示範了這些可能。
有人用身心靈經驗結合影音經營品牌, 有人發揮企劃控,融合成旅行內容創作,有人發揮運將聊天技能,製作訪談podcast,有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拍攝影音傳遞知識發揮影響力,甚至打造個人事業的第二曲線。
他們讓我看到一種新的學習樣貌:
不是「學完一個專業就去找一份工作」, 而是「在持續創作中,找到讓生活更好的方式」。看到的是一種全面的職業+生涯的可能性拓寬。這樣的交流互動經驗,比任何一場職涯網站都更真實。
職業與生涯應該是應該一起思考的。學習的終點, 應該不只是升學或完成符應社會期待的職業, 而是幫助每個人有能力去打造他們想過的生活,透過學習,體驗更多元的人生。
☘️結語:從創作者社群,看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學習」不一定要發生在課表上,更不只是追求成果與方法,而是一種願意探索、願意分享的狀態。當我們願意在自由中堅持、在分享中成長, 那份動能本身就是學習的起點。
或許,高中課綱中的自主學習與學習歷程檔案,之所以在現場推行不易, 並不是學生不願意學, 而是我們體制內教育及社會少了那種「願意一起探索」的氛圍。
若大人們能親自走進像靈感日日村這樣的社群, 成為學習者、願意親身參與, 我們就能帶著更寬的視野與更柔軟的心, 重新看待「自主學習」與「學習歷程」的真實樣貌。
也許老師比學生更需要這樣一個地方。
一個可以自在創作、自由呼吸的村落, 一個讓教育重新長出溫度與光的教室。✨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