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閱讀了《隱性潛能》,這本書由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撰寫,他同時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教授,也是全球知名的學術作家。他以大量心理學與教育研究為基礎,搭配真實案例,探討人們如何在錯誤與不適感中釋放潛能。裡面談到許多關於「失敗與不適感」的價值。我在想,這些想法若能用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專案與學習歷程檔案,對學生與老師或許都有幫助。
我們最常聽見的期待是:學生要端出一份亮眼的作品,或者在學習歷程裡留下令人讚嘆的豐功偉業。老師也常因此感到壓力,因為若學生交不出「成果」,便覺得自己教學無力,甚至懷疑這一切是否值得。
但事實上,真正動人的地方,往往不是那份看似完美的作品,而是背後的失敗與修正軌跡。就像上次我們分享的一位同學,他的自主學習報告中充滿了反覆試錯、檢討與修正的過程。雖然最終成果並不耀眼,卻讓人清楚看見一個學習者如何在錯誤中站起來、找到下一步。那份誠懇與勇氣,比任何「漂亮成果」都更令人動容。🔶學生卡在哪裡?
在實際的自主學習中,學生常遇到這些狀況:
- 科展方向錯誤
一組學生在科展中,研究方向討論了好幾週,最後才發現方法行不通,只能被迫走回原點,心裡覺得「都白忙了」。 - 比賽名次落空
有學生原本是為了參賽、想增加學習歷程的亮點,結果努力準備了半年卻連入選都沒有,心情跌到谷底,懷疑這趟自主學習的意義。 - 題目選擇不當
有人一開始滿懷熱情選定題目,但做到一半才發現根本難以持續,不是資源不足,就是興趣衰退,最後失去動力甚至放棄。
這些案例正好說明了學生最常見的迷思:把「成果」當作自主學習的唯一價值。其實,這些看似挫敗的經驗,往往才是最有養分的學習歷程。
🔶為什麼失敗其實是禮物?
《隱性潛能》中有許多研究與故事,提醒我們錯誤和不適感,恰恰是成長的養分:
- 追求不適感
有實驗要求學生「刻意讓自己感到尷尬與不適」,結果這一組的學習效果最好。因為不自在,代表你真的在跨出舒適圈。
→ 在自主學習裡,當題目方向錯誤、作品被退回修改時,這不是丟臉,而是成長正在發生的信號。 - 犯錯能加深學習
一位語言學習者每天設定「至少犯兩百個錯」,以錯誤次數衡量進步。心理學研究也證實:先猜錯再得正解,比直接答對更能鞏固記憶。
→ 學生比賽落榜、數據跑不出來,這些錯誤反而是下一次修正的明確線索。 - 卡關是訊號,不是終點
練習打字的初學者,如果想從「一指神功」進步到盲打,必須先放慢速度,看似退步,卻是突破的必經過程。
→ 自主學習專題半途失去動力或必須換題目,不是失敗,而是找到新路的契機,有時候慢慢來,才會變快。
所以,不適感不是要避免的危機,而是學習正在發酵的證明。
🔶讓失敗成為展品:卡關博覽會
過去的自主學習成果發表會上,我總會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失敗的作品與懊悔的部分。與其隱藏失敗,不如把它公開展示。未來老師也可以在自主學習中規劃一個「卡關博覽會」,把每一次跌倒都轉化為修正的養分。
Step 1|蒐集錯誤紀錄,整理失敗日誌
學生在日常專案中,主動記錄「犯錯瞬間」,例如:
- 問卷設計不清楚,受訪者聽不懂
- 軟體操作跳出錯誤訊息
- 實驗數據跑不出來
- 參賽落榜、方向做不下去
每週整理成一張「錯誤紀錄卡」,寫下:錯誤情境 → 嘗試的方法 → 學到的修正。學生將錯誤紀錄彙整成「失敗日誌」:
- 這週最大的卡關點是什麼?
- 我試了哪些方法?結果如何?
- 下一步打算怎麼修正?
Step 2|製作卡關簡報,舉辦卡關博覽會
以小組為單位,製作一張「卡關簡報」,分成三欄:
- 怎麼卡關:描述情境或錯誤版本(可附圖或截圖)。
- 為什麼卡關:分析原因(興趣不足?方法錯誤?資源不足?)。
- 下一步解法:修正的行動計畫或改良方向。
把每組的海報張貼出來,全班走動觀摩,像逛展覽一樣閱讀彼此的卡關故事。老師引導學生去發現:
- 每個人都會卡關,不是孤單的問題。
- 卡關經驗其實能互相借鏡。
Step 3|畫進步曲線,回顧反彈
活動最後,請學生在「進步曲線」上標記:
- 哪些地方是低谷(失敗點)
- 哪些卡關點是必經之路
- 經歷哪些修正後的反彈
這樣能幫助學生看見:低谷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次進步的起點。
🔶重新定義成功:走得多遠,比爬得多高更重要
自主學習的價值,不在於作品是否驚艷,而在於師生是否願意在「錯誤與不適感」裡找到下一步。對學生來說,失敗是成長的必經路徑;對老師來說,指導過程中的卡關與挫折,同樣是一種專業的淬鍊。
我們不必害怕失敗,也不必急著追求「完美答案」。自主學習更像是一場師生並肩的遠行:我們一起走在未知裡,一起卡關、一起試錯、一起找到新的解法。當學生從失敗中站起來,老師也從指導的嘗試中獲得新的洞見,這才是教育最珍貴的風景。
《隱性潛能》提醒我們,要重新定義「成功」:最有意義的表現形式不是你到達的巔峰有多高,而是你走過的距離有多遠。
對老師而言,不必急著幫學生解套,而是要給他們犯錯、修正的空間。因為我們和學生一樣,都在這條路上一邊嘗試、一邊成長。
所以,請相信:自主學習不是要避免失敗,而是要學會修正失敗。因為每一次失敗的背後,都藏著一次真正的進步,而這份進步,才是潛能最有力的證明。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