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也能分段訓練:從實踐到修正、從對話到成長,一學年四種設計,打造真實學習歷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老師們在規劃專題課程或選修課時,是否也曾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上台報告不再制式無趣又有所學習呢?

如果只讓學生上台一次,往往錯過修正與進步的機會;但如果太頻繁,學生又會對報告變得麻痺甚至敷衍。再加上,若每次報告都只是簡單的「上台講話」,台上講得辛苦,台下卻發呆空等,整體效益與學習深度都有限。

今年我負責了一整年的校訂必修課程,主題是帶領學生進行一整年的專題製作,亦即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度的小論文書寫。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在一整年專題課中,如何將「上台報告」拆解為四次具有不同任務與目的的學習節點。嘗試讓每一次報告都不只是形式上的呈現,而是一次次對主題的再理解、對自我的再認識。從興趣分享到研究簡報,從成果博覽到模擬面試,每一次都結合了我自製的學習單與角色分工設計,讓學生不只會說,還說得有邏輯、有立場、有深度。

如果你也正在帶專題課,或希望讓學生的報告變得更有意義,希望這些教學現場的實驗與修正,能為你帶來一些具體可行的參考。


🔶第一次|快速試錯,醞釀主題:個人專長分享

與其等到期末才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我更傾向把報告練習穿插在課堂當中,從一開始就建立起表達的意識與習慣。我認為上台表達能力更應該是透過錯中學、試中學,而非到了期末才設計一堂簡報課程來教導、立即上台。先讓學生期初有感,期末才有機會修正得更好。

  • 報告方式內容
    期初都還沒有內容,能報告什麼呢? 我請他們分組準備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主題,旨在分享一件組員們一同感到有趣的事。這次的報告中,我們讓學生在學期初就分組報告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主題。內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某個活動、迷戀的偶像、熱愛的議題,目的是在台上介紹一件自己覺得有趣、值得分享的事情。
raw-image

之前我也有在別的班級進行過同樣的活動,歡迎點閱這篇文章創造一個舞台吧!無用技能分享大會

  • 設計用意
     許多老師會問:「期初什麼都還沒開始,報告什麼?」但我反而認為這正是最好的時機。 這次報告的用意是:
    • 讓學生嘗試進行組內溝通與磨合,確認是否要同組一起完成任務到學年結束。
    • 醞釀主題興趣,測試彼此對主題的共識與興趣。
    • 最重要的是,快快做、快快錯,用最低成本進行試錯。算是此專題的最小可行原型(MVP),也讓學生開始醞釀自己未來可能的專題方向,試著去辨識:什麼題目我願意花一年研究?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這一批報告完後,有人決定拆組進行,也有組別決定要更換原題目。至少不會讓期末的大家不歡而散。

  • 設計細節
    這次不強調報告內容的邏輯嚴謹,也不強求口條技巧,而是強調知識的分享、團體合作經驗的累積。
  • 聽講的同學透過表單,記錄自己的觀察,讓每個人都要參與的任務。整體氛圍輕鬆自然,是一種過渡式、試探式的報告形式。
  • 結束後則讓同學記錄下,這次聽講中,印象最深刻的組別及自己可以在學習提升的報告技巧。
raw-image


🔶第二次|視覺轉譯與內容梳理:研究計畫簡報

到了第一學期期末,同學們已經初步選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學習了小論文的書寫技巧。這時候我安排了第二次的報告,讓他們進行研究計畫的簡報發表。

  • 報告方式內容
    這次報告則近一步要求吸取前次的簡報經驗,進行更專業的簡報技巧,每組針對自己目前研究內容進行分享,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等。並提供了小論文的報告大綱規範,進行一場正式簡報,並需接受老師與同學提問。
    此次的要求是,簡報上不可出現大段落文字。(因為尚未上台,便可想見同學必定會將整段寫好的小論文全文貼上並照稿念了......)因此我們要求務必將每頁簡報以圖表化方式呈現
    此處教同學使用napkin Ai等工具,將小論文的大段落文字均改為圖表呈現,若學生實在力有未逮者,至少須以條列化呈現重點。
raw-image
  • 設計用意
     這次我特別強調「視覺化」的簡報技巧。原因在於:
    • 雖已教導學生應用 AI 協助發想及撰寫研究草稿,並呈現最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否真正理解內容,仍有疑慮。
    • 將大段文字轉化為圖像或條列,不僅是為了觀眾,更是幫助講者重新組織自己所寫過的東西。
    • 避免學生「照稿念」強迫重新內化自己寫下的內容。 這次的重點是「怎麼說清楚你的研究內容」。
  • 設計細節
    這次報告搭配的聽講活動是教師的提問與建議,並安排以下角色,不只是為了分工,也讓同學能蒐集當天報告的照片作為學習歷程紀錄素材
    • 計時員:負責計時按鈴。
    • 攝影手:負責照相及將照片整理上傳班群相簿。
    • 簡報控制員:協助換組時點閱簡報。

🔶第三次|短講演練,深度互動:小論文成果博覽會——

第二學期中段,學生們的小論文大致完成。這次沒有再安排傳統的簡報報告,而是設計一場「跑關式的成果博覽會」。

  • 報告方式內容
    學生將小論文內容製作成視覺化簡報,在圖書館空間中五組同時開講,每組面對不同的觀眾,一輪輪交換跑關。每位講者需重複報告五次,而聽眾則分組移動至各關卡聆聽
raw-image
  • 設計用意
     這樣的設計有幾個重點:
    • 讓學生練習時間掌控與短講技巧(講太短尷尬,講太長壓縮下一輪)
    • 透過「重複講解」的過程,讓學生越說越順,逐步練習修正與刪減
    • 提升聽講專注度:面對三四位觀眾的小圈圈,比面對全班更能引發實質互動
  • 設計細節
    我借用圖書館空間,同時開放五個大螢幕與發表角落,並事先做好組別時段安排,依時響鈴換關。
    raw-image
    聽講同學除了聽報告,還需扮演不同的提問角色,需邊聽邊填寫提問學習單,結束後選出優秀組別再進行全班觀摩
    • 專業教授的角度
    • 一般民眾的角度
    • 學習歷程資料評審的角度

最後也寫下這次的收穫以及思考自己未來報告可以提升調整的地方。

🔶第四次|歷程整合,自我對話:模擬學群面試

如果說前三次都是為了建立表達能力,那麼學年末最後一次上台,則是將所有經驗整合為一次「對自己未來的回答」。

  • 上台方式內容
    這次要將整學年的學習歷程製作成學習歷程檔案,然後整理成自己三十秒的自我介紹。而這次重點不在報告,而在上次提問與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被動的回答與自我表達。
    學生不再依研究主題分組,而是根據自己未來想申請的大學學群重新編組。
    進行模擬學群面試前,需繳交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作為面試依據。每位同學先進行30秒自我介紹後,老師會扮演該系教授,針對自我介紹、學習歷程檔案內容、時事議題進行提問。
  • 設計用意
     有人可能會覺得,高二就做模擬面試太早,但我反而覺得「越早越好」:
    • 趁早發現對科系的誤解,比高三才驚慌來得實際
    • 趁早練習如何解釋自己的選擇、歷程與投入
    • 趁早建立自己與時事、與世界的連結意識
      很多學生一遇到問題:「你為什麼想讀這個科系?」「你的這份學檔與科系有何關聯?」「你認為台灣的法律有許多問題,請舉一個時事作為例子分享你的看法。」「你說自己很喜歡國文課所以選擇中文系,請舉一篇高中古文為例,說明這篇文章動人的地方在哪裡。」就回答不出來,這時候就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探索與修正契機。也還有一年時間,持續為自己蒐集故事、經驗與案例。
  • 設計細節
     全班分組進行面試,同時安排:
    • 評審組:由老師以及分配同學擔任
    • 行政支援組:場控、司儀、攝影、簡報手、計時  
      每位學生都有任務與角色,沒有人閒著。  
      藉由模擬提問,也鼓勵學生思考自己的小論文內容是否與未來志向有關聯,必要時再回頭調整論文聚焦方向。
raw-image

🔶結語:四次上台,一次比一次更扎實

這一年,我的學生經歷了四次不同形式的發表:

  1. 個人興趣分享:快速試錯、團隊磨合、主題醞釀
  2. 研究計畫簡報:梳理內容、視覺轉譯、邏輯建構
  3. 博覽會成果發表:短講訓練、多輪互動、提問實戰
  4. 模擬學群面試:自我介紹、歷程統整、志向思辨

從第一次摸索性地上台,到最後一次模擬面試時帶著整合過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的表達方式不斷被拉寬、拉深,也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與信心。我們不是在訓練演說技巧,而是在訓練「呈現自己思考形狀」的能力。

每一次都是實作,每一次都有人參與、有人提問、有人修正,不再只是「上台講完就結束」的例行公事,而是讓學生用口語、文字與心意,慢慢長出自己的方向與理解。

報告從來不該只是期末的任務,而可以是學生與主題的對話、與觀眾的對話,更是與自己未來的對話。

這一年,我們一起在課堂上嘗試、修正、再嘗試。如果你也想讓學生的發表過程從「講完」變成「自我表達與反思」,或許你可以從這四次報告的設計出發,為自己的課程加入更多層次的節奏與心意。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岱華|教學狂想實驗
219會員
77內容數
分享教學中的狂想與實驗
2025/06/30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藉由劇中法律、制度與人情的探討,引導學生進行公民素養與文學閱讀的跨領域學習。文章分析劇中公爵、夏洛克、波西亞三方立場,探討人情、契約與法律工具化正義的優勢與風險,並提供教學策略,例如角色立場對話法、生活案例連結、思辨寫作任務等,促進學生價值思辨與跨文本、跨文化學習。
Thumbnail
2025/06/30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藉由劇中法律、制度與人情的探討,引導學生進行公民素養與文學閱讀的跨領域學習。文章分析劇中公爵、夏洛克、波西亞三方立場,探討人情、契約與法律工具化正義的優勢與風險,並提供教學策略,例如角色立場對話法、生活案例連結、思辨寫作任務等,促進學生價值思辨與跨文本、跨文化學習。
Thumbnail
2025/06/25
本文分享一堂以金句創作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從金句結構分析、改寫經典名句、到六大改寫模組,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課程更結合端午節的節慶活動,讓學生將創作的金句放進親手摺的紙粽子裡,送給同學,傳遞溫暖與祝福。文章也點出金句創作的應用場景,例如教師節賀卡、畢業小禮物等,鼓勵讀者將金句融入生活。
Thumbnail
2025/06/25
本文分享一堂以金句創作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從金句結構分析、改寫經典名句、到六大改寫模組,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課程更結合端午節的節慶活動,讓學生將創作的金句放進親手摺的紙粽子裡,送給同學,傳遞溫暖與祝福。文章也點出金句創作的應用場景,例如教師節賀卡、畢業小禮物等,鼓勵讀者將金句融入生活。
Thumbnail
2025/06/22
這篇文章提供六個提升學生小論文發表成效的建議,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將小論文報告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演講。建議包括:設計吸睛的標題、善用視覺化工具、營造體驗感與互動感、精煉簡報內容、掌握時間配置、注重表達與形象。文章強調,成功的演講並非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行銷個人理念與展現自我的絕佳機會。
Thumbnail
2025/06/22
這篇文章提供六個提升學生小論文發表成效的建議,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將小論文報告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演講。建議包括:設計吸睛的標題、善用視覺化工具、營造體驗感與互動感、精煉簡報內容、掌握時間配置、注重表達與形象。文章強調,成功的演講並非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行銷個人理念與展現自我的絕佳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Thumbnail
考試作文與創作文體不同,有明確的評分標準因此需要特殊訓練符合要求。主要體現在寫作目的、時間限制、格式要求和評分標準等四個方面,相應的考生訓練項目,包括有類題練習,時間管理,結構清晰,以及應對評分標準。
Thumbnail
考試作文與創作文體不同,有明確的評分標準因此需要特殊訓練符合要求。主要體現在寫作目的、時間限制、格式要求和評分標準等四個方面,相應的考生訓練項目,包括有類題練習,時間管理,結構清晰,以及應對評分標準。
Thumbnail
【進階上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檢討: l   課程熟悉度、概念理解度不夠:沒辦法在時間內熟悉並內化課程的內容,造成課程的流暢度不佳,需要花很多力氣在流程與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心力顧及現場孩子的狀況,引導語的部分也只能複製老師告訴我的內容,重述給孩子聽,沒辦法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
Thumbnail
【進階上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檢討: l   課程熟悉度、概念理解度不夠:沒辦法在時間內熟悉並內化課程的內容,造成課程的流暢度不佳,需要花很多力氣在流程與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心力顧及現場孩子的狀況,引導語的部分也只能複製老師告訴我的內容,重述給孩子聽,沒辦法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
Thumbnail
從小就有翹課、遇事逃避的習慣,完成作業從來不是我的選項,一直到青少年期也成了習性的一部份。文章描述了作者在不同階段對待作業和功課的心境轉變,從避免到認真對待。通過個人成長的轉變,作者體悟到作業不再只是為了分數,而是人生的課題和成長的反映。
Thumbnail
從小就有翹課、遇事逃避的習慣,完成作業從來不是我的選項,一直到青少年期也成了習性的一部份。文章描述了作者在不同階段對待作業和功課的心境轉變,從避免到認真對待。通過個人成長的轉變,作者體悟到作業不再只是為了分數,而是人生的課題和成長的反映。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像風像海水的我,上課前,知道心裡在湧動。做著晨間運動、洗澡,讓自己回穩,但深知對於上課,面對學生,我仍然是浮躁不確定的,仍然會突然發出:我真的有東西可以帶給學生嗎?常常這樣懷疑自己,但也真的沒有太多技術性的方法,像螺絲起子那樣拴緊我那咨意的擾動和想到什麼就丟什麼的言語。 我給自己這學期一個操練,就
Thumbnail
像風像海水的我,上課前,知道心裡在湧動。做著晨間運動、洗澡,讓自己回穩,但深知對於上課,面對學生,我仍然是浮躁不確定的,仍然會突然發出:我真的有東西可以帶給學生嗎?常常這樣懷疑自己,但也真的沒有太多技術性的方法,像螺絲起子那樣拴緊我那咨意的擾動和想到什麼就丟什麼的言語。 我給自己這學期一個操練,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