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在規劃專題課程或選修課時,是否也曾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上台報告不再制式無趣又有所學習呢?
如果只讓學生上台一次,往往錯過修正與進步的機會;但如果太頻繁,學生又會對報告變得麻痺甚至敷衍。再加上,若每次報告都只是簡單的「上台講話」,台上講得辛苦,台下卻發呆空等,整體效益與學習深度都有限。
今年我負責了一整年的校訂必修課程,主題是帶領學生進行一整年的專題製作,亦即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度的小論文書寫。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在一整年專題課中,如何將「上台報告」拆解為四次具有不同任務與目的的學習節點。嘗試讓每一次報告都不只是形式上的呈現,而是一次次對主題的再理解、對自我的再認識。從興趣分享到研究簡報,從成果博覽到模擬面試,每一次都結合了我自製的學習單與角色分工設計,讓學生不只會說,還說得有邏輯、有立場、有深度。
如果你也正在帶專題課,或希望讓學生的報告變得更有意義,希望這些教學現場的實驗與修正,能為你帶來一些具體可行的參考。
🔶第一次|快速試錯,醞釀主題:個人專長分享
與其等到期末才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我更傾向把報告練習穿插在課堂當中,從一開始就建立起表達的意識與習慣。我認為上台表達能力更應該是透過錯中學、試中學,而非到了期末才設計一堂簡報課程來教導、立即上台。先讓學生期初有感,期末才有機會修正得更好。
- 報告方式內容:
期初都還沒有內容,能報告什麼呢? 我請他們分組準備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主題,旨在分享一件組員們一同感到有趣的事。這次的報告中,我們讓學生在學期初就分組報告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主題。內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某個活動、迷戀的偶像、熱愛的議題,目的是在台上介紹一件自己覺得有趣、值得分享的事情。

之前我也有在別的班級進行過同樣的活動,歡迎點閱這篇文章創造一個舞台吧!無用技能分享大會
- 設計用意:
許多老師會問:「期初什麼都還沒開始,報告什麼?」但我反而認為這正是最好的時機。 這次報告的用意是: - 讓學生嘗試進行組內溝通與磨合,確認是否要同組一起完成任務到學年結束。
- 醞釀主題興趣,測試彼此對主題的共識與興趣。
- 最重要的是,快快做、快快錯,用最低成本進行試錯。算是此專題的最小可行原型(MVP),也讓學生開始醞釀自己未來可能的專題方向,試著去辨識:什麼題目我願意花一年研究?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這一批報告完後,有人決定拆組進行,也有組別決定要更換原題目。至少不會讓期末的大家不歡而散。
- 設計細節:
這次不強調報告內容的邏輯嚴謹,也不強求口條技巧,而是強調知識的分享、團體合作經驗的累積。 - 聽講的同學透過表單,記錄自己的觀察,讓每個人都要參與的任務。整體氛圍輕鬆自然,是一種過渡式、試探式的報告形式。
- 結束後則讓同學記錄下,這次聽講中,印象最深刻的組別及自己可以在學習提升的報告技巧。

🔶第二次|視覺轉譯與內容梳理:研究計畫簡報
到了第一學期期末,同學們已經初步選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學習了小論文的書寫技巧。這時候我安排了第二次的報告,讓他們進行研究計畫的簡報發表。
- 報告方式內容:
這次報告則近一步要求吸取前次的簡報經驗,進行更專業的簡報技巧,每組針對自己目前研究內容進行分享,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等。並提供了小論文的報告大綱規範,進行一場正式簡報,並需接受老師與同學提問。
此次的要求是,簡報上不可出現大段落文字。(因為尚未上台,便可想見同學必定會將整段寫好的小論文全文貼上並照稿念了......)因此我們要求務必將每頁簡報以圖表化方式呈現。
此處教同學使用napkin Ai等工具,將小論文的大段落文字均改為圖表呈現,若學生實在力有未逮者,至少須以條列化呈現重點。

- 設計用意:
這次我特別強調「視覺化」的簡報技巧。原因在於: - 雖已教導學生應用 AI 協助發想及撰寫研究草稿,並呈現最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否真正理解內容,仍有疑慮。
- 將大段文字轉化為圖像或條列,不僅是為了觀眾,更是幫助講者重新組織自己所寫過的東西。
- 避免學生「照稿念」,強迫重新內化自己寫下的內容。 這次的重點是「怎麼說清楚你的研究內容」。
- 設計細節:
這次報告搭配的聽講活動是教師的提問與建議,並安排以下角色,不只是為了分工,也讓同學能蒐集當天報告的照片作為學習歷程紀錄素材。 - 計時員:負責計時按鈴。
- 攝影手:負責照相及將照片整理上傳班群相簿。
- 簡報控制員:協助換組時點閱簡報。
🔶第三次|短講演練,深度互動:小論文成果博覽會——
第二學期中段,學生們的小論文大致完成。這次沒有再安排傳統的簡報報告,而是設計一場「跑關式的成果博覽會」。
- 報告方式內容:
學生將小論文內容製作成視覺化簡報,在圖書館空間中五組同時開講,每組面對不同的觀眾,一輪輪交換跑關。每位講者需重複報告五次,而聽眾則分組移動至各關卡聆聽。

- 設計用意:
這樣的設計有幾個重點: - 讓學生練習時間掌控與短講技巧(講太短尷尬,講太長壓縮下一輪)
- 透過「重複講解」的過程,讓學生越說越順,逐步練習修正與刪減
- 提升聽講專注度:面對三四位觀眾的小圈圈,比面對全班更能引發實質互動
- 設計細節:
我借用圖書館空間,同時開放五個大螢幕與發表角落,並事先做好組別時段安排,依時響鈴換關。聽講同學除了聽報告,還需扮演不同的提問角色,需邊聽邊填寫提問學習單,結束後選出優秀組別再進行全班觀摩 - 專業教授的角度
- 一般民眾的角度
- 學習歷程資料評審的角度
最後也寫下這次的收穫以及思考自己未來報告可以提升調整的地方。
🔶第四次|歷程整合,自我對話:模擬學群面試
如果說前三次都是為了建立表達能力,那麼學年末最後一次上台,則是將所有經驗整合為一次「對自己未來的回答」。
- 上台方式內容:
這次要將整學年的學習歷程製作成學習歷程檔案,然後整理成自己三十秒的自我介紹。而這次重點不在報告,而在上次提問與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被動的回答與自我表達。
學生不再依研究主題分組,而是根據自己未來想申請的大學學群重新編組。
進行模擬學群面試前,需繳交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作為面試依據。每位同學先進行30秒自我介紹後,老師會扮演該系教授,針對自我介紹、學習歷程檔案內容、時事議題進行提問。 - 設計用意:
有人可能會覺得,高二就做模擬面試太早,但我反而覺得「越早越好」: - 趁早發現對科系的誤解,比高三才驚慌來得實際
- 趁早練習如何解釋自己的選擇、歷程與投入
- 趁早建立自己與時事、與世界的連結意識 。
很多學生一遇到問題:「你為什麼想讀這個科系?」「你的這份學檔與科系有何關聯?」「你認為台灣的法律有許多問題,請舉一個時事作為例子分享你的看法。」「你說自己很喜歡國文課所以選擇中文系,請舉一篇高中古文為例,說明這篇文章動人的地方在哪裡。」就回答不出來,這時候就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探索與修正契機。也還有一年時間,持續為自己蒐集故事、經驗與案例。
- 設計細節:
全班分組進行面試,同時安排: - 評審組:由老師以及分配同學擔任
- 行政支援組:場控、司儀、攝影、簡報手、計時
每位學生都有任務與角色,沒有人閒著。
藉由模擬提問,也鼓勵學生思考自己的小論文內容是否與未來志向有關聯,必要時再回頭調整論文聚焦方向。

🔶結語:四次上台,一次比一次更扎實
這一年,我的學生經歷了四次不同形式的發表:
- 個人興趣分享:快速試錯、團隊磨合、主題醞釀
- 研究計畫簡報:梳理內容、視覺轉譯、邏輯建構
- 博覽會成果發表:短講訓練、多輪互動、提問實戰
- 模擬學群面試:自我介紹、歷程統整、志向思辨
從第一次摸索性地上台,到最後一次模擬面試時帶著整合過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的表達方式不斷被拉寬、拉深,也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與信心。我們不是在訓練演說技巧,而是在訓練「呈現自己思考形狀」的能力。
每一次都是實作,每一次都有人參與、有人提問、有人修正,不再只是「上台講完就結束」的例行公事,而是讓學生用口語、文字與心意,慢慢長出自己的方向與理解。
報告從來不該只是期末的任務,而可以是學生與主題的對話、與觀眾的對話,更是與自己未來的對話。
這一年,我們一起在課堂上嘗試、修正、再嘗試。如果你也想讓學生的發表過程從「講完」變成「自我表達與反思」,或許你可以從這四次報告的設計出發,為自己的課程加入更多層次的節奏與心意。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