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轉型藍圖: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設計出第二曲線

更新 發佈閱讀 31 分鐘
raw-image

前言:這一代人都在考慮「要不要走」

我們正活在一個「想離開」比「想留下」更普遍的時代。

根據 yes123的《2025 年轉職潮調查》,有 93.1% 上班族表示考慮在農曆年前後轉職。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升遷卡關,也不是主管難搞,而是──「薪水不符期待(63.5%)」、「公司沒前景(50.4%)」與「長期倦怠(26.9%)」

那是一種身心同步的疲乏。

在職場轉換期裡,焦慮不再只是心理現象,而是一種環境回饋。當組織、產業與個人期待彼此錯位時,「努力」反而成了更高風險的投資。

同時,台灣在 2025 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勞動力逐漸緊縮,工時卻依然高居不下。依勞動部統計,2024 年平均年總工時為 2030.4 小時,顯示高工時結構依舊。

多數人比過去更忙、更累,但成就感卻更稀薄。

我們被夾在兩種壓力之間:一邊是現實的穩定與責任──房租、貸款、孩子、父母;另一邊是內在的空洞,不知道自己還要這樣撐多久。

於是,「轉職」成了現代人的出口幻想。

但現實是,很多人轉職後發現自己只是換了一個牢籠。薪水可能高一點、環境新一點,可是焦慮沒少,困惑也沒解。

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走」,而是:「你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嗎?

這篇文章想帶你一起看清楚那張可行的轉職地圖。

它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是勸退手冊,而是一份可操作的轉職指南。 我會帶你從行動實驗開始,逐步盤點能力、人脈與敘事,直到建立屬於你的策略地圖

這條路沒有捷徑,但它是真正能走出去的一條路。

一、別等想清楚才行動:從靜態抉擇到動態實驗


多數人卡在轉職的起點,不是沒方向,而是「想太清楚」。

有許多來訪者們會這樣對我說:

我還沒想好自己要做什麼,所以先等等。

或是「我想先把技能練好,再開始行動。

甚至是「我怕轉錯,想先確定會成功。

但問題是,清晰的路從來不會在起點出現,當你一坐在原地思考,只會越想越模糊。真正讓人想清楚的,不是思考本身,而是行動產生的回饋。

最小可行性職涯實驗

關於行動,這裡想提出一個概念:「最小可行性職涯實驗(Minimum Viable Experiment, MVE)」,意思是先設計一個最小、可承受風險的行動,去驗證你對新方向的假設。這不是全職跳槽,而是「一場可撤退的測試」。

你可以用兼職、專案、志工、進修、合作、內容創作等形式去嘗試。

比方說:行銷人想轉做職涯顧問,可以先幫朋友修改履歷、開一場免費講座;工程師對產品管理有興趣,可以先在團隊中擔任「用戶需求整合」的小角色;如果你想轉入「健康產業」的人,可以先參加 NGO 的健康倡議志工團,試試實際互動感。

你會發現這些都不需要離職,但能夠快速得到真實回饋,讓你不再活在想像,而是走進現場。

我知道某些人會覺得「試錯」很浪費時間。

但在「轉職」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決策裡,試錯才是節省時間和成本的方式。你不會因為多想三個月,就比實際嘗試三天的人更了解現實。

每一次小實驗都會產生三種資訊:

  1. 行動感受——我喜歡這樣的工作節奏嗎?
  2. 能力驗證——我的技能能否被市場買單?
  3. 社會信號——別人是否願意為我的貢獻付出代價?

這三個答案,比任何職涯測驗都真實,因為它不是推測,而是實際互動的結果

在我輔導過的轉職者當中,真正成功的往往不是最聰明的那一群,而是那些懂得「先小做、再修正」的人。他們不追求完美開始,而是讓自己持續暴露在學習與市場之中。

同時行動本身÷也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你不再是那個「想改變但沒動」的人,而是開始有了證據支持的新身份,在每一次公開的行動(哪怕只是小成果),都會成為他人眼中的專業信號。

別人會開始問你:「你現在是不是在做某某領域?」而這正是人脈與機會的開端。

如果人生是場遊戲的話,那麼行動,則是讓「潛在角色」浮上檯面的唯一方法。你不說自己是誰,世界就不會知道你是誰。

傳統的職涯觀念告訴我們:「先找出興趣,再決定方向。」但在變化這麼快的時代,興趣本身是會變的依據勞動部 2025(統計年度 2024)青年就業調查顯示非學生青年現職年資均值 2.5 年,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兩三年就會重新調整一次。

我認為與其追求一次到位,不如培養「能快速重組」的能力。職涯的本質不再是穩定,而是迭代。而行動實驗,就是讓你安全迭代的工具。

二、能力盤點與落差地圖:看清能遞進的方向


在行動之後,第二步就是盤點。

許多人轉職失敗,並不是方向錯,而是忽略了落差成本。他們常常一股腦地投入全新領域,才發現原有技能無法轉用,結果薪水大降、挫折倍增。

能力落差地圖

這裡提供一個方法給你,名叫:「能力落差地圖」,它用來是幫你在出發前看清——哪裡能延伸?哪裡要補?哪裡乾脆放下?

你可以拿出一張紙,畫一張簡單的二維表格:

raw-image

很多人只看到右下角(自己不會但新工作要的技能),於是焦開始焦慮,花大到處去上課習,但結果不如預期。

其實真正的策略起點是從右上角(可轉用)開始,從你已經會的,在新角色裡還能轉用的部分

比如說:行銷人轉做顧問,市場分析、提案結構思維、受眾洞察都是核心優勢;教師轉做培訓師,課程設計與教學互動感照樣派得上用場;工程師轉做產品經理,問題拆解、邏輯思考、跨部門溝通都是可遞進的資產。

換句話說,別急著丟掉過去所有的經歷,因為你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別人沒有的起點」開始。

我發現轉職之所以讓人到焦慮,是因為他們用「職稱」而不是「能力」定義自己。

人們會說:「我只是個行政」、「我只是個剪輯師」、「我只是個業務」來定義自己,甚至是阻礙自己。但是那只是表層"角色",真正能讓你轉型的,是角色背後的技能組合。

你可以試著這樣拆解自己:

raw-image

當你用這種方式拆解過去經驗及能力時,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比想像中更靈活。有些能力只是被舊角色綁住,但它並沒有消失。

能力盤點後,重點不是一味補足,而是設計「疊加策略」

「補課」是去學別人會的;「疊加」則是讓自己變成「別人沒有的組合」。

行銷人學心理學,不是要變成心理諮詢師,而是讓市場洞察更深入;設計師學專案管理,不是要變主管或產品經驗,而是要讓跨部門的合作流程更加順暢;人資學數據分析,不是要變數據分析師,而是讓決策更精準。

T 型能力

這些跨域學習能產生所謂的T 型能力」——一條垂直線代表專業深度,一條橫線代表橫向延展。

當你的能力有橫向延展時,轉職就不再是跳崖,而是跨越。

具體來說,建立「能力落差地圖」有下面這三個步驟:

  • 第一步,列出三個感興趣的未來方向,例如說「行銷顧問」、「教育培訓」、「產品策略」。
  • 第二步,為每個方向列出「五項核心能力」,可參考職缺說明或課程內容。
  • 第三步,標註自己目前的熟練度(1–5 分),然後找出兩個方向:一是你最高分的(潛在主場),二是你最低但願意補的(成長曲線)。

這份地圖能幫你清楚看到「我要靠什麼能力轉進去」、「我願意為什麼學習付出」。

範例:從行銷經理到職涯顧問的能力落差地圖

能力盤點的真正意義,不是找答案,而是誠實面對自己。

當你看到那些「低分」的能力,要問的不是「怎麼補」,而是「我真的想補嗎?」如果答案是「不想」,那就代表——那不是你的路。

職涯轉型最怕的不是沒路,而是走錯路。能力盤點,是避免誤入歧途的第一個濾網。

最終,能力只是橋樑,你不需要樣樣精通,只要知道哪幾樣能讓你跨過眼前的那道河。就像有人說:「學游泳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不被淹死。」學習新的能力,也不是為了炫技或是跟風,而是為了讓你能在新的環境裡自由呼吸。

三、人脈策略升級:從「廣撒」到「深耕」的社會資本

當我們談轉職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履歷、作品集、面試技巧,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一件事:機會不會長在履歷上,而是藏在「人際網絡」裡頭。

台灣職場是一個人脈高度集中的市場,不少企業領導者公開表示,他們在徵才時會先考慮「內部推薦」或「熟識關係」。換句話說,許多工作在公開釋出之前,其實早已有人被點名。你以為某些職涯機會是用實力來決勝負,但其實是社會網絡的可見度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很多人也誤會了「人脈」這兩個字,以為人脈是交際應酬,是去參加各種活動、加入各種社群,盡可能和每個人保持「聯絡」。結果是收集了一堆名片在抽屜裡,但真實有用的關係卻是一片空白。

其實真正有價值的人脈,不在多,而在「連結強度」與「互信深度」。

建立你的三層人脈架構

這裡提供你一個人脈建立的架構邏輯,你可以把人脈想像成一個三層金字塔。

raw-image

從圖上你可以看到:

第一層是核心圈——那些願意替你說話、引薦、一起合作的人。他們通常是曾和你共事過、真正見過你表現的人。這層人不需要多,有時三到五個貴人就能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第二層是互惠圈——有過互相交流與價值交換的人。你可能曾經互助過、主動分享過資源、共同參與某些專案。這些人對你的印象未必深刻,但仍保持互動,他們是潛在的機會之門。

第三層是觀察圈——那些認識你、但你不熟悉的人。可能是你的社群追蹤者、活動同場的聽眾或學員、又或者是朋友的朋友。這一層的力量在於「被看見」。你不需要和他們建立深關係,只需要讓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麼。

這三層圈子需要不同的經營策略。

簡單來說,核心圈要「維護信任」、互惠圈要「主動互動」,而觀察圈則要「持續曝光」。

曝光不是炫耀,而是存在的證據

談到曝光,我發現有許多來訪者,都曾跟我表示過,自己很害怕在社群上分享自己的工作或轉職過程,怕別人覺得自己自大,或是「還沒成功就出來講」。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這裡的「曝光」不是要你去到處去炫耀,而是提出一種"存在"的證據。你不說,世界就不知道你在改變;你不出現,機會就不會找上你。

我常建議學員或來訪者可以嘗試每月選一個小主題,分享自己在轉職過程中學到的東西,也許是一場活動心得、一個專案反思,或是工作中一個讓你卡住的點。

這些不需要完美,只要真實就好,你所分享的不是成果,而是「學習的歷程」,有時它對觀眾或讀者而言是有價值的。

當你持續這樣做,你會發現三件事:

  1. 朋友們會開始主動問你近況
  2. 有人會因此介紹新機會給你
  3. 你的思考和嘗試會被人看見,也會被自己看見。

那種「我正在前進」的感覺,是最強的自我激勵。

人脈的本質:從求助到共創

再談回到人脈,其中最容易讓人誤入陷阱的地方在於「索取心態」

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能不能幫我介紹某某工作?」但關係的信任是累積出來的,不是請求出來的。而真正長久的人脈,是共創關係。你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才是你能留在他們世界裡的理由。

這裡的「價值」不一定都是專業,也可以是資源、觀點、甚至是「傾聽」而已。

比方說:平時你可以主動分享新資訊、轉發有用文章、幫忙引薦人;當別人有需求時,你能快速回應。久而久之,別人會知道你是那種「值得聯繫」的人。

我常跟來訪者說:「人脈不是社交,而是互惠的流動。

當你能給予,連結就會自然形成。

避免人脈的三個陷阱

許多人對人脈有一些錯誤的理解,這裡我透過負面表列的方式來幫助你多了解。

首先,第一個陷阱是廣撒無效。

這是最多人會犯的錯。

我們常看到有人一個月跑好幾場活動、每次都拍照打卡、名片厚得像塔羅牌一樣。 這些人看起來很活躍、很有連結感,但若你仔細問:「這些人裡,有誰是你能請教問題、或願意幫你推薦職缺的?」——答案往往是零。

廣撒的問題,不在於社交本身,而在於缺乏後續的經營意圖

多數人停在「我出現過」這個層次,以為名片交換、加個 LINE或臉書,就等於種下了關係。 但真正有效的人脈,從來不是「被動曝光」,而是「主動延伸」。

舉例來說:

如果你在一場行銷講座認識了一位產品經理,最好的做法不是活動結束後立刻要合作(除非你本來的目的和需求就是這樣),而是後續主動寫信、傳訊或留言給對,分享你從那場活動的收穫,或對方提到的觀點有何延伸思考。

當對方發現你「聽進去了」而非只是打招呼,他會記得你。這才是關係的起點。

廣撒沒用,原因不在太多,而在太淺。

淺層連結不會產生信任,而沒有信任,所有人脈都只是名單。

第二個陷阱是單向依附

另一個陷阱,是把人脈誤解為「靠山」。

有人聽到「廣撒沒用」,就立刻轉向另一個極端——只追著那些「有名氣」或「有資源」的人跑。 這種策略短期或許有機會獲得關注,但長期必然失衡。

在社會心理學或人際關係的研究裡,有個概念叫「權力非對稱關係」:當關係建立在單方需要、單方付出的基礎上,另一方就掌握了主導權。

你越想靠近某個人,就越容易喪失主體性,開始出現討好、迎合、甚至自我貶值。 久而久之,你的存在對對方而言,只是一個「想利用資源的人」,而不是一個值得平等交流的夥伴。

真正成熟的人脈建立,不是「誰可以幫我」,而是「我能幫誰、我能創造什麼價值」。

價值不一定要是金錢或地位,它可以是資訊的交換、觀點的提供、或是誠懇的支持

例如說:你認識了一位資深設計師,他經常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專案經驗,這時你可以主動留言整理筆記,說說你從他身上所學到什麼,或是幫忙轉發文章加上你的想法、或是介紹專案合作機會給他。這種「先付出」的姿態,會讓關係形成互惠。

別忘了:人脈不是「找資源」的捷徑,而是「創造信任」的延長線。

當你以「共生」取代「依附」,才會從人脈裡得到真正的助力。

第三個陷阱是無策略維繫

你可能曾有很多合作夥伴,但事後沒有再有任何互動,久了關係就會斷線。建議至少每半年主動聯繫一次,哪怕只是關心一句:「最近怎麼樣?」人際關係需要被記得,而不是被利用。

這點你甚至可以設定「數位行事曆」來提醒自己,不管是一段時間盤點人脈,或者定期聯絡某些人。

讓人脈成為職涯的加速器

許多職涯平台與職場觀察報導指出,不少職缺在公開前便透過推薦、人脈或內部管道解決,國外的一些報導甚至主張比例高達 80–85 %(註),不過在台灣這個人情導向的市場裡,我覺得這個比例可能更高。

註:實際情況因產業、國家及樣本不同而異,有些學術研究中指出「推薦制度」在招募中常占 30–50 % 。(我想也比許多人想像中的高)

建立人脈不只是找機會,而是讓機會能夠找到你。而人脈經營的目的,不是讓你變得「會交際」,而是讓你不再孤軍奮戰。

當你能進入新的社群,與不同領域的人對話,你的思維邊界會被重新拉寬。這時你會發現,轉職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場社會互動的重組。

四、重塑你的敘事:讓過去連成未來的橋樑

有很多人,其實已經具備轉職的能力,但卻輸在「故事」上,他們不懂得講述自己的經歷,不知道怎麼把過去的軌跡與新的方向連起來。

於是面試時語焉不詳,或者在社群上看起來「什麼都做一點,但沒有焦點」。但現代職場早已不是「履歷導向」的世界,而是「敘事導向」的世界。

你要能說出一個合理、可信、又動人的故事——讓別人知道你是誰、為什麼而做、未來往哪走。

敘事的核心:從事實,到意義,再到價值

這裡所謂的「敘事」不是編故事,而是重新理解自己,但我知道很多人不並擅長這部份。

因此下面建議你可以用下面這三個層次去思考:

  • 事實:你做過什麼?(經歷)
  • 意義:你學到什麼?(轉折)
  • 價值:這讓你能提供什麼?(貢獻)
raw-image

例如說:有位做行銷的來訪者曾經告訴我,他過去十年都在品牌公司做數位行銷,後來因為照顧家人離職。現在跟我說,他也想轉做「職涯顧問」,但是覺得自己的履歷不夠好,或沒有相關的諮詢服務經驗,來請我提供一些建議。

我後來跟他聊了不少他過去的經歷,引導他抓出自己的亮點,最後請他試著重寫他的故事 (為避免當事人的隱私,經同意並重新改寫過,如下):

…我在過去從事品牌行銷的十年間,學會用溝通理解人,也學會讓產品找到對的受眾。後來因為家庭照顧,我重新思考『人與工作之間的匹配』這件事,才開始研究職涯教練。現在我想把品牌策略的思維,帶進個人職涯的輔導裡,幫助別人找到自己的定位。

你會發現上述這段話不長,但邏輯清晰:從過去(事實)→轉折(意義)→未來(價值)。這樣的敘事不但說服他人,也讓自己相信那條路是有連續性的。

讓故事成為你的名片

當你能把故事說得好,你就不再需要推銷自己(註),因為好的故事會自己推動機會。每一場面試、每一次合作提案、每一篇貼文,都是你在「敘事自己的角色」。

註:這裡並不是指:你不用把故事告訴別人,而是指好的故事本身會吸引人,或容易讓人記住或流傳,但故事總要有人開頭去講,你自己就是首播行動的人。

但要注意的是,敘事不等於包裝,因為過度粉飾會讓人覺得虛假。 最動人的故事,往往是那些誠實承認脆弱、同時展現成長的人。

有個朋友曾這樣跟我說:「…人會被真實所吸引,而不是完美。」我想好的轉職故事也是如此,不是要證明你多厲害,而是要讓人看見你如何面對改變。

用「可轉換語言」重新命名自己

很多人明明經驗豐富,卻因為"講法"錯誤,讓人聽不懂他的價值。

比如說:一位教育工作者,如果在履歷上寫「課程設計、帶班導師、學生輔導」,那麼當他想轉職到一般公司工作時,多數的用人主管可以會誤以為他只能教學。

但如果換成「成人學習設計、團體引導、組織學習成效評估」,立刻就變成企業內訓的專業人才。

你要記住:「詞彙是一種橋樑,也是身份的轉譯器。」你的經歷不需要重寫,只要重新命名。

這也是為什麼會建議每個想轉職的人,去觀察目標領域的「關鍵語言」。看看那些成功者怎麼描述自己,學會翻譯,而不是拋棄。

敘事是一種信念的整合

當你把過去重新講清楚,其實你也在整理自己的信念。那個故事會讓你明白:原來你不是在「轉職」,而是在「延續」自己的經歷。

職涯不是線性的跑道,而是一張多軌道、多節點的網絡。

每一段經歷都在構成你的獨特組合, 只要你懂得讓那些線連起來,別人就能看見其中的脈絡,而不是無意義的跳躍或斷裂。

在這個資訊飽和的時代,敘事不只是自我介紹,它是一種策略。因為當別人理解你的故事,他們才會想成為你故事的一部分。

五、心理韌性與身分過渡:面對焦慮與不確定的練習

有些人以為轉職只是工作變動,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場「身分重組」。

你不只是換了一份工作,而是從舊的角色中抽離——離開熟悉的節奏、人際網絡、成就系統。這個過程會讓人感覺像是「掉進空白期」,既不屬於過去,也還沒進入未來。

關於轉職的焦慮,其實早有許多專家研究過。

raw-image

上圖來源

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和組織顧問專家 William Bridges 最早在 1980 年代出版的《Managing Transitions》一書裡提出了一個經典模型:當人們在面對改變時,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結束、過渡地帶、與新開始

raw-image

他指出那段「過渡地帶 (Neutral Zone)」最讓人不安——舊的角色已經鬆開,新的身份還沒定型。外表看似平靜,其實內在正劇烈變化,但是這一份混亂與焦慮,不是錯誤,而是更新的必經過程。

簡單說,每一次轉職都會經過這個模糊地帶,你覺得「不再是誰、但還不是誰」的那段時間,就是一種過渡地帶。

唯有懂得讓它發酵,而不是急著逃離,才是成熟的轉型者。

接受「暫時混亂」,是成熟的開始

很多人會因為這段模糊期而急著做決定。想立刻找到新定位,或者逼自己「重新有產值」。

但真正穩定的轉型者,懂得先停下

你需要給自己一段「心理喘息期」,讓混亂存在,讓不確定發酵。因為如果你太快想找答案,就容易複製舊模式。

我有個學員,他原本是一位科技業的主管,後來辭職後想創業,想做個人品牌和自媒體。

但他跟我說,他一開始焦慮到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逼自己寫計劃,結果越寫越空、越寫越虛。後來跟我討論之後,他開始調整了策略,決定先不寫什麼商業模式,改成每天記錄自己最有精神的時段都在做什麼、想做什麼。

三週後他發現,最有能量的時刻都跟「教人思考」有關,於是他開始試著開小型工作坊,後來取得不錯的成績。

其實對這位學員而言,這三周的探索段過程,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重新校正內在羅盤的時期。

建立心理韌性的三個支點

我知道,許多人在轉職、轉換跑道、甚至只是面臨職涯不確定時,最害怕的不是「沒方向」,而是那種明明努力了,卻還是感覺不穩的焦慮。

心理學上把這種「面對壓力仍能回到穩定狀態」的能力,稱為 心理韌性(Resilience

但「韌性」不是人們天生的氣質,而是一種可以被訓練與建立的結構。就像一座橋需要支撐點,而人的內在穩定,也需要三個「心理支點」來承重。

一、掌控投入,不掌控結果。

焦慮的來源,多半來自想控制不可控的事。轉職初期你無法預測結果,只能控制行動:每天做一件推進自己方向的小事。哪怕只是更新履歷、聯絡一位前同事,或是寫下一段近期求職或反思過去工作經歷。

持續的小行動會在心理上產生「掌握感」,讓焦慮下降。

二、建立支持系統。

沒有人能單靠意志撐過轉型期,你的支持系統可以是你的朋友、伴侶、前同事、職涯教練、諮詢師或是線上社群。有許多研究都指出,在面對轉變或工作壓力時,有較高社會支持、有穩定傾訴對象的人,其心理韌性(復原能力)通常較佳

你不用害怕說出困惑,適度脆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三、用身體帶動心情。

當你的焦慮過高、思考卡死時,有時行動會比思考有效。

不管是每天運動、走路、呼吸訓練或是冥想,都能幫你回到身體的節奏。讓焦慮不是你的敵人,而轉變成一種能量。當你能讓能量流動,它就不再成為障礙。

身分過渡的關鍵:放下舊的「我」

轉職最難的部分,不是找到新角色,而是放下舊角色。

舊的你可能有頭銜、有成就、有被需要的感覺。但在離開後,這些標籤會瞬間消失,有時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變得「沒用」。

但事實上,你只是回到了「尚未被定義的狀態」。

要練習在「還不是誰」的時候,也能肯定自己。你不是失去價值,而是在重組價值。真正的自信,不是「我很厲害」,而是「我正在前進」。

六、設計你的驗收機制:知道什麼時候該進、該退、該轉

多數人轉職的另一個陷阱,是「沒有明確的檢驗標準」,他們以為方向對了就能成功,卻忘了過程也需要測量。

就像公司有 KPI,轉職也需要自己的「職涯里程碑系統」, 如果沒有檢驗機制,你就會陷入一種幻覺:每天都在努力,但其實只是在原地打轉。

這裡我提供具體的作法給你參考。

設計「職涯里程碑系統」三層驗收:試水、過渡、安定

raw-image

第一層是試水期

這是大概一到三個月左右的探索階段,重點是收集資訊與感受。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工作讓我有學習感嗎?」、「我能想像三年後還在這裡嗎?」如果答案模糊,就再延長觀察,不急著定案。

第二層是過渡期

大概在第三到六個月左右,重點是成果累積與技能成長。

你可以設定具體目標,例如說:「在三個月內完成三個小專案」、「建立至少兩位業界人脈」、「確認一項可延伸的核心技能」。

第三層是安定期

一般來說,大約是六個月到一年,重點是評估整體的可持續性。

你檢視四個面向:收入穩定度、學習曲線、生活品質、人際支持

如果三項以上滿意,就代表方向正確;若低於兩項,可能要重新調整策略。

這三層模型看似簡單,但真正有效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在觀察什麼該放慢的地方不急、該調整的地方不逃避

同時有一些來訪者在使用這方法時,有時會遇到一些誤區。 因此這裡我想總結常見狀況並提醒三個要點。

第一點,別把「試水期」當作「逃避期」

試水期的核心,是觀察與體驗的品質,不是「找藉口暫時不上進」。

有些人一進到新環境,就開始以「我還在試水」為理由,不投入、不學習,最後當然得不出任何結論。

真正的試水期,是有意識地進行「感受與資料收集」:

  • 寫下每週你對工作的觀察(例如說:我在哪些任務上感覺有動力?哪些讓我厭煩?)
  • 跟三位不同部門的同事聊聊,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與成長路徑
  • 比較自己每天花最多時間的任務,是否和你想培養的核心能力一致

試水期不是放鬆期,而是觀察力的訓練期。

你的任務是要讓模糊的直覺變成具體的判斷依據。

二、在「過渡期」避免比較與焦慮

過渡期是最容易懷疑自己的階段。這時候別人的進展看起來都比你快: 有人拿到升遷,有人轉職成功,有人創業起飛。 但你要知道,這是學習曲線的自然現象

raw-image

上圖來源

心理學家 Anders Ericsson 在研究「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時指出:

學習高峰前往往伴隨一段「能力停滯期」—— 你感覺自己沒進步,但其實正在內化技能。所以,過渡期最該做的事不是焦慮比較,而是持續記錄小成就。

你可以在每週回顧時,寫下三個問題:

  1. 這週我完成了哪件具體的挑戰?
  2. 我獲得了什麼新的回饋?
  3. 我下一步要強化哪一個技能?

這些微小的「回顧儀式」能讓你保持專注,也避免陷入「我是不是選錯了」的反芻焦慮

三、在「安定期」要小心「假穩定」

當你熬過六個月後,很多人會以為自己「定下來了」,但其實只是進入了一種舒適的慣性。安定期最容易出現的陷阱,是「穩定但失去成長」。

所以,當你檢視四個面向(收入、學習、生活、人際)時,請特別注意:若你發現自己雖然薪水穩定,但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新的學習挑戰,那不叫穩定,那叫停滯。真正的安定,是可持續的動能

你應該在每半年,安排一次「職涯年檢」—— 重新盤點你這段時間的學習曲線、貢獻價值、與未來的成長空間。

如果發現指標下降,不一定要離開,但要重新調整角色定位或任務內容

例如說:

  • 主動承接一個跨部門專案
  • 指導新進員工,把經驗轉化成教學
  • 在外部平台寫專業文章、參與社群活動

這些行動能讓你在同一份工作中,也維持轉職的成長節奏。

為自己設計「停損點」

停損不等於失敗,而是成熟的策略。

很多人不敢設停損,因為害怕承認錯誤,但事實上,沒有停損才是錯誤。轉職的成本不只金錢,還包括心理能量與時間。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個方向上長期沒有動力、無法產生正向回饋,就該誠實回頭。

我會建議每個轉職者寫下一句「放棄的條件」,例如說:「若半年後仍沒有明確進展或任何合作機會,我就回到前一個職能重新思考。」我們不是要消極應對,而是給自己一條安全回路。

用數據紀錄成長

轉職不是情緒遊戲,而是長期策略,你可以建立一份「成長紀錄表」能幫助你看見進步,比方說:

  • 我學會了什麼新工具?
  • 哪些人願意與我合作?
  • 哪些任務讓我覺得投入?

當你回顧這些內容時時,會發現即使結果尚未確定,你已經不一樣了。因為那份「我有前進」的證據,會是你面對未來最大的底氣。

七、整合行動藍圖:打造屬於你的第二曲線

經過前面的行動、盤點、人脈、敘事與驗收,我們終於可以畫出屬於自己的策略地圖。這張地圖不只是計畫表,而是一種自我理解的可視化。

第二曲線的邏輯:不追求替代,而是延伸

raw-image

上圖來源

英國管理學者 Charles Handy 曾提出「第二曲線理論」:真正長壽的事業,不是一直爬上舊曲線,而是在舊曲線還沒下滑時,就啟動新曲線。職涯也是如此。

所謂「第二曲線」,不是換跑道,而是找到能延伸你價值的下一條軌道。你不是放棄過去,而是讓過去成為新價值的養分。

想想那些從廣告業轉做品牌顧問、從職場前輩轉做企業講師、從傳編輯轉做線上課程企劃的人,他們都不是重來,而是「升級」。

三角模型:能力 × 市場 × 價值

raw-image

要設計自己的第二曲線,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三角模型。

  • 能力:我能提供什麼?
  • 市場:誰需要這個?
  • 價值:這對我有意義嗎?

這三個點若能同時成立,職涯就會進入良性循環。相反地,若三者失衡,就容易陷入迷惘。

例如,有人能力強也有市場,但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倦怠。有人覺得有意義,也有能力,但市場太小,久了也會會匱乏。 有人有市場、有意義,但能力跟不上,結果人就開始焦慮。

第二曲線的任務,就是不斷微調這三角的平衡。

策略地圖的操作方式

  1. 在紙上畫出三角形三邊:能力、市場、價值。
  2. 為每一邊列出三個具體項目(例如:能力包含行銷、引導、內容創作;市場包含企業顧問、教育訓練、個人品牌;價值包含自由度、影響力、穩定收入)。
  3. 檢視哪一邊失衡:是不是能力與市場接不上?或市場不符價值觀?
  4. 設計三個短期行動,讓三邊重新靠近。

這就是一份「可行的轉型地圖」。

當你能看見地圖,就能降低焦慮。因為焦慮的本質,是「看不見路」。

從策略到實踐:讓日常成為實驗室

最終,轉型不會在某個重大決策日發生,而是在每天的小選擇中累積出來。

當你願意不斷測試、反思、調整,你的職涯就會慢慢形成自有的節奏。你不再依賴外部肯定,而能靠內在動力推動自己。

成功的轉職者有一個共通特徵:他們把職涯當作「長期作品」在經營,而不是一場次次更新的考試。

寫在最後:職業轉型不是「重來」,而是「重組」

轉職這件事,最該放下的其實不是穩定,而是「線性成功」的幻覺。

沒有人一輩子只走一條直線。真正有韌性的人生,是一條條能在轉彎中維持方向的曲線。

當你願意實驗、盤點、連結、重述,然後學會在不確定中前進,你會發現,轉職不是放棄,而是一次對自我的更新。

你不是換了工作,而是換了一種活法。


行動之前,先讓自己被理解

如果你正卡在轉職的模糊期,不確定該走哪個方向——也許你不是缺乏努力,而是缺一個能幫你看見全局的人

在我的一對一職涯諮詢中,我會陪你一起:

  • 釐清你真正想要的「第二曲線」方向
  • 設計一套專屬的行動實驗與評估標準
  • 找回那個能夠穩定出發、持續成長的自己

你不需要準備完美的答案,只要願意開始。

讓我們一起把焦慮變成地圖,讓不確定變成行動的起點。

raw-image

👉 點擊這裡,預約屬於你的諮詢時段,讓我們一起開始新的對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第二曲線的修煉
19會員
52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第二曲線的修煉的其他內容
2025/09/23
在中年,很多人心裡有一個未曾說出口的渴望:希望人生能夠穩定下來。這是因為我們在經過了年輕時的摸索與拼搏,好不容易累積了一些資歷,也建立了家庭角色,似乎應該有資格過上一段可預期的生活。
Thumbnail
2025/09/23
在中年,很多人心裡有一個未曾說出口的渴望:希望人生能夠穩定下來。這是因為我們在經過了年輕時的摸索與拼搏,好不容易累積了一些資歷,也建立了家庭角色,似乎應該有資格過上一段可預期的生活。
Thumbnail
2025/09/23
人到了中年,最強烈卻最不願意承認的感受,往往不是失敗,而是孤單。 在別人眼裡,你可能看似擁有一切:家庭、工作、資歷,甚至還有一定的地位。但只有自己清楚,心裡時常湧上一股說不出的空白。
Thumbnail
2025/09/23
人到了中年,最強烈卻最不願意承認的感受,往往不是失敗,而是孤單。 在別人眼裡,你可能看似擁有一切:家庭、工作、資歷,甚至還有一定的地位。但只有自己清楚,心裡時常湧上一股說不出的空白。
Thumbnail
2025/09/19
到了中年,許多人會開始困惑,為什麼自己的人際關係裡,總是出現重複的劇情。 你可能在某次家庭爭執後想過:「為什麼我們又吵回同樣的問題?」或者在孩子頂嘴時,突然覺得心裡有一股熟悉卻無法形容的怒氣。
Thumbnail
2025/09/19
到了中年,許多人會開始困惑,為什麼自己的人際關係裡,總是出現重複的劇情。 你可能在某次家庭爭執後想過:「為什麼我們又吵回同樣的問題?」或者在孩子頂嘴時,突然覺得心裡有一股熟悉卻無法形容的怒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選擇一條合適的職業方向成為了許多人共同面臨的難題。無論是學生在選擇專業、職場新人尋找第一份工作,還是經驗豐富的職場人考慮轉職或創業,迷茫與焦慮時常伴隨而來。你是否正為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感到迷惘?你是否在尋找一份既能激發熱情又能發揮才能的工作?如果這些問題正困擾著你,《發現你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選擇一條合適的職業方向成為了許多人共同面臨的難題。無論是學生在選擇專業、職場新人尋找第一份工作,還是經驗豐富的職場人考慮轉職或創業,迷茫與焦慮時常伴隨而來。你是否正為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感到迷惘?你是否在尋找一份既能激發熱情又能發揮才能的工作?如果這些問題正困擾著你,《發現你
Thumbnail
如何做好職涯計畫?你的職涯計畫做的對嗎?不用擔心。這篇文章靈感來自《第一次工作就該懂》,希望將幫助你重新審視你的職涯計劃,找出問題所在。不管你是剛入職場還是職場老鳥,這些練習讓你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且設計出更彈性的職涯路徑。
Thumbnail
如何做好職涯計畫?你的職涯計畫做的對嗎?不用擔心。這篇文章靈感來自《第一次工作就該懂》,希望將幫助你重新審視你的職涯計劃,找出問題所在。不管你是剛入職場還是職場老鳥,這些練習讓你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且設計出更彈性的職涯路徑。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當面臨職涯抉擇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猶豫和困惑。這篇文章將會探討在轉換工作時的取捨和機會成本,同時提醒讀者要知道自己的目的,並享受在每一段職涯裡的成長。
Thumbnail
當面臨職涯抉擇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猶豫和困惑。這篇文章將會探討在轉換工作時的取捨和機會成本,同時提醒讀者要知道自己的目的,並享受在每一段職涯裡的成長。
Thumbnail
對於一些人來說,職業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事業則是他們生命的呼喚。無論我們選擇哪條路,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份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工作。
Thumbnail
對於一些人來說,職業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事業則是他們生命的呼喚。無論我們選擇哪條路,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份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工作。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解決職涯迷惘的方法及思維觀念,包括職涯只是生涯的一部分、不要放棄去接近一直吸引你的事物,以及職涯是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等。這些方法或許可以幫助你緩解對於職涯迷惘的焦慮與緊張,並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GPS。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解決職涯迷惘的方法及思維觀念,包括職涯只是生涯的一部分、不要放棄去接近一直吸引你的事物,以及職涯是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等。這些方法或許可以幫助你緩解對於職涯迷惘的焦慮與緊張,並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GP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