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時間被一雙看不見的手慢慢擰緊。
每天醒來,鬧鐘一響就要準備去上課、打報告、預習臨床實習要背的內容,中間還要擠出時間吃飯、洗衣服、回訊息。
到了晚上,明明累得睜不開眼,卻又因為隔天的功課和檢查感到焦慮。
在學護理的過程裡,我體會到「時間壓縮」這件事,不只是課業多,而是一種持續被需求填滿的感覺,每一分鐘都被安排好,卻又總覺得不夠。
護理系學生的日常節奏
護理的訓練很講究節奏。
早上七點出門實習或上課、晚上寫報告、隔天再預習,日子像是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單位。有時候,連吃一碗飯都要趁電腦轉圈圈的時候,這樣的節奏讓人學會效率,但也容易讓心變得緊繃。
我記得有一次實習完回家,坐在公車上,突然覺得整天好像都在「完成別人交代的事」。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在學習照顧別人的同時,我也慢慢忽略了照顧自己。
時間碎片化的挑戰
我們的時間像被打碎的玻璃片:早上十五分鐘、午休二十分鐘、晚上睡前的半小時。
這些看似零散的空檔,其實累積起來就是一整段可以喘息的時間,只是我們常常沒有好好用它。
我以前總想著「等忙完這週再休息」,但後來發現那一週永遠不會真的結束,時間不會自動空出來,只有你主動劃出界線,它才會屬於你。
三個小技巧:如何在零散時間裡保有自己
1️⃣把短時間當「重啟鍵」
五分鐘也能讓大腦重整。
閉上眼深呼吸幾次、喝口水、伸展一下肩頸,短暫的「重啟」比硬撐更有效率。
2️⃣留一個「無任務時段」
一天裡,哪怕只有十到十五分鐘,讓自己做任何跟功課、臨床無關的事——聽音樂、畫畫、看窗外都好。
那段時間的價值不在產出,而在回到自己。
3️⃣寫一行「今天的句子」
不用日記、不用完整段落,只要一句話記下今天的感受或一句想留給自己的話。
像是:「我今天真的有努力。」或「再忙也要喝水。」
這會讓你在滿是責任與任務的生活裡,留下屬於你的痕跡。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如果你也正在被時間推著走,請記得:照顧別人之前,先讓自己有空氣。
你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每一刻都高效率。
學習護理、學習生活,其實都在學著怎麼讓身體與心靈在有限的時間裡找到平衡。
👀我也想聽你分享:
你有沒有什麼屬於自己的「小呼吸時間」? 是泡杯咖啡、聽首歌,還是短短的散步呢?